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高效作文课件:6.第六单元-记叙性散文写作方法指导-(共76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记叙性散文写作方法指导莫里哀的喜剧《暴发户》中,有个商人叫儒尔当的,他听说自己的一句话“尼哥,给我把拖鞋和睡帽拿来”就是散文时,不禁得意地“天哪,我说散文说了四十年了,自己还可见,世人对散文的理解是多么地浅浮!要写好散文,首先需刻骨铭心的是一个散文写作观念——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是散文的唯一写作内容和对象。有了散文的“神”——感情体验,再组织好其“形”——细节,就可以写好散文了。●●●●●●●●●昆明的雨汪曾祺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我想念昆明的雨。(散文写的是作者自己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有个“触发”点——一张画:一片仙人掌,两种菌,联想到“昆明的雨”——这就是联想的由此及彼。)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联想一:作者写此文时,人已经离开昆明,故而是联想。)(想念昆明的雨,自有想念的道理。)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联想二:仙人掌。)(承上文,忆仙人掌。)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联想三:雨季,各种菌。)(再承上文,两种菌。没想到刹不住车,又想起鸡枞、干巴菌和鸡油菌。各富特色。)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联想四:雨季的果,是杨梅。)(一发不可收拾,又想起雨季的杨梅,以及卖杨梅的姑娘那柔美的吆喝;这还不算,还比一比其他地方的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联想五:雨季的花,缅桂花。)(缅桂花与白兰花;缅桂花与房东,都是软软的回忆。)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联想六:雨季的一段回忆,如今的一首诗。这首诗,加点“想念”,正好就煞了尾,留下不尽的余思……)(一段往事:细节、细节和细节,那么多细节,包括几只鸡的情态,也至今忘不了。)点评:年轻时,是品不出散文味道的,尤其是像这样通篇回忆,回忆的东西还挺多,感觉挺杂的散文。为什么?因为不够沧桑,因为没有感人是情感动物,但是这种情感,时间越长越发酵,故而作家走着走着,都要写点散文。因为成熟作家们喜欢的“情感氛围”,正是散文的第一特点,这个“情感氛围”,正是散文大名鼎鼎的“神”(“形散而神不散”中的你若读得入心,自然也能体会到全文的情感氛围(神)——淡淡的想念,似乎想回昆明走一趟,故地重游,兼且解解嘴馋。是不是这此其一:情感氛围(神);其二,是散文的“油门”——联想。自然,各种联想带出了这种“想念”,联想中有物有人有事,桩桩件散文看似不好教也不好写,但弄清楚了就那么简单——如果大家都用心的话,写的和读的,都会很放松,因了散文中浓郁的情感氛围,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能够沟通交融——就仿佛大家都在野外放风筝,秋日里高飞的风筝,吸引了大家的视线,放的人抓着线,高低徐缓,上下翻腾,引来那看的对生命与自由的无限遐想。最后,大家都尽兴而归……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散文,以抒写亲身经历见闻中的情感体验为内容,它取材广、笔法活、篇幅短、情感盛。它的涵盖面相当广,除诗歌,戏剧、小说外,几乎无所不包,我们这里仅以记叙性散文为说一、写作散文时应澄清的几个观念。1.作者的情感体验,是散文的唯一写作内容和对写散文要“听从心灵的吩咐”,抒写自己(1)真人真事真实情感体验,是散文唯一的写作内容和对象。这个对象不可改变,没有商量的余地。散文和小说等体裁最大的不同也在这里,必须是“自己”的,“真情”的“体验”。散文常能动人,就因为它“真”。读一读《背影》,是多么平凡的一刻,却永久地留在了作者和无数读者的记忆里。但如果一个题材,我们需要通过勉强煽情来完成,又有什么意思呢?不如干脆放弃!我们来到世间十几年,难道真的从来没有对周围的人、事、物、景动过真感情吗?还是因为我们不愿意调动自己的记忆,多想一分钟?写作,很大程度上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2)选材宜轻不宜重,不是非得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而真情往往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发现和写好生活小细节,这也是我们整套书最着力强调的一点。这么说来,是不是这类生活小细节越多越好呢?不是的,细节在乎妙用,不在多。“举手投足例如写送别,有位同学选取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来表现自己因经济原因辍学的同学在送别晚餐上复杂的心情——即将辍学的那位同学想把豆腐夹进嘴里,但努力了几次,愣是没能把豆腐送进去。这个生活细节就力拔千钧,很典型。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散文当然也不例外。但典型细节在乎妙用,二三个足矣;多了,就成“细节的流水账”了,反而累赘。2.散文的“神”指的就是作者的情感体验,也往往就是主题。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自由和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针对某些片段,某刻感悟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点染人物;而不像一般记叙文类,追求完整的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神”是什么呢?简单点理解,就是作者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也往往就是散文的主题。【经典示范】山中避雨前天我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何处何时不趣味?可惜孩子心境不同,难于体会。至此,都是前奏。)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来,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鸣奏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拉拉杂杂,很多交代,这就是散文的特点——出现很多的回忆,这些都是联想点,让你知道他此刻面对这么小的一个场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