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年度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文件。由于适宜竞赛条件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年度周期性特点,因此,人们通常以年度训练作为组织系统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是从事系统训练活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来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运动员的机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机体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专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可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的状态。在这种高度动员状态下的工作一定时间,机体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首先是提示性的要求,而后是强制性地命令机体不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下降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再次投入紧张的训练。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期)的训练,并把这一个循环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表11-1)。表11-1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周期划分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训练任务训练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创造好成绩比赛时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的应激发应积极恢复,消除心理与生理疲劳恢复时期(引自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88)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单周期(包括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不同的结构类型有着不同的总体规划、不同的比赛系列和不同的训练安排,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运动专项。(一)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随着人们训练活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先导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中,单周期活动安排已经越来越少采用了。采用全年单周期安排的运动项目不多,主要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运动项目:——需要长达4~6个月的时间才能作好充分的准备或取得显著训练效应的项目。如马拉松跑、十项全能和现代五项等。——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在集中的几个月份内参加比赛的项目。如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及速度滑冰等室外冬季项目。马特维也夫于1965年提出了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图11-1)。在这个模型中,三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个月、4个半月和1个半月。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如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为了准备重大国际比赛,常常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去创编新的动作和套路,使得一个训练大周期的时间延长,这时全年便只能安排一个大的训练周期。世界最优秀的保加利亚艺术体操选手,1984年准备洛杉机奥运会比赛的训练计划便是这样制定的。尽管由于政治原因,使得保加利亚的选手最终未能参加洛杉机奥运会的竞赛,但这份训练计划却不失为值得参考的宝贵资料(表11-2)。由于在单周期年度训练过程中,准备时期和比赛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累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每个时期又分成几个阶段,并常常在长比赛时期的中间加一个短时间的调整时期,这种安排就被称为单周期双高峰安排。我国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邹振先,1980年为准备参加8~9月在欧洲举行的重大国际比赛而制定了单周期双高峰的年度训练计划,并获得了理想的训练效果。三级跳远成绩由17.02米提高到17.34米,列1980年世界第二位。欧洲各国足球联赛几乎是全年进行的,比赛期长达八九个月。因此,一般也采用双高峰的单周期安排(图11-2)。月次123456789101112时期准备时期竞赛时期过渡时期图11-1全年训练中负荷量、负荷强度的变化(马特维也夫,1965)P358(二)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度时期。在现代竞技训练中,双周期安排仍是一种常用的年度安排模式。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可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使总体竞技能力或竞技能力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特定的素质,或技术或战术)发生明显的改变;并在一个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把所获得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需要的方向上去,逐步从心理、生理,从技能、体能等方面培养最佳的竞技状态,在适宜的主客观条件下,把已具有的竞技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恢复期,总共大约5~7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过程。因此,一年便可以安排两个训练大周期。体能主导类的速度力量性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首先是中等时间的,即运动时间在8分钟以下的耐力项目),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采用双周期安排。世界第一流的中国体操、羽毛球项目选手,以及跻身世界强队之林的总987准备期负荷%10090807060月时期101112123456过渡期第一比赛时期第二比赛期过渡期图11-2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足球队全年训练单周期双高峰安排(依BAUER,转引自GROSSER1982)国女篮等运动员的训练实践,都曾经成功的运用了双周期训练安排。