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写作课程主讲人:黄思逾MBA考试大纲要求写作题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写作题部分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写作题型写作题型分为两种。一、论证有效性分析分值:30分字数:600左右时间分配:25分钟左右二、论说文分值:35分字数:700左右时间分配:35分钟左右在200分的综合能力考题中,写作分值占32.5%。一个小时,1300字左右。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评论。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分析要点: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核心:抓缺陷和漏洞写作角度:逻辑角度写作要求:分析得当,理由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得体。因此,要注意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时间分配一、审题:5分钟左右看懂题目,找出4-5个缺陷,做出记号。找材料的总结论。材料一般有“分论点”和“总论点”。总论点大多在结尾。(整体性把握材料)逐段逐句寻找论证结构,然后进行分析。可先找结论而后顺着找论据,相应的论证也就显露出来了。(找缺陷)二、写作:20分钟左右标题和开头:5分钟左右中间缺陷部分:13分钟左右结尾:2分钟左右审题1、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2、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3、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4、论证方法是否得当。5、结论是否成立。重点:注意审题,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注意:(1)不应关注原题中的陈述是否精确或真实,而应关注结论和推理是否有效地从这些陈述中推导出来。(2)不应对原材料所涉及的话题发表看法,而应评论原论证的逻辑性。(3)不要求提出自己对某一讨论的问题所持的立场,只要求对别人的推理和论证的有效性做相应评论审题步骤:(1)从寻找论点(结论)入手,如果材料中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摘录下来即可;如果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语句就要根据材料进行提炼概括,这一工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只有确认了论证要表达的观点,才能评价其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是否服从、服务于观点的需要了,是否将观点表达清楚了,是否具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即论证是否具有有效性。例如,以下论证材料:有人认为矿难的频繁发生与安全监管机构在编人员太少有直接的关系。以山西省为例,有煤矿4235座,而安全监管机构在编的人员仅有1666名。于是建议政府增加监管人员,这样既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还可以缓解现在监管机构的工作压力,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他们的工作更具有条理性。这则论证是基于对造成矿难原因的认识,提出的一个建议。这则材料的论点是:矿难的频繁发生与安全监管人员太少有直接关系。(2)寻找支撑论点的基础——论据。上述材料支持论点的论据是一个量化的事实:以山西省为例,有煤矿4235座,而安全监管机构在编的人员仅有1666名。(3)分析论证过程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上述材料使用了归纳推理中的例证法,建议部分运用了条件推理。文章标题一定要写题目,没有题目要扣分。题目不宜太长,最多不要超过一行,最好13个字之内,这样标题前后都有几个空格,形式更加美观。质疑结论型(其结论加问号)如:中医真的是伪科学?主旨式(形容词加核心词汇)如:中医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痛斥式如:不能如此定义中医!紧急叫停式如:且慢为中医下结论万能标题缺乏说服力(值得商榷、经不起推敲、存在逻辑漏洞、不严密、似是而非)的论证有待证明的计划书不成功(缺乏说服力、存在诸多问题、不严谨)的商业计划书文章结构鉴于考试时间有限等条件的制约,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作文时,最简单有效的结构安排形式就是:“总-分-总”结构形式。1.开头部分——总说2.主体部分——分说3.结尾部分——再总说开头文章第一段,这一部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项是概括引用所提供的论证中的重要信息,一项是基于所概括引用的信息对该论证做出“论证有效性较差”的总体评价。可以将对论点(结论)的概括作为被引述的重要信息,在做总体评价时,对其依据可以采用两种处置办法。一种是笼统概括式的,采取这种方法处置依据,在下文写作时自由度较高;另一种是详细具体式的,采用这种方法处置依据,能反映写作者宏观、缜密的思维特点,但在下文写作中,就必须严格按照具体显示的问题及其顺序来逐次进行分析,不能有缺漏,也不能颠倒顺序。以下面所提供的论证为例:我国古代的很多智慧结晶都表现在众多的成语中,“蚍蜉撼大树”、“以卵击石”都表现实力相差悬殊的搏斗只能以弱小一方的失败而告终。这个规律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同样适用。大企业无论在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等方面都有着小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小企业若想生存,只能依托大企业,作为大企业的附庸而存在。那些自不量力、试图通过竞争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小企业,最终只会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对这则论证在写作开头时可以引述重要信息,运用笼统概括式处置依据,可写成:上述论证旨在说明小企业必须依附大企业才能生存,如果小企业要与大企业分庭抗礼,那只有死路一条。然而这一认识结论在得出的过程中存在若干令人质疑的地方,以致严重影响了其说服力。采用了这样的开头,下文就可以较为自由地指出那些作者认为有疑问、不正确、不确切的地方并进行分析了。对上述论证在写作开头时,如果引述重要信息之后,要采用详细具体式处置依据,就可以写成:上述论证的结论是:小企业只有依附大企业才能生存。然而,这一结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对核心概念的必要界定、所使用的类比不具有可比性、漠视企业发展一般规律等诸多问题,造成了论述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的不良结果。如果采用了这样的开头方式,下文的展开就要受到严格约束。也就是下文写作中一定要依次分析论证中所存在的“缺乏对核心概念的必要界定、所使用的类比不具有可比性、漠视企业发展一般规律和将大、小企业关系一元化”这些具体问题。开头要点总结材料论证并质疑:(1)指出原材料的总结论;(2)概括推出总结论的相关论据;(3)表明自己对论证有效性的质疑。