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四调频贴片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任务10调频贴片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9.1任务描述•9.1.1任务目标•(1)掌握SMT技术和工艺知识。•(2)掌握SMT元器件的识别和测试。•(3)学习SMT焊接技术。•(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9.1.2任务说明•在进行贴片收音机的组装调试之前,应先掌握SMT的相关知识。•具体任务要求: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1)学会正确识别和测试SMT元器件。•(2)掌握SMT手工焊接技能。•(3)掌握手工双面SMD/THC组装的工艺流程设计。•(4)了解SMT设备的使用知识。•9.2任务资讯•9.2.1表面安装元器件•随着电子科学理论的发展、工艺技术的改进、电子产品体积的微型化及性能和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电子元器件向小、轻、薄方向发展,出现了表面安装技术,简称SMT(SurfaceMountTechnology)。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SMT是包括表面安装元件(SMC)、表面安装器件(SMD)、表面安装印制电路板(SMB)及点胶、涂膏、表面安装设备、焊接和在线测试等在内的一套完整工艺技术的统称。SMT发展的重要基础是SMC和SMD。•表面安装元器件(SMC和SMD)又称为贴片元器件或片式元器件,它包括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及半导体器件等,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无引线或引线很短、安装密度高、可靠性高、抗振性能好、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表面安装元器件在彩色电视机(高频头)、VCD、DVD、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中已大量使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1.表面安装元器件的特点•片式元器件与有引线的分立元器件相比,具有下列特点。•(1)提高了组装密度,使电子产品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节省原材料。•(2)无引线或引线很短,减少了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从而改善了高频特性,有利于提高使用频率和电路速度。•(3)形状简单、结构牢固,紧贴在印制电路板表面上,提高了可靠性和抗振性。•(4)组装时没有引线的打弯、剪线,在制造印制电路板时,减少了插装元器件的通孔,降低了成本。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5)形状标准化,适合于用自动贴装机进行组装,效率高、质量好、综合成本低。•2.表面安装元器件的分类•片式元器件按其形状可分为矩形、圆柱形和异形(如翼形、钩形等)三类;按其功能可分为片式无源元器件、片式有源元器件和片式机电元器件三类,具体见表9-1。片式机电元器件包括片式开关、连接器、继电器和片式微电机等,多数片式机电元器件属翼形结构。各种片式元器件和IC封装形式如图9-1所示。•3.电阻器•(1)矩形电阻器,如图9-2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电阻基体:氧化铝陶瓷基板。•基体表面:印刷电阻浆料,烧结形成电阻膜,刻出图形调整阻值。•电阻膜表面:覆盖玻璃釉保护层。•两侧端头:三层结构。•(2)圆柱形电阻器,简称MELF,如图9-3所示。•电阻基体:氧化铝磁棒。•基体表面:被覆电阻膜(碳膜或金属膜),印刷电阻浆料,烧结形成电阻膜,刻槽调整阻值。•电阻膜表面:覆盖保护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两侧端头:压装金属帽盖。•(3)小型电阻网络,如图9-4所示。•将多个片状矩形电阻按不同的方式连接组成一个组合元件。•电路连接方式:A、B、C、D、E、F六种形式。•封装结构:采用小外型集成电路的封装形式。•(4)电位器。•适用于SMT的微调电位器按结构可分为敞开式和密封式两类。•4.电容器•表面安装用电容器简称片式电容器,如图9-5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适用于表面安装的电容器已发展到数百种型号,主要包括多层片式瓷介电容器(占80%)、钽电解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有机薄膜电容器(较少)及云母电容器(较少)。•(1)多层片式瓷介电容器(独石电容,简称MLC),如图9-6所示。•绝缘介质:陶瓷膜片。•金属极板:金属(白金、钯或银)的浆料印刷在膜片上,经叠片(采用交替层叠的形式)、烧结成一个整体,根据容量的需要,少则两层,多则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端头:三层结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2)片式铝电解电容器,如图9-7所示。•阳极:高纯度的铝箔经电解腐蚀形成高倍率的表面。•阴极:低纯度的铝箔经电解腐蚀形成高倍率的表面。•介质:在阳极箔表面生成的氧化铝薄膜。•芯子:电解纸夹于阳、阴箔之间卷绕形成,由电解液浸透后密封在外壳内。•片状铝电解电容器分为矩形与圆柱形两种:圆柱形采用铝外壳、底部装有耐热树脂底座的结构;矩形是采用在铝壳外再用树脂封装的双层结构。•铝电解常被大容量的电容器所采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3)片式钽电解电容器,如图9-8所示。•阳极:高纯度的钽金属粉末与黏合剂混合后,加压成形,并经烧结形成多孔性的烧结体。•绝缘介质:阳极表面生成的氧化钽。•阴极:绝缘介质表面被覆二氧化锰层。•片式钽电解电容器有三种类型:裸片型、模塑型和端帽型。•(4)片式薄膜电容器,如图9-9所示。•绝缘介质:有机介质薄膜。•金属极板:在有机薄膜双侧喷涂的铝金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芯子:在铝金属薄膜上覆盖树脂薄膜,后通过卷绕方式形成多层电极(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端头:内层为铜锌合金,外层为锡铅合金。•(5)片式云母电容器,如图9-10所示。•绝缘介质:天然云母片。•金属极板:将银印刷在云母片上。•芯子:经叠片、热压形成电容体。•端头:三层结构。•5.电感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片式电感器是继片式电阻器、片式电容器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源元件,它的种类很多。