中国男子体操队1991年年度训练计划,可以作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具有指导意义的范例(表11-3),对优秀体操运动员的训练安排,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表11-3中国男子体操队1991年训练计划(指导性部分)概要月份121234567891011周期第一周期第二周期时期冬季训练期比赛期调整期夏季训练期比赛期调整期周数15.59.516153主要训练任务1.提高规定的动作质量2.发展自选高难动作3.抓好落后项目(跳马)提高整体实力4.抓力量,抓下法1.组织实战测验,检查难新动作掌握情况2.参加比赛调整、恢复1.熟练成套动作2.提高高难度动作质量3.提高落地站稳率参加世锦赛,力争冠军1.消除心理生理疲劳2.总结全年训练比赛测验安排队内测验或组合比赛共6次1.队内测验两次2.全国锦标赛3.2~3次国际比赛2~3次队内测验1.全国冠军赛2.3~4次国际比赛3.世界锦标赛(引自高健《国家体操男队1991年训练计划》,1990)中国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全年训练,也采用双周期安排。按这种结构组织训练过程,是她们成功地参加许多重大国际比赛的基础之一。图11-3所示是她们年度训练计划的直观图示,可以帮助人们一目了然地抓住训练的重点和各种内容的比例,便于人们对全年的训练安排进行宏观的分析和比较。P361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别是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其竞技状态高峰的出现,也与心理准备的程度密切相关。射击、射箭运动员的全年训练也采用双周期或三周期安排。中国射击队1984的训练,采用双周期安排取得了成功,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得了3枚金牌和3枚铜牌。对于少年儿童课外训练的组织实施,更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心理上,少年儿童渴望较快地看到他们的训练效果,而对于长时间的训练则感到枯燥和难以忍受;在生理上,少年儿童的机体对训练负荷的承受能力较低,自我调节的能力也较差,训练中常常很快地感到疲劳。因此,时间过长的持续训练(特别是准备时期中),既易使少年儿童的机体难以承受,又会造成其心理上的过度负荷而失去继续训练的兴趣。同时,在组织少年儿童的课外训练时,必须妥善处理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要把运动训练与学校的学习、假日安排协调起来。根据1983~1984年对北京、南京、大连少年夏季运动项目训练竞赛安排所进行调查的结果,而设计的中小学生全年训练分期的适宜模式如图11-4所示。按这一模式组织训练的特点是:——第一周期自秋冬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起,至春夏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止(11月至7月初),共约8个月。第二周期自暑假开始,至秋冬学期期中考试止(7月中至10月),共3个半月。两个周期中以第一周期为主。——全年最重要的比赛在春季,区、市学生运动会应安排在春夏学期期中考试后3周左右举行(5月底至6月初)。此外,要安排好学期中(3~4月)的一系列比赛,并力争在秋季期中考试2~3周前,即9月中旬左右,组织1~3次校内或校际的比赛。——全年负荷量的高潮在寒假之中。暑假训练中,学生亦可承受较大的总体负荷(负荷量与强度均为中上)。——全年4次考试之前均应分别安排2~3周的过渡或调整阶段训练。有可能组织集中训练时,训练内容与手段应以游戏、多项练习及各种一般性练习为主。无法组织集中训练时,可安排学生自己完成少量的训练作业:每日20~40自我训练,以轻快的越野跑及各种球类活动为主,急能使学生保持体能水平,又能对复习迎考起到调节及恢复作用。(三)多周期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是,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的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这就要求有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更为有效的恢复手段以及更为理想的比赛条件,否则就会如同农作物的培植,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多季种植,使总产量反而低于单季或双季种植一样,得不到理想的总体效应。近年来,部分优秀运动员进行了多周期安排的探索与尝试。中国射击队在准备第11届亚运会的训练年度(1990年)制定了双周期与三周期安排两种方案,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双周期方案,但已显示了探讨多周期安排的意向。中国游泳队则在1988年参加汉城奥运会的训练年度中,安排了三个训练大周期,在奥运会激烈的争夺中取得了3块银牌1块铜牌的优异成绩(表11-4)。表11-4国家游泳队1988年三周期的划分周期时间周数主要比赛一1987.12.211984.4.1216.5第3届亚锦赛二1988.4.131988.7.1012.5可耐杯游泳赛三1988.7.111988.9.2010.5第24届奥运会(依于仙贵、穆祥豪、杨雪雄,1991)认真的比较得知,与常规的第一周期相比,中国游泳队1988年第二、三个大周期更多地是准备参加比赛的一种专门的安排,我们将其命名为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前者通常需要不短于14周的时间,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强度的竞技能力;而后者则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只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现代运动竞赛制度的发展要求我们将两种大周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时间,安排好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合理组合。这里,我们提供4种把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合理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方案,供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时选用(表11-5)。表11-5两种大周期的多种组合方案方案常规大周期N周数微缩大周期N周数总周数A(1+2)116~24212,1240~48B(1+3)116~20310,10,1046~50C(2+1)216~20,16~2011044~50D(2+2)216,16210,1052(依田麦久,1998)第一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训练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式方法,以主要比赛时间为标定点,向回程方向依次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和比赛时期,以及完整的训练大周期(图11-5)。这里,我们以总计14~32周的常规大周期为例,简述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工作步骤。(一)确定主要比赛日期这是由竞赛日程予以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