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原文的论证过程及结论。第二句:表明态度、立场。例如:上文通过一系列中外公关公司运营等方面的数据(高度概括,适用论据较多的材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大批本土公关公司将胜过外资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公司。(将原文的结论摘抄出来)这样的论证实在是缺乏说服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引出下文,进行缺陷评述)如果上文中提及的结论是正确的(站的住脚的)论证中有许多条件和假设需要证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引出下文,进行缺陷评述)主体段落主体段,即缺陷部分。这一部分,需依次评价、分析原材料,论证其缺陷或漏洞。按照大纲得分说明,要获得满分,找出的错漏个数要有三四个。因此,一般找4个点;分4段写。(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每个缺陷为一段,三部分组成,即“引+评+析”。第一部分(引):略引原文,将材料中的缺陷点列出。直接引用部分字数应该较少,若字数较多,则总结后间接引用。第二部分(评):指出论证缺陷。运用万能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切忌单调重复。第三部分(析):指出论证缺陷后,要从逻辑角度进行分析。万能词语值得商榷、令人费解、有失偏颇、还需完善、有待证明、不恰当、不确切、不严谨、欠妥当、不足取、轻率、武断、很难站住脚、缺乏说服力、难以让人信服未必,不一定,可能不,并不必然,并不意味,并不代表,很可能,完全有可能,或许不要使用漏洞百出、荒唐至极、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极其错误、胡说八道假如开头时采用的是笼统概括法,这部分可依照论证中错漏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逐个分析,这样做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比较容易操作。最好的方法是依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分析。假如开头时采用的是详细具体式,这部分只要依照所排列的错漏及其顺序逐个分析即可。仍以上述论证为例,开头采用了详细具体法,“上述论证的结论是:小企业只有依附大企业才能生存。然而,这一结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对核心概念的必要界定、所使用的类比不具有可比性、漠视企业发展一般规律等诸多问题,造成了论述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的不良结果。”主体部分,分说内容可以写为:首先,上述论证中可以称做核心概念的是“大企业”和“小企业”,而论证者并没有对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必要界定。以往人们界定大、小企业往往依据的是人员规模,而现如今,人们界定大、小企业除了参考人员规模,更主要的是依照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对怎样的企业是大企业、怎样的企业是小企业尚无认识标准,就给出小企业必须依附大企业才能生存的结论未免荒唐。其次,论证者将成语“蚍蜉撼大树”、“以卵击石”的结果与经济生活中大、小企业的状况进行类比,是缺乏类比依据的。构成类比的先决条件是用来类比的事物与被类比的事物必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蚍蜉”是生物,“大树”是植物,“卵”是软的,“石”是硬的,它们都是不同性质的事物,而大、小企业却是同性质的事物。用性质明显不同的事物来类比性质相同的事物在逻辑上当属犯了不当类比的错误。再次,论证者漠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触犯了辩证思维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禁忌。如今的许多大企业当初大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创业者们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市场的准确把握等因素,才使企业由小变大,不断发展。如果按照论证者认识事物的逻辑,别说小企业要依附大企业,恐怕现实中连企业都不会有了。缺陷表述一、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是“混淆概念”的错误;如果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是“偷换概念”的错误。表达:上述材料中的()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代表着(),而后者代表着(),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论述者的结论显然是不足信的。(资料2顺序,并举例分析)二、以偏概全或轻率归纳结论的可靠性不够,因为被考察的数量要不够多,范围要不够广,对象之间的差距不够大。通常把样本过少、结论明显过假的现象称为“以偏概全”或者“轻率归纳”。表述:()只是()总集合中的一例,不足以代表整个()的现状,因为文中的论述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所以得出的结论也难以让人信服。表述:论述者单凭()得出()的结论,显然过于轻率。论述者用作归纳总体的样本数量显然太少,因此得出来的结果也缺乏说服力。三、类比(或类推)不当表达:论述由()不必然推出()状况。由文中提到的(),不能简单的类比目前的(),很明显二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上述论证存在着“不当类比”的嫌疑,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足为信。四、调查、访问及研究方法不恰当表述:论述者通过对()调查,认为()。且不说该调查样本的数量是否充足,即便适当,该市场调查,也存在以下问题:样本本身不足以代表真实情况,因此论述者的调查不足以支持其结论。五、强拉因果,表述:1、论述由()得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使用因果关系。因为文中是由某一特定的条件得出()的结果,这显然是巧合谬误。论述者将个别情况来肯定某种因果关系,是不妥当的,还应提供更有效的因果关系来加强自身论证。2、该论述举出无足轻重的次要原因论证,遗漏了真正的主要原因,只指出多个原因中的一个作为事件主因不合逻辑。因为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很多其它原因,例如()能够导致文中提到的结果。虽然它们和()一样,也不一定是主因,但由一个单一不必要因素,推导出的结果,必然不成立,难以让人信服。六、数字错误1、平均数字表述:论述者通过()这一平均数字的分析,得出()结论。该论证过程还有待研究(万能词语)。因为平均数只能说明样本总量的总体特征和集中趋势,并不能代表每一个样本的具体情况,很有可能出现单个样本不符合平均水平的特殊情况,因此该数据对其结论的支持度是有限的。2、百分比数字表述:论述者由()也不必然推出()。没有基数的百分比是没有意义的,得出的结论也有待商榷。因为其只能代表一个相对的比率,而无法说明其结论的实际状况。因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