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巴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特点革命后古巴教育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和普及初等教育(1959~1969)革命胜利后,在百废俱兴的情况下古巴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任务和优先考虑的目标。为了提高全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古巴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着重进行了3项工作:彻底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开展扫盲运动,普及初等教育。(一)改革旧教育,建立新体制。在新成立的革命政府内设立了教育部,直接主管教育改革事宜。随后,在全国和各省、市(县)都设立了教育委员会,由群众组织的代表组成,参与教育改革的领导工作。在革命胜利初期,政府首先下令清除教师中的反革命分子,撤换旧政府任命的学校领导人等骨干分子。1959年9月,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宣布古巴将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然而,教育改革却受到了当时社会上残存的反动势力的多方阻挠。一些教会学校成为散布反革命言论的场所,甚至是反革命分子活动的据点。为了排除改革的阻力,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平等问题,古巴政府于1961年6月颁布了《教育国有化法》,宣布古巴的教育是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工作应由国家负责,规定教育是全体古巴人民平等享有的权利。根据这项法律,政府接管了所有私立学校,将教育同教会分离,对全体国民实行免费教育,从而为普及初等教育,特别是为广大工农群众的子女都能上学提供了保障。1962年2月,政府还颁布了大学改革法。至此,古巴改革旧教育的任务便基本完成了。(二)开展扫盲运动。在革命前的1958年,古巴有文盲100万,其中50%在农村;还有半文盲100多万。在一个不足700万人口的国度里,⑧有如此多的文盲显然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革命政府在成立初期就十分重视扫盲问题。1959年4月,古巴教育部成立的识字委员会开始组建识字中心和大量的识字班。到1960年年底,已有10万成年人接受了识字教育。这些活动为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做了良好的前期准备。1960年9月26日,卡斯特罗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古巴在1961年将使所有的文盲都学会阅读和书写。⑨他的讲话标志着扫盲运动的开始。1961年被定为“教育年”,扫盲成为这一年的中心工作。古巴政府继承了游击战争时期的成功做法,即实行“每个识字的人都教课,每个不识字的人都学习”的方针。1960年10月,新的全国识字委员会成立,省和市(县)两级识字委员会也相继成立。在全国各机关团体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下立即着手开展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和进行全国性的文盲调查工作。脱盲的标准定为至少掌握500个单词。为了在1年内完成扫盲任务,政府组织了27.1万人的扫盲大军,其中有由社会各界组成的人民扫盲员12.1万人,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孔拉多·贝尼特斯”突击队员10万人,教师突击队员3.5万人,“誓死保卫祖国”工人突击队员1.5万人,甚至还有一个由拉美其他国家的志愿者组成的拉美扫盲队。⑩这些扫盲队员的年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学生。他们奔赴基层社区和边远农村,同广大的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包教包学,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位于古巴中南部的萨帕塔沼泽地区,1961年4月17~19日是美国雇佣军入侵的地点。那里的扫盲队员在入侵发生后迅速拿起武器加入战斗,同军队一起抗击侵略者,在战斗的间隙仍坚持扫盲工作。有的扫盲队员在边远山区甚至被发动叛乱的反革命匪徒和美国特务杀害。由于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文盲接受了脱盲教育。在边远山区有一位名叫玛丽亚·德拉克鲁斯·森特曼纳特的106岁的老妪,年轻时曾是一个奴隶,也参加了识字班,并成为第一批脱盲结业的学生,她受到了卡斯特罗的亲切接见。1961年12月21日,扫盲运动胜利结束。22日在首都哈瓦那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全国扫盲委员会宣布,1年来的扫盲运动使70.7万人脱盲,古巴的文盲率从革命前的23.6%下降到3.9%,古巴成为拉美国家中识字率最高的国家。(11)会上确定每年的12月22日为“教育工作者日”。④扫盲运动的创举不仅在古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它对古巴革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它是在革命政府领导下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和社会大支援,它无论对当时的或后来的革命发展的影响都是深刻而巨大的。(三)普及初等教育。革命胜利之初,古巴领导人从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根本目标出发,把普及初等教育作为发展规划中的优先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古巴领导人抓了两件事:开展扫盲运动和大力发展小学教育(1~6年级)。扫盲运动是针对10岁以上的人群,消除文盲问题可以通过突击性运动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然而要使学龄儿童都能受到基础教育,则需要持续的多方面物质条件的支持。古巴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采取的以下几项重要措施,为保证对学龄儿童的良好教育创造了这种条件。一是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确立免费教育的原则,从而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使社会上所有家庭的子女无论贫富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二是大力增加教学设施。古巴政府提出“把兵营变成学校”的口号,先后把巴蒂斯塔统治时期的69座兵营改建成学校,同时把许多最好的建筑物划归学校用房,特别是在农村山区建立了若干教育中心。三是加紧培养师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有大批知识分子移居国外,其中有不少是教师。在初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师资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古巴政府先后在城乡建立起一批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力量。通过数年的努力,到60年代中期中小学校师资紧缺问题得到初步缓解。20世纪60年代,古巴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初等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学校总数从1958~1959学年的7679所增加到1970~1971学年的35582所,其中小学15190所,主要在农村;教学人员从22798人增加到116787人;注册学生总数从811345人增加到2345188人,其中小学生1530376人;毕业学生人数从26693人增加到135774人,其中小学毕业生82332人。