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徐瑞琦10383070问题1:从这个案例中,为什么苏州公园通过降价就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有必要知道什么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因此,苏州公园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从数字上理解为——“劳动耗费/经营成果”所得数值的下降。在此我们可以做个粗略的名次替换——即将劳动耗费大致理解成苏州公园在“2001仲夏狂欢夜”活动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将经营成果大致理解为在该活动中所得到的收入。首先从成本上看,可以将成本大致分为:硬件设施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公园内所销售的商品的成本:1、硬件设施。苏州公园里的硬件设施的成本大部分属于固定成本,是在开园初就投入的部分;活动期间硬件设施增加的成本主要是来自维修费用的增加,以及电费的增加。这里可以定义一个人均成本——即每服务一个游客所需支出的成本。这样定义的原因是:鉴于每个游客使用独立的硬件设施时,公园(下文“公园”均指“苏州公园”)获得的收入是一定的,但每个游客使用设施(尤其是娱乐设施)时公园付出的成本却不是一定的,直观上理解就是同一时间内使用同一设施的游客数量越多,该设施支出的人均成本就越小。举个例子:某设施同一时间内的最大服务人数是N,运转一次的费用为M,假设某次运转服务人数是K,那么平均成本就是M/K(显然——M/K=N/K)。而公园里由硬件设施带来的总利润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硬件设施总利润=(平均收入—平均成本)*人数。由于平均收入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当人数不变、平均成本下降,或者平均成本不变、人数增加时,总利润是增加的。有趣的是:平均成本=a/人数——这里的“a”可以看成是一个常数(即上文所提到的设施运转一次的成本)。所以公园的利润公式就可以写为:硬件设施总利润=(平均收入—a/人数)*人数=平均收入*人数—a。即人数越多,硬件设施带来的利润就越大。2、人力资源。由于公园里雇佣的劳动力数量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把固定的雇佣成本设为b,而在活动(下文“活动”一律指“2001年仲夏狂欢夜”)期间,增加的雇佣成文设为c,那么人力资源的总成本就是:人力资源成本=b+c;同时人力资源带来的利润可以大致认为是:人力资源利润=人力资源收入—人力资源成本=0—(b+c)=—b—c。3、公园内的商品。首先这里对“商品”做个大致的说明——饮料、食品、纪念品等也属于这里讨论的商品的范畴,但是不包括硬件设施的使用。由于单件商品的利润总是大于0的,所以有:商品总利润=商品平均利润*售出商品的数量。而在实际情况中,售出商品的数量与入园人数大致正相关,因此可以确定一个一次函数,有:售出商品的数量=人数*d。其中“d”是一个常数,则有:商品总利润=商品平均利润*人数*d。从以上3点,加上门票的收入,我们可以写出:公园总利润=门票利润+硬件设施总利润+人力资源利润+商品总利润=门票价格*人数+硬件设施人均收入*人数+商品平均利润*人数*d—a—b—c。可以看出,公园总利润是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在该活动之前,公园总利润=门票利润+人力资源利润+商品利润=门票价格*人数+商品平均利润*人数*d—a—b。在此,我们可以假定活动模式下人数为“人数(1)”,非活动模式下人数为“人数(2)”那么前后两种模式的利润相减,有:利润差=10*人数(1)—50*人数(2)+硬件设施人均收入*人数(1)+商品平均利润*(人数(1)—人数(2))*d—c。又案例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正常模式下每小时的平均游客量大致为3500/8人/小时,即437.5人/小时;而活动模式下每小时的平均游客量大致为3500*17.5/5人/小时,即12250人/小时;因此大致有:人数(1)=28*人数(2)。所以:利润差=230*人数(2)+28*硬件设施人均收入*人数(2)+27*人数(2)*商品平均利润*d—c。由于c相对较小,故公式结果正常情况下为一个不小的正数,所以可见前者的利润要比后者高出许多。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公园是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但是在此还需要稍微分析的是到公园的人数增加的原因。由于供求的关系,如果把到公园进行娱乐活动看成商品的购买,那么门票可以看成是一个商品的价格的组成。“到公园进行娱乐”这一“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因此价格下降,需求上涨的现象明显。