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篇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通史体系建构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的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加强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考点多维探究真题典例1.(2018·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已有地方督抚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排除C项。2.(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以及与列强煤矿业的竞争,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样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未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项;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排除D项。3.(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解析材料表明,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船,由无偿派拨各省到由用船方承担造船所用材料费,体现出“协造”的意图是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造船所用材料费由中央承担转为由用船方承担,但主办方仍然是政府,A项错误;材料中所造船舶供各省使用,并未投入市场,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轮船制造业的整体情况,D项错误。4.(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题短板借助历史时代特征解读史料的能力欠缺。时代特征把握不准,只见现象,未能分析本质,就会误选错误选项。例如本题题干中的19世纪中期以后大体对应的时代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商品经济并未取代自然经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外国商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农产品外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生产方式出现;中国在列强侵略下,被迫开放。联系时代特征可断定A项错误,因为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开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B、D两项错误,自然经济长期在中国近代社会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的开放是列强侵略的结果,不是主动开放。解法指导联系时代特征,深层次解读题干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不断扩大和深入,城乡市场日益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市场上的洋货无论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状况一方面给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使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项。5.(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题短板调动基础知识不力。例如本题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人士预测“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有的考生因基础知识不牢固而误选A项。实际上,清政府对军队西式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过,在清末新政中有过,甲午中日战争前军队的西式改革并未完成,故A项错误。B项,联系西方战前是否赞赏集权制即可排除。D项说法没有依据。解法指导弄清题干中的问题,正确调动基础知识进行论证。例如本题的问题是:“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的主要依据,显然要求调动相应的基础知识。可以从甲午战前与军备优势相关的政、经等方面入手思考,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创办近代海军等,这些军事方面的成果是支撑这一历史结论的重要史实依据。故C项正确。6.(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解析由题干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可以满足外包装的需要,但不能解释换成曼彻斯特上等棉布,排除A项;英国棉布运到中国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包装,排除B项;包装布的变化不能体现出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情况,排除C项。7.(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解析材料中倡导办洋务的奕、丁日昌被称为“鬼子六”“丁鬼奴”,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受到冷嘲热讽,说明人们对西方事物存在抵制情绪,这是传统观念与洋务运动冲突的体现,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不是“崇洋媚外”,故排除B项;当时社会未发展到要求“改变制度”的程度,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故排除D项。8.(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新学伪经考》批判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这就为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遭到清政府禁毁,故C项正确。9.(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回归基础一、列强侵略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清朝衰弱腐败;英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南京条约》附件。(3)影响①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②直接原因:列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过程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4)影响: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三元里抗英(1)原因:面对英国的侵略,清政府不能有效组织抵抗。(2)时间:1841年5月。(3)特点: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起因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一、经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入侵。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推广。④近代的买办及金融机构的出现。(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洋务运动(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4)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5)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表现①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②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①政治上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诞生;②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二、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1)衣: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