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朱启贵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2007年秋2第一讲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第二讲国民消费与投资第三讲国际收支第四讲国民经济波动第五讲现代货币银行制度第六讲货币政策第七讲财政政策第八讲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调节第九讲经济增长目录3一、宏观经济分析的产生与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产生已有200多年历史了。之前,人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还是个别的局部的、单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更不用说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了。1776年,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这是一部经济学的奠基著作,也是一部现代经济学创始著作。导论4《国富论》提出最精辟的思想就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观点:“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导论5个人利益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看不见手”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引导人民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即政府不要干预,让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去发挥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倡导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带来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由此,斯密被称为“经济学之父”在20世纪20-30年代之前,西方经济学家一直侧重研究的是微观经济方面的问题,直到1929年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事件,大量工人失业现象出现,才引起西方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导论61936年凯恩斯发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这一分支,被公认为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代表作。他采用宏观的、边际的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从总就业量入手,建立有效需求原理,提出国家干预政策,并经后人不断修正和完善,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导论7(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奠基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标志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阶段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在《通论》中以分析资源利用(即失业)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提出了分析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基础。阶段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这一工作是在50-60年代由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汉森、萨缪尔森、莫迪尼亚尼、托宾、索洛等人完成的。阶段三: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在80年代之前,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并存。在90年代之后,以凯恩斯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争论为主。导论8(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单位的选择或决策行为(2)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两者是统一体(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导论9。导论区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10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采用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导论11(四)宏观经济学运行导论流通生产分配市场实物运动价值运动实物运动总供给价值运动价值运动总需求使用12宏观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正确地判断管理层的政策意图及其变化,顺势而为,可以给企业提供许多发展机遇。反之,只是关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协调和磨合,而忽略外部宏观运行机制的变化,即便该企业内部管理相当到位,它仍然会面对生存的挑战。如果善于捕捉外部机会,即便内部管理不无破绽,该企业仍然能获得很大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切不可忽视对宏观环境的理解和把握,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分析课程的意义所在。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13改革开放之后,逐步重视宏观经济分析1、1984年经济改革从农村转入城市。2、1988年出现经济过热3、1992年邓小平南巡4、1993年经济过热,1996年软着陆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6、2003年下半年经济开始回温7、2004年上半年过热8、现在经济状况。宏观经济分析在中国14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与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1978年我国GDP为3624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1992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1995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2002年又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2398亿元。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1978-2006年GDP平均增长9.67%。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3.3%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4位,从2004年起成为世界第3大贸易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26亿元,2006年达到3.93万亿元。(马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67%。新华社北京2007年5月3日电)15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与问题十六大以来“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2003年增长10.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4%,2006年增长11.1%,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四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四年内连升两位居于第四位。2002年我国GDP120333亿元,2006年达到210871亿元,突破20万亿元,年平均增加22635亿元。随着总量的增加,到2005年我国GDP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的位次也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6年仍保持了第四的位次。与此同时与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差距也在缩小。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和71.8%,到2006年年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16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与问题十六大以来“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后,在短短的四年内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相应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一: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国家统计局(),2007.9.1817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与问题18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与问题19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与问题20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与问题2.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最大困难:“三农”问题;3.客观约束:资源与生态;直接阻力: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地区发展与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城镇二元结构,技术水平落后,整体素质不高;4.主要障碍:体制不完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政企不分,竞争力低下,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部门或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制衡机制残缺、党政不分、以权代法、以权压法。21国民经济发展的业绩与问题5.最大隐患:社会风险、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等三险并存。人均GDP在56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分配失衡、道德标准失范、百姓失业和社会失序等问题。还有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外汇和外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转制、新生儿性比例失调、疫病流行与防治、等等,这些都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在这个环境中的企业发展,我们需要应用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来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22第一节国民经济循环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第四节GDP的缺陷与修正第五节国民经济均衡第六节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第一讲宏观经济分析框架23货币企业消费者商品和劳务各种生产要素货币: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企业和消费者图1-1国民经济两部门简单均衡第一节国民经济循环24货币企业消费者商品和劳务各种生产要素货币: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结存积蓄图1-2加入储蓄和结存的均衡加入企业积存和居民储蓄后的国民经济循环第一节国民经济循环25政府金融机构外国消费者外国生产者企业消费者开支税收货币货币货币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消费外国货币出口货物进口货物本国货币图1-3国民经济四部门的注入和漏出26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整套标准和规范;二是指全面、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国民经济核算是高层次的宏观核算它来源于统计、会计、业务三大核算,又是三大核算的综合,它把来自各方面的核算资料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经过多方面的加工和调整,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综合体系。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7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种类1、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2、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3、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1)核算范围不同(2)核算内容不同(3)核算方法不同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8三、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结构1、基本核算表(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2)投入产出核算(3)资金流量核算(4)国际收支核算(5)资产负债核算2、经济账户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9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对于国民经济而言,科学有效的定量、实证研究和调控、管理操作依据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建立适当的理论分析结构体系;二是具备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国民经济核算是国际经济语言,功能有:(1)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数据支持(2)监测预警国民经济运行(3)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决策提供帮助(4)进行国际比较。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0五、国民经济核算的过去和现在(一)SNA:产生、发展到壮大(二)MPS:产生、发展到消亡(三)国民经济核算在中国1、建国前(1949年之前)2、MPS的引进和发展期(1949-1984年)3、MPS的改革期(1985-1992)4、MPS的消亡与SNA的应用期(1993年以后)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1一、总产出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加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第三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32二、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或地区)国民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价格的总和。三、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第三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33四、GNP与GDP的联系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NP以国民为统计对象,只要是本国人的产出,不过他在哪里生产的都要算,那么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该指标就越不准确。GDP以国土为统计对象,只要是在本国境内,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生产的都要算。这不仅准确,而且公道,所以后者有取代前者趋势。但是,衡量国民享受的福利,还是用GNP,而衡量一国经济增长速度,则用GDP。第三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34五、GDP核算方法1、生产法: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