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0可编辑可修改1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兴隆庄煤矿山西组沉积环境与含煤特征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填表时间:2015年4月20日填表说明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v1.0可编辑可修改2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设计(论文)题目兴隆庄煤矿山西组沉积环境与含煤特征设计(论文)类型(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其它√v1.0可编辑可修改3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兴隆庄煤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隶属于兖州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井田平面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走向长约,倾斜约面积。山西组是兴隆庄煤矿主要的含煤地层,煤系和煤层沉积稳定,为华北型含煤岩系。无岩浆侵入,煤质好且稳定。山西组的3煤稳定可采,厚度大,埋藏浅,水文地质等其它开采技术条件比较简单,是先期开采的主要对象;2煤局部可采,1煤仅个别孔见到,均不可采。煤层发热量均30MJ/kg,为中~高发热量煤。山西组煤层,煤灰成分以酸性化合物为主。为特低硫煤。二煤由于勘探程度低,地质构造及煤层顶底板条件复杂,煤层极不稳定,山西组水文地质资料比较简单,属中等类型,加强山西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的研究对矿井生产、新区勘探及地质理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分析,结合钻孔资料以及岩心编录柱状图等资料来研究兴隆庄煤矿山西组的岩性特征以及沉积相变化规律。从而对于勘探程度低的煤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一步为煤炭开采提供更有利的科学依据。v1.0可编辑可修改4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1、概论、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研究内容技术路线2、研究区概况、井田位置及交通条件井田位置交通条件、井田自然地理概况地形与河流气象自然地震、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概况地层概况含煤地层概况地层对比4、山西组的沉积环境特征、山西组岩性特征、山西组沉积相及其特征5、山西组沉积环境演化v1.0可编辑可修改56、聚煤规律研究、矿区煤层及其分布规律、矿区聚煤规律7、结论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1.国外研究现状含煤岩系沉积学的研究和发展,经历了“旋回层”、“沉积模式”和“层序地层学”等阶段[5]。1912年,Udden提出海侵-海退旋回是造成北美上石炭统含煤岩系中岩性单元规律性现象的原因后,引起了地质学家对含煤岩系旋回性沉积的广泛兴趣。Weller(1932)及Wanless等正式提出“旋回层”一词,从而拉开了含煤岩系研究史上“旋回层时代”的序幕。1960年,当Hsk及其学生把现代密西西比河三角州研究成果用于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宾夕法尼亚纪含煤地层研究后,便始了“沉积模式(三角洲迁移模式)”阶段的历史。后来很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成煤模式理论,都为含煤岩系沉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77年Vail等初次给出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Posamentier和Vail(1988年)提出了“层序地层学模式”。同年,Vail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标志了“层序地层学”的正式诞生。VanWagoner等1990提出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辟了含煤岩系研究的新篇章。随着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研究的迅速发展,含煤v1.0可编辑可修改6岩系沉积相分析成果也大量出现。Posamentier等(1993年)和Diessel]等地质学家,对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大量贡献。另有学者认为,成煤沼泽主要出现在高地下水位至地表浅水滞留带与碎屑沉积不活跃的地方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起步较晚,建国前虽然有地质学者进行过煤田地质工作,但对含煤岩系的研究主要是建国之后。建国前,研究煤田地质的学者是以王竹泉为代表,他们完成了500多个煤田的调查项目,主要从含煤地层的划分入手,研究各煤田的地质特征。1929年谢家荣对大约100个煤样进行了煤岩学和成煤植物研究。建国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力开展了煤田地质勘探和研究,指导煤田地质勘探和研究的理论有槽台学和地质力学,期间也引进和学习了前苏联的煤田地质理论的研究方法(如相-旋回分析法)研究含煤岩系。着重研究了我国含煤盆地的沉积建造与成煤的关系。阐述了地质构造是控制含煤建造的主要因素,总结了中国成煤理论和聚煤规律。1959年完成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1980年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上世纪八十年以来,煤田地质勘探和研究的理论有地质力学、地洼学说、多旋回理论、板块学说等,其中板块学说为学术主流,同时引进了欧美的沉积环境分析方法和三角州成煤模式(沉积模式)以及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主要煤盆地含煤岩系的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另外,对我国各成煤时代、各地区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沉积古地理及聚煤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另有学者对成煤环境进行了比较沉积学研究,提出了幕式聚煤作用模式等总结了中国含煤岩系的各种沉积模式。1992-1997年完成了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朱筱敏、徐怀大、刘招君、邵龙义、陈世悦等做了大量的工作。2007年尤欢增;赵俊兴;陈洪德;董桂玉;李良;罗媛;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相分析等多种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v1.0可编辑可修改7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主要沉积微相有辫状分流河道、天然堤、洪泛平原、平原沼泽和分流间滩等。