134、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的理论。《教育学原理》P131、《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著作,它的作者是夸美纽斯《教育学原理》P1323、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夸美纽斯《教育学原理》P1313、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教育学原理》P133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原理》P1330、《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作者是赫尔巴特。《教育学原理》P131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教育学原理》P1552、教育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教育学原理》P1564、教育学的研究是教育问题《教育学原理》P1814、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原理》P2255、主张教师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斯宾塞《教育学原理》P2357、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生产力。《教育学原理》P30103、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为教育传递---保存文化功能《教育学原理》P3512、教育现代化结构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明主化和主体性《教育学原理》P3716、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头脑里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的结果称为教育目的《教育学原理》P5445、《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学原理》P575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学原理》P5937、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P64-6537、实施单轨学制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教育学原理》P7626、学生质的规定性是以学习为主《教育学原理》P9136、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教育学原理》P9741、在我国的课程定义中,直至今日,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是课程是知识《教育学原理》P10814、近代提出课程分类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教育学原理》P10835、当代课程设计发展的趋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教育学原理》P11267、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教育学原理》P117109、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经验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称为活动课程《教育学原理》P12638、现代意义上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杜威《教育学原理》P1264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教育学原理》P12924、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是间接知识为主《教育学原理》P129-13028、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教育学原理》P13131、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教育家是布卢姆《教育学原理》P1334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大领域。《教育学原理》P13378、布鲁姆把知识分为具体的知识、方式方法的知识和普通原理的知识。《教育学原理》P1336、布卢姆将认知学习分为:知道(知识)、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教育心理学》P318或《教育学原理》P13315、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四大类,即语言说理、形象感染、实际训练和品德评价《教育学原理》P14654、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观点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教育学原理》P14761、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集体教育原则《教育学原理》P1472《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育指导文件。《教育学原理》P118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指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既有文化的属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教育学原理》P10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教育学原理》P110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育学原理》P118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化概括。《教育学原理》P134教学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做出价值判断。《教育学原理》P136德育:广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教育学原理》P139-140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教育着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原理》P181、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2、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3、发展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4、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5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点及其流派。所以,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论述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学原理》P20问题领域的扩大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学原理》P282014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基本准则。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教育地位i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7、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与体系等都需要不断的变革。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源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10、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11、教育的终身化趋势明显,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简述文化功能《教育学原理》P35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A教育传递文化,培养创造文化的文化人B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文化得以保存。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A教育是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b教育交流双方自我超越,丰富了文化。c文化交流与教育日益发展,相互补足。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A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摒弃文化糟粕,发扬文化精华。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立足于前面所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教育学原理》P38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的相对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人身心发展特征。《教育学原理》P44-P46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试。1、青少年身心展是具有顺序性的。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是如此。认知过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生理发展大肌肉群发育先于小肌肉群4身高体重的增加优先于骨化过程的完成身体的发展是按从头部-----下肢中心部位-----全身边缘的方向进行身心的发展低级------高级易------难具体-----抽象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2)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个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稳定性。(2)由于环境、教育或其他条件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少年,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具有可变性。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可能存在着个别差异。(1)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2)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1)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能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补偿。(3)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教育学原理》P49学校教育并没有占据学生活动的所有时间和空间,从学校自身的特点看,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有可能将学生的生活制度化、非主体化、符号化,从而在某些方面滋生了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学原理》P491、职能的专门性。2、作用的主导性。3、组织的严密性。4、内容的严密性。5、活动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论教师劳动的特点《教育学原理》P841、教师劳动对象的能动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可塑造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劳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能动因素介入,而且还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其中,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2、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1)从教育起源来看,在原始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手段和教育主体是互不分离的。(2)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手段也具有了独立性,脱离了教育者而存在,譬如教材、教科书等。5(3)除了教育手段的主体化之外,还有许多教育手段就存在于教师本身。因此,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也可以表达为“劳动主体”与“劳动手段”的同一性。3、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4、教师劳动结果的“双向性”试述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群体的要求《教育学原理》P881、专业知能,教师职业要具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技能体系和评价标准。这是人们从业的最主要依据。2、专业伦理,教师职业要具备拥有普遍自我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标准。3、专业训练,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培养和训练。4、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需要补间断地学习和进修。5、专业组织,教师职业应形成坚强的具有权威的专业团体。论述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教育学原理》P88-90一、教师的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具备的道德品质。特点:1、意识水平高层次2、道德境界高尚性3、道德意识自觉性4、行为举止示范性5、道德影响深广性6、道德内容先进性二、知识结构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有效履行教师职责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掌握a扎实可靠地专业知识,b课堂讲授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