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报告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奋斗动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授曹鹏飞今天,我以“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奋斗动力”为题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由来;第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第三,如何将主题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到实处。一、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由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阐述了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深刻内涵。在这个论述里,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讲了初心和使命是什么,然后讲了初心使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我们党不懈的奋斗和追求的动力就源于崇高的目标追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在增强工作动力以及提高积极性上下功夫,在主题教育的政治保障和激励下,让我们的工作上一个台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样一个主题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党历史当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党始终不变的就是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只要这种目标一直在,那么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精神动力就一直在。我们今天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从何而来。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然而不同的无产阶级政党具体的道德结构、精神结构、理想情操结构,应该说根据各自的历史和各自国情在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上是有区别的。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能不能从中国五千年历史中自然而然得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政治传统和使命任务呢。显然,这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才有的事情。在我们党出现之前,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奋斗,有不懈追求,也有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但这种奋斗、这种追求、这种改造,有没有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有没有上升到人民幸福的高度,今天看来并不多。受各自阶级局限性的影响,受各自所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政党在这个问题上各自的担当是不一样的。比如,从封建的朋党之争的政党来讲,那就像欧阳修讲的“君子之党”“小人之党”,从这种“君子之党”“小人之党”的道德伦理结构出发,你让他提出民族的概念、提出人民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无论从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横向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中国历史纵向的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都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应该说,能够对民族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归纳,能够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抓住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性、先进性以及政治优势的典型体现。从初心和使命历史产生的过程来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总结出的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基本上是同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胜出,很大程度上跟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和提升出初心和使命是紧密相关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一定要有历史眼光,一定要有全球眼光,把纵向和横向的、时间和空间的比较视野加进去,才能对初心和使命有一个充分认识,也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再一次强调这个问题,再一次重视这个问题。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由来,我们首先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逻辑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起点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历史的一个拐点。为什么鸦片战争会成为拐点呢。因为鸦片战争让中国、让中华民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在历史上也经过很多磨难,也遭遇过很多国家政治危机、军事危机,为什么鸦片战争引发的危机就变成第一次系统性民族危机。因为鸦片战争所代表的危机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危机都不一样,鸦片战争所代表的危机是农业文明相比较工业文明的危机,是封建主义相比较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封建国家相比较现代国家的危机。农业文明、封建主义、封建国家,这是当时中国的现实,但是工业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当时世界发展主流方向。那么,当这种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和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以封建制度为体制的封建国家遭遇的时候,我们的经济短板、制度劣势就暴露了出来,很显然我们并不占优势,这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一次系统性危机。我国历史上不管哪朝哪代的危机都是封建对封建、农业对农业,是同一种文明、同一种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之间的竞争,那么这种关系严格来讲不是系统性危机、不是制度性危机、不是国家性危机,更多的是政治和军事危机,推翻了这个皇帝、这个朝廷,新诞生的无非是另外一个皇帝、另外一个朝廷,那么农业文明的基础没变、封建主义的制度没变、封建国家没变。所以,亡国家不亡天下,亡国家不亡农业,亡国家不亡封建。但是,鸦片战争所代表的系统性民族危机不一样。农业对工业、封建对资本、封建国家对现代国家,是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国家和中国这个国家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中国遭遇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国家危机。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怎么摆脱危机,怎么让中国这个国家和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所代表的系统性民族危机中成功走出来,这就变成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讲。“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九龙、‘新界’也在那个时候被迫离开了祖国怀抱。