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1.金石碑刻Tip1:名词解释题虽然分值不高,但如果想拿全分,必须面面俱到。Tip2:一般来说,1个分值对应30到40个字。一道5分的名词解释,写150到200个字是不错的选择。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定性)金文又称钟鼎文,继甲骨文之后盛行于商、周,有信息量集中,信息保存时间长的特点。金文的主要作用是传播,起初记载的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而后涉及范围变广,初具新闻特性。石刻于秦汉之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较于金文,石刻取材方便、价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内容也包罗万象。(分别解释金文和石刻文)金石碑刻为后人保存了极为重要的史料,从而吸引了历代众多的学者对它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金石学。同时它也为传播中华文化信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2.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它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再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间断。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3.露布露布,正所谓“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是古代手写新闻的一种形式。露布起源于战国时代,那时特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的内容多属军事范畴,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露布的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以前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4.邸报Tip1:邸报这个知识点比较重要,是可以考简答题的,它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都要着重掌握。邸报是我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在宋代被称为“邸报”,由唐时地方报变成了朝廷中央报,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邸报传抄制度。关于元代是否存在邸报,学界没有一致的结论。明代的邸报开始出现活字印刷,发布传抄分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到了清代,邸报在形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皇帝的起居言行和谕旨,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臣僚的奏、疏,一些军事消息和社会新闻。邸报是封建王朝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在政治和学术上都有一定的价值。Tip2:关于邸报的发展历程,这里做一个梳理。唐代:进奏院状、开元杂报进奏院状: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一种传播媒介,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类似于后来的邸报。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报纸。它没有正式的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到他在襄汉间得到数十幅朝政简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开元年间就有了一种带有政府公报性质的官报。宋代:邸报、朝报、进奏院状报宋代的邸报出现了印刷。由唐时地方报变成了朝廷中央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邸报传抄制度。内容涉及面和传播面都更为广泛。元代:关于元代是否存在邸报,学界没有一致的结论。明代:明代的邸报由通政司管辖,开始出现活字印刷,发布传抄分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形式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5.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小报并非报名,只是宋代读者对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的称谓。它的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发行人分为兼职和专职两种,但均有商业性目的。小报的内容不仅包括皇帝的谕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疏,还包括许多官方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有虚有实,真假混杂。小报的出版违背了封建统治者严禁议论朝政,严防新闻泄露之禁令,因此被多次查禁。但它的出现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开始了中国民间办报的历史。6.京报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产生于明末,盛于清代。它以刊载邸报为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但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和少量的社会新闻。京报已经有了自己的报房,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它的发行范围很广,读者也不局限于官僚阶层。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总结:这一章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考查方式也就名解、简答、论述。论述无非是考察古代报纸的三种类别和意义,即邸报(官方报纸)、小报(非官方非法报纸)、京报(非官方合法报纸)。毋庸讳言,这是中新史最好掌握的一章。有这份学习笔记的加持,你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复习!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Tip:近代的报刊要开始记年份了,有关报纸的名词解释都可以归纳成较为统一的格式。一般来说,创刊时间、创刊人、报刊定性/地位、内容、特色、停刊时间/报刊现状都是要回答的内容。笔者习惯把年份写在最前面,这样老师阅卷时也能一目了然,而后由衷赞叹:这答案也太有逻辑性、条理性了吧!满分!1815年由英国传教士授意米怜创办于马六甲的宗教月刊。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开始。它是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以传教为宗旨。它的内容绝大多数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科学知识的介绍,此外还介绍各国概况,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它常运用儒学来阐明基督教教义,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1821年因米怜病重停刊。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Tip:为什么看到这么正经的报纸,笔者脑海中浮现出的却是烤羊?1833年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于广州的宗教月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意图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它在形式风格上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相似,内容上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宗教内容的比重大大下降,并设有新闻专栏、言论专栏。