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生物氧化法处理微污染原水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流程生物氧化法处理微污染原水研究目前,对微污染原水的处理主要是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设生物接触氧化工艺(BCO)、臭氧氧化和生物活性炭滤池等,但采用BCO技术的水厂为防止藻类在后续处理构筑物内大量繁殖,往往在生物预处理出水中预加氯,从而使后续沉淀、过滤工艺的生物作用难以发挥。为验证在含BCO工艺的后续净水系统中混凝沉淀池与滤池所具的生化作用,笔者于1999年9月25日—1999年11月1日进行了在混凝沉淀前预加氯的试验,并将所测得参数与参比的C、Z两水厂的水质参数进行了比较。试验中所投加的漂粉精量为2~4mg/L(漂粉精含有效氯约为60%),沉淀池出水余氯保持在0.6~1.0mg/L。1预加氯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1999年5月5日—1999年6月10日(平均水温为21.4℃)和1999年9月25日—1999年11月1日(平均水温为22.6℃)预加氯去除氨氮的效果见表1。从表1可知,对于各工艺单元而言,在未投加漂粉精以前,除砂滤池受进水氨氮浓度影响较大外,其余各单元均相对较稳定。表1预加氯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处理单元未加漂粉精预加漂粉精氨氮浓度(mg/L)去除率(%)氨氮浓度(mg/L)去除率(%)原水0.85~5.301.10~5.70生化池0.21~1.2475~760.22~1.7269~80沉淀池0.13~0.8233~380.16~1.3819~27砂滤池0.02~0.3656~840.10~1.1417~44注:表中数据是以原水氨氮浓度的变化范围为基准,将其所对应的该日的生化池、沉淀池、砂滤池的出水氮氨浓度相应列入表中,而去除率则是相对于该工艺单元进水的去除率的计算值,沉淀池为斜管沉淀池,其水流上升流速为2.14mm/s,HRT为0.94h。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原水经BCO工艺处理后,出水中细菌、硝酸细菌或氨化细菌的含量增多,这些细菌在后续净水单元的载体上附着后继续发挥生物降解作用,此时的砂滤池已是一种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生物—砂滤池。预加氯后,由于氯对水中的细菌及微生物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因而沉淀出水中细菌及微生物的含量较低。若进入砂滤池的水中也含有较高的余氯,同样会对滤料表面的细菌及微生物起着杀灭作用,因而预加氯后砂滤池的生物活性一般较差。常规工艺对氨氮的去除主要是氯和氨氮进行化学反应的结果,集中在混凝、沉淀两工艺中,同时还可能包括一些杂质胶体及吸附了氨氮的杂质颗粒的去除作用。无预加氯的常规工艺中,除了上述沉淀作用外,氨氮的去除是靠沉淀池中斜管管壁生长的和滤池滤料表面附着的氨化细菌等的生物硝化作用。在设备进行检修时观察到斜管管壁表面生长着一层褐色的生物膜,取管壁表面的生物膜与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填料表面的生物膜进行镜检比较发现这层生物膜疏松且较厚(厚度约为0.3~0.45mm,是YDT填料上部生物膜厚的2~3倍),其表面的生物群落以苔藓虫、钟虫、轮虫群落为主,其中在苔藓虫的表面还附着有其他小型动物,管壁外部有黑褐色污物。同期对C、Z两水厂内的斜管取样镜检,发现在上部管壁有一些绿色藻类和苔藓虫群落,下部以一层较薄的淤泥为主,整个管壁显得较为干净。这些现象有力地解释了一般常规混凝沉淀作用对氨氮几乎无去除效果、但无预加氯的混凝沉淀池出水氨氮却可以有效降低的事实,究其原因是生化池出水中大量的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存在及斜管壁上生长的生物膜硝化作用所致。分别对EPBO试验系统各工艺单元、C与Z水厂砂滤池中石英砂表面的氨化细菌进行了测定,其中C、Z两水厂水源与EPBO试验系统相同,但C水厂未设生物预处理工艺,而Z水厂则设有生物预处理工艺,这两座水厂均采用混凝前预加氯的方式。所测得的氨化细菌数等见表2。表2异养细菌和氨化细菌总数采样点生物接触氧化池试验砂滤池臭氧生物活性炭池生物活性炭池C水厂砂滤池Z水厂砂滤池氨化细菌数(个/g)3.00×1064.00×1052.50×1049.50×1041.50×1042.50×105异养细菌数(个/g)1.80×1082.50×1062.00×1057.50×1054.50×1042.50×106注:所测数据为每克填料或石英砂的湿重细菌数目。