在相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㈢1期为近海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到山2期以后演化为内陆湖泊三角洲。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期-石盒子期的沉积发育模式。2008年谢其锋;周立发等人在发表在西北大学学报的《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一文中分析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结论是山西组存在两种不同的聚煤环境,二1煤是在潮坪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泥炭坪所形成,二2煤及其以上诸煤层则是在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发育而成。2011年在陈洪德;李洁;张成弓;程立雪;程礼军;发表在岩石学报中的《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环境讨论及其地质启示》一文中根据地层与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地质依据,对早二叠世山西期沉积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3大沉积演化阶段,并建立了该时期盆地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2014年焦学文在硕士论文中以层序地层学、岩石学、沉积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典型钻井的详细解剖和室内试验研究,结合100余口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阳泉矿区西北部山西组沉积相、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与聚煤特征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相标志研究,在研究区山西组识别出三角洲、曲流河2种沉积相、5种沉积亚相、10种沉积微相,总结了其特征。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山西组分为4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探讨了山西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兴隆庄煤矿山西组岩石岩相特征。2、兴隆庄煤矿山西组沉积环境的演化3、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之间的联系v1.0可编辑可修改8五、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兴隆庄煤矿以往地质研究成果的的基础上,选择研究区有代表性的露头剖面及钻孔资料,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岩石学、层序地层学以及岩相古地埋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对兴隆庄煤矿山西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研究区山西组地层沉积模式、层序地层展布特征、岩相古地理特征经及聚煤规律特征,进一步为煤炭开采提供更有利的科学依据。技术路线:1、系统地收集兴隆庄矿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资料。2、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绘制一系列的图件。3、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绘制的图件进行理论分析。4、提交成果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第7周:文献综述、调研、拟订研究计划、理顺思路、选择研究方法和提出开题报告;第8周:研究区资料整理与分析,包括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第9周至第14周:分析与作图,进行全面分析与论文的撰写,定稿14周至16周提交初稿并翻译有关外文资料;按照学校统一时间要求提交毕业论文。提交的成果包括:(1):《兴隆庄煤矿山西组沉积环境与含煤特征》学士学位论文;(2):原版外文文献资料翻译;(3):有关图件。v1.0可编辑可修改9七、参考文献[1]尤欢增;赵俊兴;等.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N].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出版).2007(04)[2]陈洪德;李洁等.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环境讨论及其地质启示[N].北京市(岩石学报).2011(08)[3]焦学文.阳泉矿区西北部山西组沉积环境研究[C].中国矿业大学.2014[4]杨荣丰;刘钦甫.北京地区窑坡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N].煤田地质与勘探.1992,20(2):1-5[5]张路锁;张树胜.河北宣东矿区下花园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N].中国煤炭地质学报.2009,21(4):17-21[6]来安安;渭北石炭-二叠纪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研究[C].西安科技大学[7]巨绮金;榆次地区太原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C].成都理工大学.2012[8]谢其锋;周立发等;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N].西北大学学报.2008(02)[9]马庆福,钟林华.兴隆庄煤矿下组煤第一勘探区奥灰疏降水量数值模拟[J].中国煤炭地质.2011(04)[10]沙亚南,张宏,郭英海,李壮福,张天模.开平-涧河地区山西组的沉积与聚煤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02)[11]庞军刚,李文厚,郭艳琴,王起琮,陈全红,梁积伟.陕北子洲地区二叠纪山西组沉积环境[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05)[13]王岚.鄂尔多斯西缘地区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5[14]阎伟,姜剑虹,尹德顺.黑龙江省鸡东盆地第三系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12)v1.0可编辑可修改10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所在系(所)意见负责人(签章):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