•按形状可分为矩形和圆柱形;按结构可分为绕线型、多层型和卷绕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绕线型和多层型。•(1)绕线型电感器,如图9-11所示。•它是将导线缠绕在芯状材料上,外表面涂敷环氧树脂后用模塑壳体封装。•(2)多层型电感器,如图9-12所示。•它由铁氧体浆料和导电浆料交替印刷多层,经高温烧结形成具有闭合电路的整体,用模塑壳体封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6.小外型封装晶体管(SmallOutlineTransistor)•小外型封装晶体管又称作微型片状晶体管,常用的封装形式有4种,如图9-13所示。•(1)SOT-23型:它有三条翼形短引线。•(2)SOT-143型:结构与SOT-23型相仿,不同的是有4条翼形短引线。•(3)SOT-89型:适用于中功率的晶体管(300mW~2W),它的3条短引线从管子的同一侧引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4)TO-252型:适用于大功率晶体管,在管子的一侧有3条较粗的引线,芯片贴在散热铜片上。•7.集成电路(Integrationcircuit)•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IC,简称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traLSIC,简称USI。•(1)小外型塑料封装(SmallOutlinePackage,SOP或SOIC)。•引线形状:翼形、J形、I形,如图9-14所示。•引线间距(引线数):1.27mm(8~28条),1.0mm(32条),0.76mm(40~56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2)芯片载体封装。•为适应SMT高密度的需要,集成电路的引线由两侧发展到四侧,这种在封装主体四侧都有引线的形式称为芯片载体,通常有塑料及陶瓷封装两大类,如图9-15所示。•①塑料有引线封装(PlasticLeadedChipCarrier,PLCC)。•引线形状:J形。•引线间距:1.27mm。•引线数:18~84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②陶瓷无引线封装(LeadlessCeramicChipCarrier,LCCC)。•其特点是:无引线,引出端是陶瓷外壳四侧的镀金凹槽(常被称作城堡式),凹槽的中心距有1.0mm、1.27mm两种。•(3)方型扁平封装(QuadFlatPackage)。•它是专为小引线距(又称细间距)表面安装集成电路而研制的,如图9-16所示。•引线形状:带有翼形引线的称为QFP;带有J形引线的称为QFJ。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引线间距:0.65mm、0.5mm、0.4mm、0.3mm、0.25mm。•引线数范围:80~500条。•(4)球栅阵列封装(BallGridArray,BGA)。•集成电路的引线从封装主体的四侧又扩展到整个平面,有效地解决了QFP的引线间距缩小到极限的问题,被称为新型的封装技术。•球栅阵列封装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如图9-17所示。球栅阵列封装是将原来器件PLCC/QFP封装的J形或翼形电极引脚,改变成球形引脚;把从器件本体四周“单线性”顺列引出的电极,变成本体底面之下“全平面”式的格栅阵排列。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这样,既可以疏散引脚间距,又能够增加引脚数目。目前,使用较多的BGA的I/O端子数是72~736,预计将达到2000。焊球阵列在器件底面可以呈完全分布或部分分布。•结构:在基板(塑料、陶瓷或载带)的背面按阵列方式制造出球形触点代替引线,在基板的正面装配芯片。•特点:减小了封装尺寸,明显扩大了电路功能。例如,同样封装尺寸为20mm×20mm、引线间距为0.5mm的QFP的器件I/O数为156个,而BGA器件为1521个。•发展方向:进一步缩小尺寸,其尺寸为芯片的1.0~1.2倍,被称作“芯片尺寸封装”(简称CSP或BGA)。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5)裸芯片组装。•随着组装密度和IC的集成度不断提高,为适应这种趋势,IC的裸芯片组装形式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芯片直接焊接在电路基板上,焊接方法有下列几种。•①板载芯片(简称COB)。•COB是将裸芯片直接粘在电路基板上,用引线键合达到芯片与SMB的连接,然后用灌封材料包封,这种形式主要用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②载带自动键合(简称TAB),如图9-18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载带:基材为聚酰亚胺薄膜,表面覆盖上铜箔后,用化学法腐蚀出精细的引线图形。•芯片:在引出点上镀Au、Cu或Sn/Pn合金,形成高度为20~30μm的凸点电极。•组装方法:芯片粘贴在载带上,将凸点电极与载带的引线连接,然后用树脂封装。•载带自动键合适用于大批量自动化生产。TAB的引线间距可较QFP进一步缩小至0.2mm或更细。•③倒装芯片(FlipChip,简称FC),如图9-19所示。•芯片:制成凸点电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组装方法:将裸芯片倒置在SMB基板上(芯片凸点电极与SMB上相应的焊接部位对准),用回流焊连接。•发展方向:倒装芯片的互连技术,由于焊点可分布在裸芯片全表面,并直接与基板焊盘连接,更适应微组装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目前研究和发展最为活跃的一种裸芯片组装技术。•9.2.2SMB的主要特点•(1)高密度。•(2)小孔径。•(3)SMB不仅适用于单、双面板,而且在高密度布线的多层板上也获得了大量应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4)高板厚孔径比。•(5)优良的传输特性。•(6)高平整和高光洁度。•(7)尺寸稳定性好。•9.2.3表面安装组件的类型•表面安装组件(SurfaceMountingAssembly,SMA)的类型包括全表面安装(Ⅰ型)、双面混装(Ⅱ型)和单面混装(Ⅲ型)。•1.全表面安装(Ⅰ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全部采用表面安装元器件,安装的印制电路板是单面或双面板,如图9-20所示。•2.双面混装(Ⅱ型)•表面安装元器件和有引线元器件混合使用,印制电路板是双面板,如图9-21所示。•3.单面混装(Ⅲ型)•表面安装元器件和有引线元器件混合使用,与Ⅱ型不同的是印制电路板是单面板,如图9-22所示。•9.2.4工艺流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任务9表面安装技术•由于SMA有单面安装和双面安装,元器件有全部表面安装及表面安装与通孔插装的混合安装,焊接方式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