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摇中前行----民国化学史•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化学学科的初步发展传统教育中,化学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归在格致中。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其理科下设化学门。1914年,北京大学成立教科书编委会,由俞同奎教授(1876-1962年)主编化学,并开设化学实验室和材料实验室。自1912年后,设立化学系的高等学校日渐增多。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由张子高、王琎、孙鸿芬三位留美化学家执教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1919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化学系。化学研究机构的相继涌现•1915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在北京创办工业试验所,由曾在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任临时会计的吴匡时做首任所长,所下设应用化学、分析化学和窑业三部分,这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化学研究机构。•1925年中华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会长为王箴,副会长为熊祖同。此后,国内的化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主要有1928年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成立,该所早期以中草药及有机化合物合成为研究重点,首任所长王琎.1929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1930年,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成立,该所主要进行无机化学、理论化学和应用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同年,中央工业实验所成立,内分化学和机械两部分。•中国西部科学院也在这一年成立,旨在发展我国西部科技和实业的机构。内设理化研究所。该所主要对工业原料进行分析和试验。•1931年,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成立。•1932年,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长赵承嘏。该所主要进行中草药的化学药理作用的研究。同年,中山大学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相继成立。•到1932年为止,全国约有9所化学研究机构。中国近代化工社团相继设立•1912年方液仙(1893-1940年)在上海创设中国化学工业社。中国化学工业社生产三星牌牙粉、雪花膏等化妆品以及肥皂、调味品等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的日用化学工业厂家。•同年胡国光在上海创设我国首家国华电池厂。•1915年,国民政府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在北京创办工业试验所,首任所长吴匡时。化工大王——方液仙•方液仙(1893年—1940年),字传沆。浙江镇海人。实业家,中国化工业的先驱之一,有“国货大王”、“化工大王”之称。1912年,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生产销售三星牌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等,与洋货轻工产品相抗衡。•扶持民族工业,抵制洋货,支持国货。方液仙被社会各界誉为“国货大王”。陈蝶仙•在实业救国潮流的驱动下,陈蝶仙亲自试制牙粉,在制盐废弃的苦卤中提炼制作牙粉的基本原料碳酸镁。1917年,陈蝶仙试制牙粉成功,定名“无敌牙粉”。•“无敌牌蚊香”是陈蝶仙主持的家庭工业社的又一名牌产品。•早在1919年时,陈蝶仙又从江西吉安选种办厂提炼薄荷油。•1936年,陈蝶仙任浙江建设所设计委员,又创设省立改良造纸厂,并在南昌建成改良手工造纸厂。此外,陈蝶仙还利用少量资金,小规模仿制或自制了诸如无敌牌药水灭火器、手提式复印机、平面胶印机、汽水打盖机等产品。•1916年,久大盐业公司在天津销售精盐,这是我国首家制盐厂。•1919年,中华橡胶厂在上海建立,开创了中国自己的橡胶业。1922年上海五洲固本药皂厂在上海创办。山东博益糖厂附设酒精厂,成为我国酒精工业的开端。•五四运动后,全国抵制外货声浪日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我国幼弱的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一批有作为有才华的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经过顽强奋斗,开创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基础。中国近代杰出的化学和化工学家•刘树杞(1890-1935年)字楚清,湖北圻县人。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发表了题为《从铬酸盐废液中电解再生铬酸的连续方法》的很有价值的博士论文,并申请了美国专利。这一成果被一些著名学者引用。•1929年,他在美国完成了《电解制造铍铝合金》的著名论文,被当时的化学界公认为卓越的发明.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1935年10月,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决定设立《楚清纪念奖》,以纪念他在化学工程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庄长恭(1894-1962年)字丕可,福建泉州人。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在合成带角甲基的多环α-酮的研究中,曾设计了一种有普遍意义的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有机化学界的重视。•此外,他在我国建立了有机微量分析技术,进行了生物碱结构的研究。•他从事有机化学研究40多年,是我国有机化学的先驱者。•侯德榜(1890-1974年),字致本,福建省闽侯县坡尾乡人。•侯德榜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成亚洲第一大碱厂,30年代又主持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亚洲最大的硫酸氨厂。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50年代,因发明炭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氨,获国家科委创造发明奖。•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而后实现了大工业化生产。此法称为侯氏制碱法.•主要著作有1934年出版的《制碱》。该书被誉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中外化工学者所共仰。•赵承嘏(1885-1966年)字石民,江苏省江阴人。他长期从事植物化学,特别是生物碱的分离结晶的研究,创造了独到的分离方法。•他从许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份中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新生物碱。例如常山碱的抗疟作用、延胡索乙素的镇痛效果。他还在青霉素的钾盐结晶工艺、镇痛药普鲁卡因和降压药的生产方面为我国医药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中草药化学研究的先驱,由他建立的一套系统研究整理祖国医药的科学方法,是对我国近代有机化学的卓越贡献。•黄鸣龙(1898-1979年),江苏扬州人。•1938年,他与Inhof-fen发现双烯酮酚的移位反应。1940年,他在应用这一移位反应研究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时,发现变质山道年的四个立体异构体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他的这一研究为世界各国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绝对构型和全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1946年,黄鸣龙对Kishner-Wolff还原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进,这一改进后的方法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并写入有机化学教科书中,被称之为黄鸣龙还原法.•傅鹰(1902-1979年),福建省福州市人。•早在20年代,傅鹰就在巴尔太(Bartell)指导下研究吸附作用,对吸附作用以及影响溶液吸附作用的各因素作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这一成果已成为吸附理论的组成部分,为美国化学家凯雪台《吸附与色谱》一书多次引用。他还对胶体与表面化学中著名的特拉波(Trauble)规则作了补充和修正。•开展了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热研究,首次系统地测定了二元液体混合物对固体的润湿热,指出润湿热是总表面能变化而不是自由表面能变化的度量。他首创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表面的热化学方法。这一方法比著名的BET气体吸附法早8年。国外的有关专著对这一方法作了介绍。•••李方训(1902-1962年),江苏仪征县人。•早年研究葛林亚试剂在非水溶液中的作用机理,对该试剂在乙醚溶液中的电导、电解、分解电位和电解产物的分离鉴定,作了系统的研究。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他对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的基本原理都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他对水溶液中的离子也作了系统研究。他的有关离子水化绝对熵和水化热理论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计算水溶液中与离子性质有关的公式,是国际化学界公认的成就,至今仍然被不少著名的专著引用。•曾昭抡(1899-1967年),湖南湘乡人。•在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特别是对有机氟及金属有机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制备胺类、酚类化合物以及合成甘油酯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在分析化学方面,曾就有机化合物元素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和改良,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论文。他改良的马利肯(Mulliken)溶点测定仪,曾为我国各大学普遍采用。•在有机理论方面,和孙承谔等提出了一个计算化合物沸点及计算二元酸和脂肪酸熔点的公式。结语•民国,在中国历史上通常被认为是十分动荡不安的时期,但民国时期的化学,依然顽强的,不惧阻挠的在飘摇中前行,在中国化学史上,留下其独特而又不容忽视的印迹。致敬所有努力为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产业发展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