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起伏第三单元若干年前,美国一杂志社以三千美元重金悬赏,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小说。获头奖的是下面这篇小说:猎狮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佛莱特。(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巴布不幸身亡。(逆笔)——第一(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顺笔)却得到一个“狮尸”。(逆笔)——(3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笔)——第三个波澜文章结构如下:猎狮索尸再索↘↗↘↗↘身死狮尸在狮腹◆点评:寥寥百余字,起伏数次:惊闻丈夫身死,悲痛不已是文势第一“起”;无奈发电运尸是第一“伏”;意外收到狮尸是第二“起”,粗心的读者读至此处会以为电报有歧义,是不是狮子死,人没事呢?心里于是存着一个侥幸,再发电催运巴布尸,这是第二“伏”;再次收到的却是一封巴布尸已不存的回电,这是第三“起”;还有没写出来的第三“伏”——妻子自然悲不自胜,读者却“都有足够的力量忍受旁人的痛苦”,甚至能从其中读出一点诙谐……这就是波澜起伏,这就是“一波三折”!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就好似一马平川看风景,从头到底,没一点意思。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记叙文引入“尺水兴波”,才能化腐朽为神奇,由“引人入睡”变“引人入胜”,使读者趣味盎然,印象深刻。本单元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如何用好“一波三折”,写出吸引人、感染人的记叙文。……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第一处概述情感句。领起下文。)..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细写阿长种种令“我”不大佩服的原因,……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概述描写阿长为人处世和教育方式的问题。用拟声词“切切察察”和比喻“大”字,传神又概括地再现这个有点爱是非、又粗鲁的妇女。的确不大令人佩服。)........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这“也”,使“阿长”被否定了又被否定。第二处概述情感句,领起下文。).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一个“还”,还是否定。).....(阿长教“我”这么多,爱意十足,“还”是不被理解接受。最后总括烦琐礼节,也总括前文阿长的所有不好。)(一个“然而”,预示情感的转折。第三次概述情感。自由穿梭转换在典型事件间,得力于这些概述情感的句子。)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由“不大佩服”至产生“空前敬意”,由“伏”至“起”波澜略现。)..........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加点的字词,是否有种特别的、喜剧式、无恶意的戏谑效果呢?通过戏谑的语言,明“起”暗“伏”。)..............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又是一处情感的转换句。)(为什么不细细写“谋害隐鼠”之恨,而是一笔带过?与中心有关,内容为中心服务。)(由有了“特别的敬意”到“敬意完全消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但”字如滑轮一点,转个身,领我们进入重头戏。)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我渴慕而不得。铺叙写足“渴慕”。主要事件还是先“伏”后“起”。)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阿长的关心虽不被理解,但终于正面切入了阿长与《山海经》。)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三哼经”符合人物身份,有力地反衬阿长的爱与她的“伟大神力”,因此,我“很”记得。“很”起强调作用,也引起读者注意。).“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情绪陡然升高,极度震惊,欣喜若狂,大“起”!)...........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敬意”是真敬意,“伟大的神力”是真神力!)(第四次概述情感,自然真切。)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此处才补叙书“粗拙”,却还是“最为心爱的宝书”。反衬阿长此情弥足珍贵。)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似无意之笔,似“平”实“起”,深远影响“我”一生。)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补叙身世,有些同情和内疚。用最深沉的呼号,祈愿她灵魂永安。自然真切!)(在将人物贬抑到了极点之后陡然拔高,大加颂扬。这就是欲扬先抑,这就是波澜起伏。)文章写阿长,大大小小波澜不断。有时微风吹送,一波一波缓缓前推;有时涨潮一波一波缓缓前推,主要体现在“抑”的部分。阿长这么多小缺点,一个接一个展现,将阿长贬抑推到了极致,非常真实。怎么串联这些波澜呢?