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回流能够促进澄清作用,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反应工艺段的接触絮凝——污泥中的矾花颗粒是一种吸附剂、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反应生成的沉淀物,使其与水分离。同时,反应生成的沉淀物又起着结晶核心作用,促使沉聚物逐渐长大,加速沉降分离;净水的污泥回流预沉—澄清工艺段的架桥过滤和碰撞混凝——由于泥渣中含有较多的矾花,该矾花在形成过程中构成许多网眼,这时的泥渣层好象是一层过滤网,能够阻留微小悬浮物和沉聚物的通过,从而产生了架桥过滤作用。污水的污泥回流目有以下几点:1、首先明确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区别,生物膜法是靠填料作为生物载体的,而活性污泥法是靠活性污泥胶团作为生物载体的。生物膜法因为有固定的填料作为生物载体,生物菌不易流失。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菌较易流失,所以必须要回流部分污泥继续担当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回部分流失出去的活性污泥菌落,补充失去的碳源,多余的污泥可以排掉。2、污泥的泥龄并不是20天,也有很短或很长的,尽管泥龄有的较短,已变成泥渣,但并不影响泥渣继续担当载体并补充失去的碳源作用。3、对活性污泥法而言,适当地保持一定的污泥量,是相当的重要,因为它能保正生物菌着床的条件。也可根据池水中足量污泥成絮的形状,观察判断装置运行状态。4、生物膜法一般是不需要作污泥回流的,因为生物菌有一个稳定的着床条件,活性污泥不易流失。但也有列外,一旦因操作不当,发生着床的生物菌意外脱落,就必须要进行污泥回流,也可以另外重新投加外援的活性污泥。5、污泥回流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氨氮的去除,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SRT:污泥停留时间,也就是污泥泥龄HRT水力停留时间是指待处理污水在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污水与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作用的平均反应时间SVI:污泥体积指数,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标。SVI值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SVI常在50~120之间,SVI值过低,说明污泥活性不够,可能是水体中营养元素缺失导致。SVI过高的污泥,,说明可能发生污泥膨胀,可通过停止曝气,让污泥沉降缺氧厌氧硝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因丝状菌过度繁殖所致,则应投加相应的消毒剂,必要时要抽干好氧池重新培养好氧污泥。SVI=混合液30min静沉后污泥容积(mL)/污泥干重(g),即SVI=(1L混合液30min静置沉淀形成的活性污泥体积(ml))/(1L混合液中悬浮固体浓度)=SV30*10/MLSS。污泥膨胀(sludgebulking)指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污泥负荷(Ns)是指单位质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去除的污染物的量。污泥负荷在微生物代谢方面的含义就是F/M比值,单位kgCOD(BOD)/(kg污泥.d)在污泥增长的不同阶段,污泥负荷各不相同,净化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污泥负荷是活性污泥法设计和运行的主要参数之一。一般来说,污泥负荷在0.3~0.5kg/(kg.d)范围内时,BOD5去除率可达90%以上,SVI为80-150,污泥的吸附性能和沉淀性能都较好。污泥负荷的计算方法:Ns=F/M=QS/(VX)式中Ns——污泥负荷,kgCOD(BOD)/(kg污泥.d);Q——每天进水量,m3/d;S——COD(BOD)浓度,mg/L;V——曝气池有效容积,m3;X——污泥浓度,mg/L。澄清池水和废水的混凝处理工艺包括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及絮凝体与水的分离三个阶段。澄清池就是完成上述三个过程与一体的专门设备。泥渣悬浮层上升流速与泥渣的体积、浓度有关,因此,正确选用上升流速,保持良好的泥渣悬浮层,是澄清池取得较好处理效果的基本条件。目前,在废水的处理中常用的澄清池有:机械加速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悬浮澄清池、脉冲澄清池。硝化作用是指异养微生物进行氨化作用产生的氨,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再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氨——变成硝酸的过程。反硝化作用即硝酸还原作用。土壤中存在许多化能异养型反硝化细菌,在通气不良,缺少氧气的条件下,可利用硝酸中的氧,使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氨化反应是指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化合物产生氨的过程,硝化是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将氨转换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反硝化是将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转化为氨气的过程硝化最简单的理解是氨氮转换为硝酸盐氮,一般是好氧条件下进行,但也可能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但必须有相应的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