表2试验砂滤池中的氨化细菌数是C水厂砂滤池中的26.7倍,是Z水厂的1.6倍,这一数字与预加氯试验砂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有40%(注:1/0.6≈1.67)以上的差值有较好的吻合。石英砂滤料较粗糙的表面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附着条件[1]。[HJ]取这种活性滤料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可以看到砂粒呈褐色或黑褐色,而C、Z两水厂的砂粒在运行多年之后仍不变色,这与两座水厂在混凝前投加大量的氯有关。2预加氯对CODMn去除效果的影响生化作用在降解原水中有机物上的优越性见表3、4。表3常温下混凝沉淀池对CODMn的去除效果生化池出水CODMn(mg/L)1加PAC(mg/L)未加漂粉精(mg/L)去除率(%)平均值(%)加PAC(mg/L)加漂粉精(mg/L)去除率(%)平均值(%)≥65~1013~5028.95~102~410~4025.1<65~1017~5230.75~102~412~4527.9表4常温下滤池对CODMn的去除效果沉淀池出水CODMn(mg/L)2加PAC(mg/L)未加氯(mg/L)去除率(%)平均值(%)加PAC(mg/L)加氯(mg/L)去除率(%)平均值(%)≥45~1010~3522.95~100.4~0.69~3318.2<45~1015~3625.75~100.4~0.613~3621.9注:去除率值系指该单元进、出水的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而非全系统的去除率变化。结果表明,常温下生化净水系统在混凝沉淀前预加氯与否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差别并不明显,但从饮水安全的角度考虑,预加氯应当尽量避免,这样不但会减少大量卤化有机污染物的生成,还会提高处理水的毒理学安全性,同时还减少了氯耗,降低了水处理成本。3EPBO与常规工艺去除NO2-N的比较3.1水厂常规工艺对NO2-N的去除①较低加氯量预加氯为2~3mg/L,澄清池出水余氯为0.6~1.0mg/L,砂滤池出水余氯为0.3~0.75mg/L,出厂水余氯为0.5~1.0mg/L,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浓度为1.6~5.0mg/L,出水的浓度为0.14~0.60mg/L;当进水氨氮浓度为0.6~1.15mg/L,出水的NO2-N浓度为0.01~0.08mg/L。这说明当进水氨氮浓度为1.6~5.0mg/L,后加氯量为1~2mg/L已不能使出水NO2-N的含量达到低于0.1mg/L的要求。另外,砂滤池出水NO2-N浓度一般较澄清池出水浓度高一些,尤其当澄清池出水NO2-N<0.1mg/L时,砂滤池出水NO2-N浓度升高的幅度更明显。当澄清池出水为0.004~0.088mg/L,砂滤出水的NO2-N浓度升至0.090~0.45mg/L,这表明澄清池出水的余氯量已不能完全抑制砂滤池中砂上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此时亚硝化作用开始加剧。砂滤池微生物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表5C水厂砂滤池细菌检测结果名称异养细菌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数量(个/g样品)2.5×105>1.4×10530表5可知,砂滤池中异养细菌、氨化细菌及亚硝酸细菌数目较多,而硝酸细菌只有30个/g(样品湿重),这可能是因为进入砂滤池的NO2-N浓度比氨氮浓度低得多,再加余氯的抑制作用使得硝酸细菌难以在砂滤池中生长繁殖,而亚硝酸细菌的大量生长繁殖导致了砂滤池中明显的生物亚硝化作用,使得NO2-N浓度升高。②较高加氯量预加氯为4~6mg/L,后加氯为1~2mg/L。澄清池出水余氯量为1.2~2.0mg/L,砂滤池出水余氯量为1.0~1.75mg/L,出厂水余氯量为0.75~1.25mg/L,试验结果表明,在预加氯为4~6mg/L时澄清池对NO2-N去除率>80%,这时进砂滤池的余氯量为1.2~2.0mg/L,砂滤池出水NO2-N浓度仍有升高的可能,表明1.2~2.0mg/L的余氯量仍不足以完全抑制砂滤池的亚硝化作用,但NO2-N浓度升高的幅度与加氯量较低时相比则较小。