作者选用了多个概述感情的过渡句,这样就做到了波波分明,多而不乱。◆点评:一波盖过一波,主要体现在“扬”的部分。叔祖的书——渴慕《山海经》——漫不经心答阿长,这样一波波地慢慢显现涌起,初读似乎不觉得什么。然而仔细体会,到了“霹雳”、“震悚”——敬意——影响我一生——祈愿她灵魂永安,是多么深沉的感情!波澜由伏到起,文势由抑到扬,直到最后深沉呼号“地母”予她永安,到达了情感的顶端,无可再进!明明要褒,偏偏先贬;本是贬,却先褒,这种手法称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无论最终目的是“扬”是“抑”,在方式上先采用强烈的对比,然后使文章陡生转变,行文的波澜也就一、巧用抑扬,含而不露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是指作者大力赞扬的对象,却先贬抑;等到时机成熟,再颂扬。即作者对写作对象先有某种负面看法,后来又在原先基础上否定了看法,得出一个新结论的写法。这里的“抑”,是“扬”的1.欲扬先抑。其作用有:(1)行文曲折多变、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形成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2)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真实可信。感情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文章抒发的感情显得真实(3)使主题更加突出。为更好地颂扬人和事,也可对其进行某种贬抑,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这样写,不仅较一味地褒扬显得波澜曲折,且更能显出“扬者越扬”的强烈效果。传说,唐伯虎应邀出席一财主婆甲子寿宴。轮到他致祝寿词时,遥指寿星开口便道:示例:“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尚未缓和,他话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家宾客稍舒了口气,不待情绪安定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满座皆惊,无不怒目而视。不料,唐伯虎笑着妙语回天道:“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最后的压轴句引得众人开怀大笑,掌声雷鸣。——《唐伯虎的祝寿词唐伯虎的祝寿词善用欲扬先抑之法,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他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扬、抑相互背离,造成强烈反差,最后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了褒扬的目的。点拨:学校请了一位名师给我们班上一节课。第二天早上8点整,名师准时出现在教室里。三十来岁,人长得清清瘦瘦,个子也不高,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英俊的形象。【例文展示】名师郑俊甫(一贬“外形”不英俊。)开课后,名师先来了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等会儿,我讲课的时候,如果我讲得不对的地方,只管提,我这个人脸皮厚,大家不要担心我找不到地缝去钻。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可以随时举手,我的话也不是金口玉言,打断了也不用赔钱。如果你觉得我讲得不够好,可以看点儿闲书,也可以打瞌睡。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尽量不要交头接耳,以免吵醒那些打瞌睡的同学。废话完了,言归正传……”我在心中给这位名师的亮相打起了分,但分数不高。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该树立起师威,怎么能这样嘻嘻哈哈呢?名师没有带教案,手里只捏着一支粉笔,却把课讲得言辞活泼,生动有趣,章法分明。讲课间隙,还不时地穿插些互动游戏,让我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始终没有出现看闲书和睡觉的现象。(初扬“讲课”生动有章法。)临近下课的时候,名师又别出心裁点了几名学生,让他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被点的学生都很兴奋,先报自己的名字,再讲收获的一二三。点到王旃的时候,出了一点儿意外。王旃没有老老实实报自己的名字,而是兀自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王旃”两个字,然后一脸坏坏的笑望着名师,说,“老师,这就王旃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也不知道他的爸爸从汉语大词典的哪个旮旯里翻出了这么一个字,有好几次王旃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不少初上讲台的老师下不了台。这道难题我们的班主任也碰过,不过他没让王旃得逞,因为这一损招,班主任让他在教室后面站了整整一堂课。现在轮到这位倒霉的名师了。(插叙一段,名师“倒霉”成必然。如何化解?开启下文。)名师看看黑板上的字,又看看王旃,温和地说:“比脑筋急转弯还难呢。不过我也要行使一下我的权利,哪位同学愿意帮我念一下?”没有人搭腔,大家都屏息静气。“好……”名师转向王旃说,“这位同学,你的名字起得不错。不过老师很惭愧,这(三贬“问字”字不识。)(原来,初“扬”不是目的,只为引出此处尴尬。)个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