(1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小学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到60年代末,6~12岁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6%,古巴的初等教育已基本普及。第二阶段:普及初中教育和发展成人教育(1970~1979)70年代初,古巴政府在教育方面面临两项任务:一是总结60年代的发展情况,二是提出70年代的规划。古巴的教育在60年代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数量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质量上却并不理想。小学的入学率很高,但毕业率并不高,有不少学生中途辍学,或因成绩不佳而留级,这种现象在农村更加明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培养方向不对路,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中等教育滞后,成人教育也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卡斯特罗在1972年3月29日至4月4日召开的古巴共青盟二大上发出了“教育革命”的号召,为70年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古巴政府着重抓了3件事:以改革的精神发展中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成人教育系统。(一)积极发展中等教育。针对60年代出现的问题,古巴政府在发展中等教育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调整中等教育的布局,大量兴建农村基础中学,实行寄宿制。由于城乡的差别,农村成为发展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农民居住分散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必须大量建立实行寄宿制的学校。为此,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兴建了大批设备齐全的农村寄宿中学,保证了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这种学校的教学方针不同于一般的普通中学,主要是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实行半日学习、半日劳动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既有知识课也有农业技术课,其校办农场的产品价值用作学校的发展经费。这一举措取得良好的效果。到1979~1980学年,已建成农村初中420所,农村高中113所,分别占全国初高中的32%和63%;注册学生中初中生223364人,高中生61716人,分别占全国初高中注册生的61%和46%。(13)二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薄弱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革命前的古巴也不例外。60年代,古巴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学生不愿上职业学校、毕业生不适合工作需要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古巴政府在1975年4月提出的《1976~1981年完善全国教育体系计划》中强调,要“使教育同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相一致”。卡斯特罗在不久以后举行的古共一大上重申了这一点。(14)根据上述计划,古巴政府一方面增建由教育部主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另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办自己的技术学校。后者实行边生产、边学习的教学制度,经费由企业自理,主要是利用师生的劳动成果以校养校。全国150家糖厂先后开办了这样的技术学校。(15)70年代以后古巴的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技术和职业学校在1958~1959学年为40所,1970~1971学年增至91所,1979~1980学年猛增至357所,1985~1986学年增至639所;注册学生1958~1959学年为15586人,1970~1971学年增至27566人,1979~1980学年猛增至214615人,1985~1986学年增至307129人。(16)到70年代末,古巴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二)着重提高教育质量。古巴政府根据上面提到的完善教育体系的计划,从多方面提高教育质量。该计划将全国教育系统分为6个子系统,即学前教育,普通科技与劳动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资培训与进修。对每个子系统都制定了完善的计划。一是加强学前教育,保证所有儿童都能受到至少为期1年的幼儿教育。二是缩短学制年限,普通学校教育由13年改为12年。三是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将小学分为两个阶段:1~4年级为第一阶段,实行教师包班制;5~6年级为第二阶段,实行分科教学。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国语和理科的教学,后者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实行综合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等理科的基本知识。五是增加课堂教学时间,除普通高中外一律不设选修课。六是成立高等教育部(1976年已成立),负责除师范院校外的所有大专院校的领导工作。(17)经过数年的努力,教育质量大为改观。卡斯特罗在1980年年底高兴地指出:“教育水平在继续提高”,“我国教育工作成果喜人”。(18)美国学者豪尔赫·多明格斯称赞道,古巴教育在“70年代质的进步可与60年代继续下来的量的巨大成就相媲美。”(19)(三)建立成人教育系统。扫盲运动于1961年胜利结束后,广大脱盲群众面临着巩固学习成果和继续提高文化水平的问题。1962年,政府成立了全国工农教育委员会负责工农成年教育的领导工作。60年代中后期,成人教育的组织系统逐渐形成,教育部成立了成人教育局,各省、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然而,由于缺乏具体规划,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倾向:一些人的文化程度提高到6年级以上的水平上,但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仍停留在1~2年级的水平上;学习内容大多限于一般文化知识,缺乏职业技术训练。针对上述情况,古巴政府于1973年决定发起“6年级战役”,要求在“一五”期间(1976~1980)使大约100万劳动者至少达到小学毕业的水平。政府将这一任务委托给工会承办。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技术素质是古巴工会的重要职能。根据古巴的《专业培训法》,职工的技术培训由工会负责。同年召开的古巴中央工会13大为此向全国职工发出号召,从而正式打响了“6年级战役”。(20)数以万计的工人、农民和家庭妇女投入了学习。到1980年,全国6年级的成人毕业生超过90万人,基本上普及了成人初等教育,“6年级战役”宣告胜利结束。在“6年级战役”尚在进行的1979年,古巴中央工会在14大上及时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新目标,即在“二五”期间(1981~1985)开展“9年级战役”,争取普及成人初中教育。经过努力,在5年中9年级毕业生达到67万多人,“9年级战役”也取得了胜利。(21)全国成人初中教育的普及,为古巴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人才准备了充足的智力资源。在两次战役期间,古巴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