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前言: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里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校、社会正常治安和家庭幸福的需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不同状态下人们常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点。比如,在正常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在不平衡状态下,其个体常会做出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应当说,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只是极个别,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只是属于不平衡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当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①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②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社会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养成健全的人格。三、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出现了性的需要;其次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于是便形成了他们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从矛盾中解脱出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从学校方面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面对这些不良的影响,中学生应该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对学习、生活、交往和环境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成长中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收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参考文献:苏忠强,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张大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