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为什么我们的军队规模如此之大,却挡不了一万多人的入侵者呢。这就是我们讲的军事背后的制度危机、经济危机、技术危机。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鸦片战争所代表的外部性危机对中国国家政权的威胁。如何把中国社会团结统一起来,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加以科学的指导和组织,把中国的人口优势变成政治优势,把中国的规模优势变成一种现代的国家能力,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之前,想干这件事情的人很多,解决方案也很多,但是实践证明,他们都没有成功。比如:洋务运动,这是一种典型的器物批判;戊戌变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制度批判;辛亥革命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文化批判。但是,这种器物批判、制度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批判,都没有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问题。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自我选择的结果,由最初的器物批判真正进入社会和国家批判这个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社会批判是历史的选择。从横向的角度来讲,和中国共产党处于大体相当的历史时期有很多政党、很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历程、思想历程、理论历程,就是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寻找中国前途出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竞争和选择的结果。在历史的竞争和选择中,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主义胜出了。这种胜出是有必然性的,必然性首先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及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总结提炼出来的初心和使命。这种初心和使命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应用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总结出来的中国革命发展的主题问题——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有了思想理论优势,加上组织优势、领导优势、军事优势、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人把初心和使命变成了现实。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还是改革,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这个主题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得以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民族基础、群众基础。在同时期存在的党派中,国民党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在最初的时候国民党在规模、装备、空间上的优势比共产党要高出很多,那么国民党为什么就没有走到最后呢。国民党失败了,说明物质的基础和条件不是百分之百的决定因素,还要看政党的思想理论以及政党思想理论相对应的政党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一个政党在历史中要有地位,这个政党就要有作为。然而,作为的方向和价值要对口,如果方向和价值偏了,那么这个政党再有“作为”,结果未必好。就像拿破仑讲的“唯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只会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由于在思想理论上的差别、在对历史使命的自觉上的差别,国共两党在思想理论能力、组织能力、制度能力、执行能力上有差别,最后叠加起来就产生了国共两党整体上的差别,而这个差别的结果就是:共产党胜出了,而国民党失败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实体也不一样,共产党的政治实体比国民党的政治实体结构要合理得多,要高效率得多,要低成本得多。我们对国民党的政党实体结构加以概括总结:国民党实行的是北伐战争,而北伐战争的具体功能是军阀重组;军事北伐不等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完成全国统一,在军事北伐的同时,国民党的政治在南伐,军事和政治是分离的;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城市有党,乡村无党。国民党因为走的是军阀重组的上层路线,所以国民党在上层政治的影响力大于在基层政治的影响力。但是像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韩复榘等重要军阀在政治上与国民党也未必一条心,何来的忠诚、干净、担当,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国民党在基层的影响力相对比较小。蒋介石在1927年的时候就讲,“各级党部虽然初具规模,事实上仍是一个空架子”。“不注意下层的基本工作,弄得党在民众中间不能引起什么影响。”程思远在1947年的时候总结:“党(国民党)不能在农村、工厂、矿山、作坊、铁路以及其他交通部门中建立深厚的组织基础,也不能在任何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的政治领导。这样的党,不会有任何战斗力量。”但是,中国共产党不一样。在1929年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军事和政治是高度统一的。共产党的基础恰好在基层、在农村,党充分掌握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27年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这是伟大创造,是共产党走向基层、掌握基层,掌握基层党员、掌握基层群众的一个开始。国民党是重视上层军阀的党,共产党是重视基层群众的党。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面讲的“我们共产党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重视基层的党。当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在三湾进行部队改编时,首创‘支部建在连上’。从那时起,我们党不仅确立了党指挥枪的重要原则,也确立了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制度。”刘少奇在《论党》中清楚指出,“苏区内部,几乎每个村庄都建立了党支部、民兵、贫农、妇女会、儿童团,党组织深入基层每个细胞。”这就涉及列宁讲的革命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的问题。党和基层群众干在一起、想在一起,那么党和基层社会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的统一,基层社会在政治上同意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认为共产党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是符合自身利益的。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宣言中郑重宣告:“全国同胞们,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由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正确,行动也正确,组织也正确,军事也正确,政治也正确,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政治上、军事上就胜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里包含着党对中国历史发展主题的概括归纳总结以及坚持。我们党只有坚持初心使命,才能够保持党的政治和中国历史主题实现统一。这种统一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言具有巨大的重要价值。这种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