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观感凝注现实的激情与况味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自上映以来持续引发广泛关注和观影热潮,不断推高国产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日前票房已突破三亿元大关。该片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重大论述为逻辑路径,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间我国各领域的巨大成就生动、充盈、精美、大气磅礴而又诗情画意地浓缩到了90分钟的娓娓叙述当中,推送到全国大银幕上。对于任何一部影片来说,无论其精神意蕴和艺术成就如何标榜,只要进入院线,票房成绩都是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最直观的体现,再没有什么比观众寥寥的“大片”更处境尴尬。此前,在影院观看纪录影片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中国观众的消费习惯,加上该片如此“主旋律”的宣发策略,不禁令人心生杞忧。而事实上,该片自上映伊始上座率便一骑绝尘,连不理想的座位都一票难求,一周之后二度发力,排映场次也随着观影人次同步增多。个中原因和宝贵经验,值得认真分析。首先,影片受欢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表现对象的厉害!五年以来,在高端科技、国防科技领域,世界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墨子”号量子试验卫星的发射升空、航母001A惊艳出坞,无一不表征着中国科技成果转换能力的突飞猛进和后来居上;在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领域,“复兴”号高速列车、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世界前十占其七的吞吐量超级大港和港机建设,“网络强国”战略催生下的中国网建设、移动支付体系,都在以便捷高效、创新活力牵引着全世界艳羡的目光,在发展成果惠及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同时也切实地走出国门,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在协调发展战略领域,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三十余万家企业在结对帮扶中攻坚克难,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速度之快绝无仅有;城乡一体化发展正迅速改变着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凡此种种,有力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国,才能完成这一个个了不起的伟大创举。新时代的中国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人民,正以一种气吞山河的气魄,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伟大实践,在苍茫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抒写着伟大复兴的历史诗篇。任何一个具备基本情感的中国观众,怎能不为之热血沸腾,激发出内心由衷而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自豪感?因此,影片的口碑和票房爆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清晰,点面结合紧凑。表现对象如此之巨,遴选材料如此之丰,而进行时的影像资料又浩如烟海,如何定位,怎么讲述是一道难题。《厉害了,我的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果说,主题立意和结构思路是纪录片的深沉底色,仅以宏大和雄辩也是不能取胜的,再饱满的实例和雄辩的论证,也不能直接等同于优秀作品。纪录片也要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人。只有人的命运的跌宕和情感的起伏进行参与和重构,纪录影片的整体叙事才能得以丰盈和巩固。影片对个体的微观情境进行聚焦和展现完成度很高。一方面,《厉害了,我的国》从重大会议决议到科研一线,从人民大会堂到山寨乡村、雪国边陲,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发声和重点足印有着书记员式的重现和复述,它们提纲挈领地对与之相应的表现对象进行带入或总结,展现了国家领袖既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意志,又善于激发和凝聚人民意志,从而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厚伟力。另一方面,从科研巨擘到驻村干部,从企业主到普通士兵,都有深度报道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天眼”工程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先生身患绝症时上气不接下气,然而却笃定、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讲话;西藏驻村女干部在做精准扶贫、整体搬迁工作不被群众所理解时流下的委屈的泪水;探索“闽宁合作”模式的企业家在茫茫戈壁滩上苦苦调研,最终建立葡萄农场,制造出红酒佳酿的自豪的憨笑,都在诚恳地、令人动容地诠释着伟大事业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些人物面部的细节激荡着、激励着、感动着观众,让人们感到,正是因为无数的普通人以不息的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厉害了的事业和厉害了的国家才显得深情而厚重,揭示出人民史观的深刻内涵,以令人信服的银幕表达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再次,影片拍摄制作精美。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切入,具备一种辽阔的美学完整性。表现对象和叙事策略确定之后,表现手法就是决定因素。为了展现表现对象的磅礴气势,《厉害了,我的国》使用大量全景式的航拍、俯拍镜头,从大漠戈壁到雪域高原,从超级大港到战机起飞,其强劲的影像以其饱满色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翔实的数据配合灵活的画面剪辑,或节奏强劲或悠扬的音乐与表现对象水乳交融。这些也是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厉害了,我的国》为纪录影片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其创作模式和成就影响却不仅在纪录片领域。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有两条。第一,伟大征程的开启,源于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呼唤核心价值观来作为引领,此种引领,不但需要,而且切实可行;第二,从文艺创作到文艺消费,背离了火热实践和生活现场,即便能够生存,也难免四处碰壁。真正的创新,往往是从凝望历史和现实开始的。由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才能与其它伟大事业相匹配,开创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