C水厂常规工艺砂滤池中存在着明显的亚硝化作用,NO2-N浓度的变化是由加氯量和滤池亚硝化作用共同决定的,最后砂滤池出水NO2-N浓度的升高或降低取决于这两种作用的强弱。当澄清池出水余氯量较低时,砂滤池出水的NO2-N浓度大幅上升,后加氯量为1~2mg/L已不足使出水NO2-N浓度<0.1mg/L;当澄清池出水余氯量较高时,砂滤池出水的NO2-N浓度有可能升高,但升幅不大,后加氯为1~2mg/L可使出厂水NO2-N浓度<0.1mg/L,所以在水源水氨氮浓度常年较高的净水厂,为了使出厂水浓度降到0.1mg/L或更低,关键在于抑制砂滤池的亚硝化作用,而这就必须提高加氯量。3.2试验系统对NO2-N的去除进水量为1.0m3/h、有效水力停留时间为1.12h、混凝剂PAC投加量为5~10mg/L时的试验结果表明,砂滤池对降低NO2-N浓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出水NO2-N最高不超过0.05mg/L,一般为0.002mg/L(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值),砂滤池NO2-N去除率几乎达到100%。这是由于该系统生化池出水没有进行预加氯,微生物容易在砂上生长繁殖,形成了生物快滤池。尽管生化池对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由于原水氨氮浓度较高,进入砂滤池的氨氮浓度降低不多,再有生化池出水的溶解氧较高也为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砂滤池中有很好的生物硝化作用。还对原水及试验系统各单元出水的溶解氧浓度进行了测定,发现沉淀池和砂滤池出水溶解氧逐渐降低,表明此处有微生物耗氧作用发生。砂滤池溶解氧的降幅比沉淀池大得多,即砂滤池中微生物代谢活动更加旺盛,消耗的溶解氧也更多。4对EPBO的探讨从前面的讨论可知,BCO工艺中的生物作用十分显著,其填料上粘附的菌胶团细菌为了取得更多的食物可能进入水中,胞外酶也会游离于水中。在上升水流或前进水流的作用下,这部分呈游离态的细菌和胞外酶会被挟带进入沉淀池、滤池,并在其中继续发挥生物作用,这就为全流程生物氧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条件。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水厂全流程生物氧化的净水工艺系统,即原水经BCO工艺预处理后,取消常规处理工艺中的预加氯工艺,在自然状态下使常规处理设备生物化,然后通过生物活性炭滤池进行吸附与过滤(这一工艺单元对没有条件实施的水厂可以暂时不设,同样具有良好的除污染效果),最后再加氯消毒送入市政管网。4.1生物氧化处理效果各工艺及组合工艺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见表6。表6各工艺对去除水中主要污染物的贡献工艺平均去除率(%)加氯后增加倍数氨氮CODMnUV254TOCCHCl3CCl4BCO75.211.6-30~159基本未变基本未变BT91.343.539.913.3未测未测ClT47.933.130.610.64.97~14.68~13.7BClT82.146.634.514.13.43~172.4~15BTOC9559.849.615.6未测未测BTC9861.448.516.0未测未测注:①表中的去除率是在常温下、水质较差时各工艺的平均值。②a.BCO——b.BT——c.ClT——d.BClT——BCO工艺出水加氯后进入常规净水工艺e.BTOC——BCO工艺后续常规处理及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f.BTC——BCO工艺后续常规处理及生物活性炭处理由表6可见,除UV254值外,BT、BTOC与BTC工艺对去除水中有机物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可见生物处理作用较为明显。在去除水中TOC、CODMn两个指标方面,BTOC和BTC工艺大体相同,BClT和BT工艺大体相同,前者较后者略高一些;在降低UV254值方面,BTOC和BTC比BT、BCO、ClT和BClT贡献要大;在去除氨氮方面,BTC与BTOC工艺去除效果最好,BT次之,ClT最差。针对试验原水,经过相同预处理的各组合工艺处理效果的优劣依次是:BTC、BTOC、BT、BClT、BT、ClT(这里均不考虑后加氯)。这里要强调是BCO的特点,它在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同时,一是能有效去除氨氮,降低其后续工艺(生物活性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