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六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宏伟蓝图,但同时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语文教育的变革也是一次突破。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观念转变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9-0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实验区试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是十分正确的。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离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基础教育,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水准、能力水准和必要的文化修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新标准中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遵循了注重基础教育的这一原则。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是掌握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课程标准不仅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能脱离鲜活的材料进行命题,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考核不可能脱离生活,一定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高中语文都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二、课程标准中考试、评价的问题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就是愈演愈烈的考试竞争。“应试教育”被我们批了多年,扭转了多年,局面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难免会遇到许多尴尬的事情。无须讳言,高考是横在课程改革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高考改革的相对滞后,给课程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时下人人参加高考的大环境下,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不论是家长,还是社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高考升学率上,都忽视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直言:“高考要改,我们教学就跟着改;高考不改,谁敢改呀!”近年来,各省都在对语文的考试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难度很大,从目前的高考试卷中我们的确看到了改革的影子,只有作文试题还有些生气,其他如语言运用、阅读试题基本上是模式,面对课程改革,有些学校的教师,既要完成改革的任务,又要提高升学率,所以就采取了两手抓的方法:一手应对课改任务,一手应对高考升学率。这下可苦了老师和学生――负担何其重总是困难重重。一方面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和操作十分麻烦,对学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能否做到标准一致,是否能真正体现出对学生操行的正确评价,已经受到一定的质疑,更何况所得学分与还要高考挂钩,这样一来,势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既然选修课已经占有高中语文课的大半个江山,那么高考语文试题就应该与其对接,而这又是一道难题,不是立马可以见效的。倘若倒过来,让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和现行的高考语文试题接轨,那就意味着课程改革将要走进死胡同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展现的理想无疑是美好的。课程改革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场挑战中,课程标准占据着绝对的制高点;语文教育战线的指战员们正在接受挑战,向着制高点发起冲锋。但是,当现实无力面对挑战或者困难重重的时候,站在制高点上的课程标准是否也有放下身段,考量现实的必要?面向实际,面向多数,面向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课程标准有着逐步完善的必要和空间。三、面对新标准,教师应该怎么做新标准的要求认为:课程传授的除了基本知识以外,也是经验的传授,实践的传播。课程所讲授的不再是简单的文本知识,更应是课程的体验。课程是学习知识的载体,更是全体师生一起追求新知识的一种实验经历。课程也是一种生态系统,是由学校、教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面对新标准,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观念仍是关键作为教师,要读懂新标准,对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领会要深入,作为一线的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避免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的错误倾向,要把语文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使受教育对象具备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能力,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既要完成平时的教学任务,又要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2.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新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我们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教材和时代的需求。在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下,终身学习是每个教师必须要树立的意识。所以我们要把“课前备课”改为“终身备课”。作为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掌握肯定比学生要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教师也没有必要在上课前,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一定准备好。首先,他会把学生的思考时间都给占用,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主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成了被动的灌输者;其次,它会潜在地制约着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被动地以教师为中心,总是围着老师的思维去转,埋没了学生的潜质。大家都知道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丰富的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的取得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我们教师要时刻丰富自己的知识,注意知识培训的更新,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3.认真对待选修课问题在新标准中,选修课架构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其中系列中的专题都是以文选的形式来表现的,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作品的赏析。总的来看,专题还是比较全面,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每一个专题却只能是一个“片断”,学生选修的专题犹如一篇篇独立的大“课文”,由于目前学生学习的负担重,时间又紧张,再加上受到学分限制的需要,只能选修其中的某几个专题,这样一来,对我国十分浩瀚文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只能是局部的、片断的和零碎的。每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高中生,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步入社会的时候,应当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否则就会影响他其他素养的提高,也会阻碍其视野的开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这正像一个儿童,能背诵几首唐诗,读过几本小说,而对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和辉煌成就不甚了解一样。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国家、民族的过去,通过语文课却不能获得起码的文学史常识,这不能说是正常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曾经使用过一套按文学史编排的《文学》课本,虽然也是文选式的,但分年代介绍了系统的文学史常识,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理应给受教育者一个文学史的概念,这不仅对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学、民族精神的熏陶有很大好处,即使对学习文学作品本身也会极有帮助。高中语文选修课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从课程目标的规定来看,“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这样的“纯文学”系列,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新闻与传记”重在阅读和理解,而传记作品往往带有很大的文学性;“文化论著研读”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唯有“语言文字应用”多少涉及语文的社会实际运用问题,即应用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显示出选修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同时也显示出选修课的“非语文化”倾向。再怎么说,选修课也是语文课,而语文课并不等于文学课。语文课的任务首先是要教学生会读书,会作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而学会读书、作文的目的是要学习、掌握一种社会的生存能力;对多数人而言,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新闻、写传记……是无需做的事情。专家告诫我们,“不要把选修课弄成大学中文系”。4.要抓住新课标实施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标准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注重激励,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发表“一得之见”,可见,教师如何把课堂变成一个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知识的摇篮,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只注重自我课堂讲授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的做法。要换位思考,时刻加强对学生的兴趣体验的过程,尽可能多的丰富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参考文献:[1]肖文胜.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一种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8).[2]刘雨.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J].语文建设,2006,(7).[3]耿红卫.语文课程的特点略论[J].江西教育科研,2007,(3).[4]李维鼎.话说“语文课程资源”[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3).[5]李建学.浅谈语文新课程的创新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1).【篇二】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事实上,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所以,很多中外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学生一、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具体的,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不得不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二、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当他们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一致是,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中去,反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就会差得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情感教育的地位,探索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情感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出文章中渲泄奔腾着的感情的激流,和学生一起体会字里行间跳到着的感情脉搏,想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以情激情,导人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