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水质浑浊的处理思路新解一、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原因引发养殖水体浑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因素:A.降雨冲刷池塘周围的地面及池塘护坡,带来的含有较多泥沙的径流进入池塘,引发池塘的水质的浑浊。B.养殖池塘为新开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机质,导致池塘养殖水体中缺乏营养元素,藻类生长困难,加上水浅,在风力,增氧机的搅动,容易造成水体浑浊。C.增氧设备安装的不合理,主要是微孔增氧曝气设备,曝气盘的高度太小,导致曝气管距离池塘底泥过近,开动底部曝气增氧机时,容易导致底部物质悬浮,引发池塘水体浑浊。池水过浅,增氧设备的使用导致底部沉淀物的悬浮液容易引发水体浑浊。D.养殖水体偏瘦,缺肥,藻类严重缺乏,一旦下大雨,由于水体上下层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水体产生较强的密度流,底层的沉淀物随着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悬浮,很快就会形成泥浆水。2.生物因素:A.放养密度过大,特别是底层鱼养殖密度过大:多见于生鱼,黄颡鱼等池塘,主要是由于密度过大,生物的搅动导致养殖水体浑浊。在我国池塘养殖密度非常高的地区(如珠三角的黄颡鱼,生鱼养殖池塘),养殖密度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些池塘很多时候都容易出现水体浑浊,水难肥,藻难培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养殖密度过大,生物搅动剧烈,导致水中有机质的悬浮,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低,水体浑浊,透光度低,水很难肥起来。B.养殖水体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水体的原生浮游动物大量繁盛,大量浮游动物摄取摄食浮游植物(水藻),致使水体藻相难以形成优势种群,水体水藻藻种减少。水体失去藻相而显得浑浊。C.水中缺肥严重或者水体营养不均衡。因池塘营养成分严重不足或肥水产品营养不平衡以致水体营养元素部分缺乏、不均衡,难以提供形成良好水色的藻种营养;或优良藻种缺乏;或者是缺乏营养向肥效转化的转化物如优良的芽孢微生物菌群;也难以形成良好水色。进而产生浑浊的现象。D.悬浮有机质过多。杀菌消毒后破坏水体菌相未及时补充有益菌,缺少菌种及时分解有机质。导致水体的悬浮有机物过多而引发水体浑浊。E.摄食不足引起:一般发生在投喂不足的情况下,沿塘边5米左右水面出现浑浊,池塘中央不浑浊,可通过增加投喂量解决;F.寄生虫病引起:养殖鱼类有体表寄生虫的情况下,常出现游边现象,鱼类集群游边导致池塘边出现局部浑浊,需要镜检后,针对性用药进行杀虫处理;G.拉网后引起:拉网搅动池底,造成池塘水体的浑浊。3.水质浑浊的区分,有助于后续的处理。取一定量的池塘水盛在水瓶中静置一段时间,如果瓶子的底部出现沉淀,水慢慢变清,说明水体是悬浮物质引发的水质浑浊;如果放置的水长时间都不能澄清,瓶子底部也没有沉淀物的出现。说明水体中的浑浊的原因主要是胶体样浑浊(这种情况多见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引发的水体白浊),胶体样水由于胶体带电荷,净水剂超量使用效果不理想。此浑浊一般无碍,不影响藻类繁殖,持续一段时间后(时间长短不等)会自动变清。二、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危害养殖水体浑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养殖水体透明度低,导致水体中藻类生长困难,水体中藻类很少,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强度低,产氧少,导致水体的溶解氧低,不利于鱼类的生长,严重甚至诱发浮头。2.水中的悬浮物过多,粘附在鳃上,刺激鳃四粘液的分泌,影响鳃的正常呼吸功能,严重时甚至诱发鱼类的应激反应,导致鱼类的生长放缓,饵料系数增大。3.池水浑浊导致整个池塘的养殖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物质的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溶氧而不能快速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三、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处理1.浊水的预防:A.新开挖的池塘底部施有机肥,增大池塘底部的肥度。新开池塘或砂质底,池底未形成粘土层,易随风浪或水的对流作用浑浊池塘。新开池塘及砂质池底可提高水位,施放有机肥,尽快在池底形成粘土层,使用净水剂的效果一般,即使好也不能持久。B.适当加深池塘的水位。养殖池塘水体过浅(1.5m以下),较水深在2米或者2米以上的池塘更容易出现养殖水体的浑浊,因此,进入成鱼养殖期后,可适当加深水位。C.对于养殖密度过大引起的养殖水体浑浊,存塘量过大时,及时卖鱼,减少存塘量,减少池塘底部的生物搅动。D.养殖机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对于水深小于1.5米的土池,使用提水能力强的机械是不合适的,建议选用提水能力小,对水体底层影响小的增氧设备机械。在底部曝气式增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的时候,需要安装曝气盘的支架,支架的高度不应低于20公分,切勿直接将曝气盘放在池塘底层的表面。2.