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规划办〔2010〕2号各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各高等学校科研处: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启动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设置重点招标及一般课题。申报者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属中级职称以下的申报者需具有两名同专业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重点招标课题实行招标制度,申报者要求具备主持省部级相关教育科研课题的经历和良好信誉。申报课题的参加者或推荐人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二、凡有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单列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云南省社科基金课题及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课题在研未结题者,负责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课题;同一课题不得多处申报;申报重点招标课题和其他课题互不交叉,申报者只能从中选一。三、申报者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在研究过程中全面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由于人员变动而引发的后果由最初申报者承担。四、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涉及13个学科,申请者可参看《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列示的重点招标课题名称即为具体研究题目,申报者可据此进行具体设计,不得自行命题;属其他类别课题的申报者可参照《指南》中标明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发掘出具体的研究课题。五、本年度重点招标课题在2年内完成,其他立项课题要求在1-3年完成,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课题延期或调整人员须经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六、重点招标课题申报者填写《云南省教育科学重点招标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届时需参加现场答辩;其他课题申报者填写《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重点招标课题研究资助经费3-8万元,一般课题为0.5-0.8万元。七、本年度重点招标课题通过课题投标、资格审查、会议评标的程序进行;其他课题通过课题申报、资格审查、专家初评、学科组匿名复评的程序进行。课题评审坚持公平公正,凡申报课题的学科规划组专家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组复评结果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立项通知并拨付首批课题经费。八、各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各高等学校科研处必须按要求对所申请的课题进行资格审查。凡通过资格审查的课题材料在2010年7月26-30日间报送至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报送材料包括: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课题申报汇总表,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1份,《活页论证表》一式3份),并将配套的电子版发送到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邮箱(ynsghb@gmail.com)。申请书要求统一用计算机填写、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逐级报送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要确保电子数据和纸质材料的一致性。每一份课题申报材料均要独立装袋,并将填写完整的《课题申请·评审书》封面复印后粘贴在纸袋正面。纸质材料不退返,请课题申请人自行备份。九、本年度课题受理申报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30日,逾期不予受理。请各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各高等学校科研处务必认真负责,做好申报汇总表和课题申请书报送等工作。办公室咨询电话:0871-5129647。邮政编码:650223。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2号云南省教育厅10楼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云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可按以上要求直接向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报送课题审请材料。十一、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均可从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网址:)下载。十二、省规划办不受理个人申报。十三、每项课题需交评审费200元。附件:1.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指南2.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招标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请点击下载)3.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请点击下载)4.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申报课题汇总表(此表供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高校科研处、云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汇总上报使用,请点击下载)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0年六月七日附件: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指南一、重点招标课题(此类课题的最终成果必须包含咨询报告,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1.云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状况与发展策略研究2.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策略研究3.云南与东南亚、南亚教育合作与发展研究4.云南少数民族终身教育研究5.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6.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7.云南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与实施策略研究二、一般课题(领域和方向)(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云南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当代教育新思潮、新理论、新学派研究;学习型社会特征和条件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等。云南教育史研究;地方教育史研究;民族教育史研究;留学教育史研究;教育制度史研究;校史研究;教育名家研究;学科教学史研究等。(二)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战略选择、战略目标与对策研究;云南教育国际地位与竞争力研究;教育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展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和安全战略研究;云南与周边国家教育深度合作机制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等。(三)教育经济与管理政府和市场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研究;政府教育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与评价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农村教师队伍流动和补充机制研究;“特岗计划”实施成效及评价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与认证制度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国际教育服务模式和途径创新研究等。国家中长期公共教育投入水平研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教育发展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学校经费预决算制度研究;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研究等。(四)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大班额教学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实验教学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特殊儿童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幼儿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等。(五)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等院校分类方法研究;高校特色办学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等。(六)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院校学制改革研究;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研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等。(七)德育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学生公民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活动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师德建设研究;高校宗教工作研究等。(八)教育心理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辅导技能研究;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等。(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体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阳光体育学校推广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研究等。卫生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等。音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美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十)教育技术与传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师生信息化素养调查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新技术条件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等。(十一)成人与社会教育成人在职学习状况调查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研究;农村教师培训研究;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能力建设研究;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分互认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研究;社会家教市场现状调查研究;成人教育机构开放办学机制研究;成人教育培训国家标准与品牌建设研究;老年教育服务研究;校外教育效能评估研究等。(十二)民族教育改善少数民族教育环境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质量研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研究;民族工艺专业设置与教学研究;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学校教育在预防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作用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等。(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主要国家近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国外名校发展规律研究;国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教育统计口径衔接的比较研究;国际教育援助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国际教育组织研究;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国际留学趋势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监管和质保体系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