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机遇与瓶颈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体制与政策的放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推进,中资企业有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会走向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在新一轮的对外直接投资潮中,也蕴藏着民营企业成长与获利的机会,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如何化解阻力、把握机遇,是中资民营企业家或创业人士应当积极考虑的问题。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在近几年的对外投资中,民营企业一直是重要的一支力量,同时,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在国内的经营活动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第一,投资企业数量占比下滑,存量占比偏小。2003-2008年间,在各种对外投资主体中,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在2005年曾经一度上升到13%的历史高点,但是到2008年则降到9.3%,低于2003年的历史低点。同量,民营企业在中国对外投资流(存)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一直徘徊不前,在2006-2008年中,民营企业占对外投资存量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左右。Feb.2,2010李众敏Lee.zmin@gmail.comPolicyBriefNo.10001-2-图1私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主体、流(存)量中所占的比重单位:百分比说明:2003-04年为流量占比,2006-08年为存量占比。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历年。第二,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普遍偏小。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占投资主体的比重和占投资存量的比例是非常不对称的,占投资主体10%的民营企业,只占到投资存量的1%左右。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不同类型对外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中,最大的是国有企业,平均规模达到9278.5万美元,这也是为什么国有企业只占投资主体的16.1%,却占到对外投资存量的69.6%的原因所在。其次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集体企业投资规模也比较大,分别为1608.2万美元、860.2万美元和566.1万美元。而私营企业的规模位于倒数第三,为229.4万美元,仅高于港澳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图2不同类型对外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单位:万美元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计算。第三,在危机下面临“国进民退”的困扰。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无论是在国内-3-投资还是在对外投资中,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在对外投资领域规模较大的交易都是由国有企业完成的,尤其是能源、资源等领域。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是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多为垄断行业,这些行业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点,而民营企业占据主导的产业多具有顺周期的特点,加上国有企业利润留存等原因,导致在国有企业流动性相对充裕,而民营企业则有些捉襟见肘,在“现金为王”的危机时代,这种差距显得非常的重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国有企业在关联的产业中占据了较为主导的地位,也是导致国有企业竞争力加强、民营经济削弱的原因。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机遇尽管民营企业面临着投资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等制约,但是在对外投资领域中,仍然可以找到不少新的增长点和获利途径:第一,可以寻找更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对于许多民营企业家或创业人士而言,对外投资无疑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这些企业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地方,来获取自己的“第一桶金”。许多创业人士也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找到一个商业环境比较好的地方,采取海外投资的方式,从小本钱经营开始,利用国外的体制优势做大做强。第二,获得垄断利润的仅有机会。对于许多民营企业而言,要在国内获得垄断利润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一目标却非常有可能在国外得以实现。具体而言,有两个比较直观的途径:一是在一个小国(小市场)上进行垄断领域,比如在亚洲发展中小国、非洲或拉美或个国家,进入当地的垄断行业(象电信、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医疗服务等)经营。另一种途径,则是在非垄断行业的某一个小的产品上占据垄断地位,象我国浙江等沿海地带,有许多小产品上的“单打冠军”,这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实现真正的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第三,获得技术的阻力相对较小。国有企业以及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要并购一些稍有技术含量的企业都是比较困难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大有抬头之势,再加上国外政客的政治宣传需要,更是加大了国有企业在获得海外技术上的阻力。而民营企业则完全不同,国外政府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获得技术不能够直接干预,甚至还要表现出一定的“欢迎”,以示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上的努力。因此,民营企业需要对国内急需的技术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和了解,利用自身非官方的身份,在获取技术、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这样不只是有利于民营企业短期内的发展,具有相当的技术能力也符合民营企业的长远利益。第四,比较容易规避体制风险。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肯定是会越来越开放,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在外汇使用、政府审批、融资管理上会越来越便利。但是,在短期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一些体制障碍仍然客观存在。对于民营企业和创业人员而言,由于规模非常小,有可能在审批、外汇管理等方面获得相当的便利,所谓“小有小的好”。-4-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瓶颈当然,也要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国有企业所不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瓶颈,中国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要在整体上有所推进,需要在这些方面有所理顺:第一,对外投资融资问题。在国内经营过程中,民营企业就在融资问题上面临上很多的制约,到2009年10月,私营企业及个人贷款占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比例只有1.7%,这与民营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是非常不对称的。对外投资是国内投资的国际延伸,因此,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也严重地受到融资问题的困扰。与国内贷款不同,并购贷款是高风险贷款,受到人民银行、银监会的高度关注,金融机构在发放这一类型的贷款时,也颇为谨慎,这也导致了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在融资上受到的制约要比在国内经营大得多。当然,政府通过信用担保等形式,也要力求缓解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压力。最近,有报道说三大国有银行参与吉利并购Volvo的融资,这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但是,要从根据上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更为长久地努力。第二,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从政策上来说,政府对于所有对外投资的企业都是一样的,国有企业甚至在审批上还要更为复杂一些,但是,受很多非政策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所得到的政策支持还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寻求政府支持、获取对外投资信息、联系驻外机构上,都有明显的优势,而民营企业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仍然较大的依赖于一些基于乡士关系的乡会等机构,这也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又一瓶颈。第三,面临更大风险。对外投资是跨国经营活动,由于中国对外投资中有不少是投在非洲、拉丁美洲等主权风险比较高的国家,中资企业地外投资的风险其实还是相比较高的。对于许多对外投资的国有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领域的关系,多存在“主管部门”,在对外投资过程上中,一旦遇到风险,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呼吁“主管部门”或者是“行业协会”出面出力,而民营企业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在这方面,中国需要一个类似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机构,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来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主管部门”,考虑到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在非洲、拉丁美洲有大量的投资,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声明:本报告为非成熟稿件,仅供内部讨论。报告版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