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其总花费少于正常模式下的花费,加上活动期间各色新增的娱乐活动,使得“商品”的效用大大提高。价格的下降使“商品”的效用提高,同时活动的增加也使得“商品”效用提高,因此需求量就会增大。因此门票的下降非但没有带来亏损,反而使公园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问题2:为什么后来苏州公园不再降价?假若继续降价苏州公园还能盈利吗?由于供求是有一定的平衡点,利润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出现曲线变化,大致是:在价格“很低”起(此处价格很低是个模糊的概念,可以认为是十分接近成本的时候),随着价格的升高,利润会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园接待游客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预期(此处我们有理由相信该“预期”是公园经过比较严格的经济学分析得出的),也就是说出现了需求、供应饱满的状态,此时如果继续降价,来园的人数随着票价下降增加的比率会减小,即在当时的票价下需求的弹性较小。所以即使降价能够带来相对增加的游客,但是会使得利润不增反降,故苏州公园不再降价。由于在活动模式下,门票费已不包括在园内使用设施的费用,即“入门”与“使用娱乐设施”实行分开收费。所以以问题1中所得出的公式——利润差=230*人数(2)+28*硬件设施人均收入*人数(2)+27*人数(2)*商品平均利润*d—c——来看:只要满足(28*硬件设施人均收入*人数(2)+27*人数(2)*商品平均利润*d—c)0,那么无论门票怎么降,问题就不再是能否盈利(公园始终能保持盈利),而是盈利多少的问题。因此门票价格继续下降,能盈利的可能性仍然较大。问题3:你对目前北京的许多公园的高票价现状持什么意见?为什么这些票价降不下来?我认为北京公园的高票价存在其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北京的野鸭湖公园在2007年就调高了票价,一时间令人望而却步。然而调高票价无疑可以适当地控制游客流量,这对于不少国家公园或者是野生公园的保护都是有所促进的,毕竟暂时中国的游客普遍对景区的保护意识仍然不够强,景区文物损坏、环境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随着游客数量的上升,这类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呈增长势头。然而票价提高后对游客数量的控制作用如何,以及其实行后带来的影响仍然有待商榷。北京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对于外地的游客而言,票价的提高对他们游览的计划影响不大,毕竟游客的旅途目的就是游玩。但是对于北京本地的游客而言,票价却是一个明显影响本地游客数量的门槛。尴尬的情况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近在咫尺的景点,北京游客不去,远在外地的游客却蜂拥而去。问题是当票价没有到一个较低的位置时,票价的控制作用是难以体现的,即倘若票价处在高位,对票价的微调——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都不能乐观地改善游客数量,毕竟此时更多数的游客都是来自外地——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票价走高但控制力下降。实际上,现在北京的不少公园的票价其实也不是那么高。之前的票价降不下来可能是由于相关的规定不足,然而这个判断也是比较模糊的,毕竟在2005年6月,国家就出台了相关带有建设性的规定,如门票价格的修改时间,以及对于临时门票价格的规定等。不少高价都是已经包含了“园中园门票”,所以在感觉上造成了票价居高以及“被买票”的负面感觉。这类门票价格走高的公园如此设定的原因可能是防止园内某些景点人流量过少造成经济上的亏损。但是,的确,目前北京不少公园的票价并不十分高。问题4:对于像公园这样的准公共用品,其价格应该由什么来决定?政府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准公共用品服务的对象是大众,而且不主要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因此我认为其价格的设定应该主要考虑雇佣成本与建设成本——即设定的票价应该与成本达到一定的平衡,而不是让票价的设定以市场调节为依据。然而我觉得案例中的苏州公园与“准公共用品”仍有一段距离,在我理解中苏州公园(案例开头部分是“苏州乐园”)已经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乐园”。我认为准公共用品不应向钱看,而应更多侧重于对公众的服务上。如上一段所说,价格的设定应尽量靠近能够恰好保证公园成本的价位上。政府应对票价实行监督,防止准公共用品在少数管理人员手里变成盈利商品。对门票应设定最高价格——或者更准确地说有一定的价格区间,而且应该控制门票价格不会随游客数量而大幅变动。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