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评课庹家小学柳雪青4月10号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将相和》一课,她给我们带来了一节语文课堂的盛宴。《将相和》是《史记》中的一篇节选文章,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课程开始后,王老师在学生经典诵读结束后就提问到:“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吗?”学生依次回答完后,老师顺势引出《史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进而点明《将相和》一文出处,并引导学生质疑:将是谁?相又是谁?将和相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吗?怎么又和好了?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已经将学生完全的引入到了课堂,激发了学生读文探究的欲望,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水到渠成的进行。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上。在这节课中,王老师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联系,品语言,悟品质。在教学这故事的时候,教师通过让学生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的方法使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又以“将和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一问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品质;最后以开放题“说说你喜欢的人物是哪个?为什么?”引领学生进行全文回顾,整体回环,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使抓联系,品语言,悟品质的思路贯穿了课文的学习始终。本节课设计有以下显著特点:一、充分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文本文本解读的功夫是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根本保证,王老师在文本解读上理解是十分正确的,作为一篇《史记》的节选文章,理解人物特点,学会评价人物方法,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至关重要,这是其他教材所不能赋予的,王老师对教材把握得比较准确,课堂教学让人感到扎实、有效,从课文内容入手,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句子”,紧紧抓住廉颇与蔺相如的语言,找准了语言和人文的结合点,通过重点词语的细读品析、比较发现,形成一条言语链。既进行语言文字、思维的训练,又适机渗透人物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头戏,保障了十足的语文味,使教学直达有效;最后评价人物,让学生带着读书的收获进行个性化解读历史人物,使本节课浑然一体,增添较为浓厚的文化味。非常欣赏王老师对廉颇蔺相如语言的对比解读,抓住人物的态度,称呼,顺序,语气来品味,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王老师充分利用文章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二、源于文本,高于文本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来自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在于其要服务于生活实际,王老师在学习目标设计中而别设计了一个开放题:你最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这个题目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首先,这类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的思维就会大大解放,能足够的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其次,题目紧紧围绕文章而设置,学生不管提及哪个人物都是对文本知识的回顾,有益于学生加深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各方面的理解;最后,这类题目的练习利于学生形成客观、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观念,可以切实地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的看待人和事,不盲目下结论,不以偏概全。老师设计的小小评论会,让学生个性解读历史人物,既立足于课堂,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又超越了课本,让思想自由飞翔。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作业也可圈可点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延伸,通过介绍相应时期的典故,了解时代背景,丰富人物个性,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评价人物这一环节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深层内涵。这种充满个性解读的做法,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使学生获得了思想的飞翔和个性舒张!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教出了自己的特色,品出了语文味,增添了文化味。建议:王老师在评价人物之后,对课文做了整理回顾,理清了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我个人认为,在讲完负荆请罪,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老师质疑和的原因时,可以顺势理清三个故事的联系,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这样,前两个故事为因,为第三个故事所做的铺垫作用也就清楚明白了。这段处理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让学生从整体上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