浊水的处理:首先建议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样,如果是养殖水体没有什么藻相,且浮游动物过多,需要进行浮游动物的处理,杀灭或者使用水泵加滤网过滤掉浮游生物,之后在进行净水和培藻的处理。处理建议方案如下。A.使用水得金或365安水或抑菌净水宝(300g/亩.米),严重时连用2到3次,具有净水(分解大分子有机物,打破悬浮有机颗粒,降低水体粘性,沉淀悬浮物)、解毒(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水体各类有机有害物质和还原性毒物,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增氧(通过降低水质粘性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增强空气中氧向水体的扩散和水体上下层的交换)的作用;尤其是有效避免因大雨和暴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带进水体中,生成亚硫酸和亚硝酸,对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和消化道粘膜产生伤害,造成细胞缺氧而降低免疫;B.使用泰缘云保或365安底或抑菌底安+过氧化钙或过碳酸钠缓释颗粒,严重时连用2到3次,降解沉积到塘底的各类有害物质、改善板结、发黑、发粘、发臭底质,增氧提高氧电位的作用;C.天晴时,使用氨基酸颗粒+促藻菌进行肥水操作;通常3天左右水色转绿,藻类生长繁殖较丰富。D.水体使用泰缘消毒剂、底质改良剂12小时后,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活菌(如泰缘清淤和乳酸菌),配合使用“泰缘清淤+乳酸菌”调菌相、改底,建立底部菌相平衡,可有效解决养殖中后期的黑臭底质,解决氨氮和亚硝酸盐居高不下难题,使用泰缘清淤和乳酸菌补充有益菌,加强对有害底质的分解转化,形成微生态平衡的底部水质和底泥。四、浑浊水处理思路新解目前我们常见的处理浑浊水的思路往往是“见病治病,见虫杀虫;无藻补藻,无氧增氧”,后期再进行调水、改底,但是多数产品使用后只能将底泥中二价铁离子和少量还原物质氧化,同时通过令塘底变粘和板结暂时性阻断塘底厌氧细菌发酵产生的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向水体的传播,同时也阻断了底泥各类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有益营养物质向水体的扩散,处理的结果对养殖户来说很有欺骗性,带来的恶果是打断了池塘底泥层和水体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很容易造成碳循环失衡和蓝藻成为优势藻相,有害菌成为主导菌群,同时因底泥下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持续集聚得不到及时释放和处理,长期使用相当于给池底放了一个“定时炸弹”,一旦爆发给养殖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种方法导致“底质中毒”,失去生物活性和自净功能,致使日后肥水培藻变得十分困难,泥浊水色恶性循环,频繁发生,这种方法明显达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另外我们知道,藻相的生长有赖于菌相的平衡,菌相失衡,补充再多藻种也无法长期维持平衡生长,对于水体底部微生物来说,好氧性的喜欢电位相对高的环境,厌氧性的喜欢电位相对低的环境,因此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抑制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证水体有益菌相平衡,才能做到根除污染,恢复微生态平衡,使得浑浊水处理达到“治本”的效果。实际上,根除污染恢复微生态平衡的模式,就是“复合过硫酸氢钾抑菌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有益微生物”的技术模式。其中的根本的原理:除了过硫酸氢钾本身高达1.85V的氧化还原电位,当它和适当的组分配伍时,在水体中生成电位高达2.5~3.1V的硫酸自由基和电位2.8V的羟自由基,就氧化还原电位来说,复合过硫酸氢钾高级氧化技术产品是杀菌、消毒、降解污染和提高水体、底质氧化还原电位的发动机。使用配方合理的复合过硫酸氢钾抑菌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有益微生物”的技术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常规的还原性物质硫化氢、二价铁盐、二价锰盐以及亚硝酸盐等毒素,而且还降解了氯胺残留、藻毒、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等生物毒性大物质;使得底泥疏松形成氧化层,去除生物毒性,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溶氧,还会将解毒后的残饵死藻等悬浮形成有机絮团,补充碳源,提高碳氮比,给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培养充满好氧菌的好氧层,更容易培养水体藻相、菌相形成“藻相平衡”、“菌相平衡”。常用“复合过硫酸氢钾+微生物”模式净水改底,彻底解决浑浊水问题,实现预防式管理水质底质:有害细菌、病毒失去爆发土壤,有害藻类得到抑制;池塘底泥和水体、水体上下层、空气和水体物质和能量有效和平衡交换,精养池塘不会因残饵和粪便等导致池底恶化和底泥增加,而且会令老化的塘底逐步恢复生态平衡;池底氧化表层蓬松,残留的表面活性剂等粘性有机物被去除,海参、虾、蟹等池底不易长青苔、泥皮;一年的养殖结束,不需要机械清淤,清塘变得简单,同时,也大大降低饵料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