该刊后期还登载“京报”消息的摘录,这是中国近代摘录“京报”之始。1838年在两次休刊后停刊。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异同。Tip:可能会考一道简答题。相同点:(1)形式上都是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颇为相似。(2)内容上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3)二者均刊载一定的新闻和言论。不同点:(1)《东》的宗教内容大大减少,更多的是科学文化知识。(2)《东》的科学文化知识大量宣传西方近代科学成就,《察》的科学知识多为天文知识,以显上帝造万物之功。(3)《东》设新闻专栏和言论专栏,《察》没有。(4)《东》每期必有新闻言论,《察》很少。(5)《东》后期登载“京报”的消息摘录,《察》没有。(6)《东》还登载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4.《万国公报》Tip:重要名词解释,可以按时间顺序来记忆。一道名词解释题的得分点有很多,考试的时候脑袋突然死机,年份想不起来、写不出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只要脚踏实地复习就行,其他的事情不用担心,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随它去。《万国公报》的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是1868年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于上海的周刊,以传教、联络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是鸦片战争后宗教报刊中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此时它的宗教内容减少,转向介绍西方科学政治、中外新闻和时事评论,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论刊物。1883年因林乐知忙于他务休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内容涉及面更加广泛并鼓吹变法革新。《万国公报》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意义深远。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5.《北华捷报》Tip:《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的渊源要理清楚。1850年由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于上海的英文周刊,是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1856年,随着商业广告增多,北华捷报馆开始增出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年,《每日航运新闻》扩充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名为《字林西报》。《北华捷报》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副刊继续出版。6.《字林西报》《字林西报》的前身是由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于上海的《北华捷报》增出的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年扩充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即《字林西报》。它是当时外文报刊中发行量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创刊不久就得到上海工部局的经济资助。《字林西报》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政治性很强。但在很多问题上代表英国的利益,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它的内容广泛,资料丰富,消息详细,涉及言论、航务、商业、文化等信息,为当时的政府官员和现在的中外史学家重视。1951年停刊。7.《上海新报》1861年由北华捷报馆于上海创办的中文周刊,1862年改为周三刊,1872年为和《申报》竞争改为日刊。它是上海的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先河。它的创办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内容上所谓“一切国政军情,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并且刊登太平军与清军的一些战况,受到时人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在创刊十年间,是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无人竞争,地位非凡。1872年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失败,故停刊。8.《上海新报》与《申报》的竞争Tip:如果考到,一定要把《上海新报》和《申报》都介绍一下,不然阅卷老师会觉得你这个孩子不懂事,不尊重他的哦。(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还不到《上》的三分之一。(2)《上》的内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申》内容丰富,并设有文艺栏目,可读性强。(3)《上》极少发表论说。《申》每天在头版发表一篇言论。(4)《申》免费为文人刊登诗词歌赋,《上》随之模仿,因成本高而难以为继。结果:《上》在与《申》的竞争中败下阵来,1872年自动停刊。评价:这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9.《申报》Tip:特别重要的一份报纸,出简答、论述题的可能性较大。《申报》的五次改革要重点记忆,这里学长就不辞劳苦,帮你们整理成一个专题,就不在其他章节赘述了。由于该报从头到脚整个身段都是重点,压缩成两三百字的名词解释还是挺难的,所以,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人合资创办于上海的中文日报,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申报》以营利为宗旨,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击垮了《上海新报》。它的内容包括新闻、言论、文艺、广告等多个方面。自始至终,《申报》经历了多次改革,涉及多个方面。《申报》经历了两次转让,1907年售于席子佩,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它记录了清末到民国期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历时78年。第一次改革:针对商业性报纸的不足而进行的改革。(1)发表政论文章,每日在头版发表一篇言论,强调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这对当时得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改革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1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2日本侵略台湾,《申报》派人实地采访,写出了真实生动的战地新闻。3《申报》还首用电报传递谕旨和重要新闻。(3)注重文艺和广告,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作品,予以固定位置登载,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4)创办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1创办文艺杂志,如《瀛寰琐记》。2出版白话新闻报,《民报》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3编印画报。《寰瀛画报》,中国画报之祖。《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4印书,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第二次改革:针对《新闻报》的竞争而进行的改革。(1)更新宗旨,表示对维新运动的肯定。(2)改良形式,改善编排。(3)革新设备技术,提高新闻时效性。(4)扩大新闻来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