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一、应对媒体应遵循的四个原则1、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这也是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媒体形象的公信基础。领导干部如果对记者问及的情况不甚了解,或者没有把握,就宁可少说或者不说,绝不可以说假话,不可以胡编滥造。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坦诚对待,不回避,不隐瞒。对媒体的任何隐瞒和欺骗,一旦被媒体识破,经媒体曝光,都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2、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发表对特定事件的看法时,首先要对该事件有完整的了解,经过成熟的思考,作出准确的定性,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对所陈述的特定事件的内容,还是对事件所发表的看法、所持的态度,都要前后一致,切不可自相矛盾,否则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严重损害领导干部个人的媒体形象。3、遵循主动的原则。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好事先有所准备,要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绝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接受采访之前,最好能提前了解来访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来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问题和个别记者可能提到的尖锐问题,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好应对的办法。4、遵循“度”的原则。一要掌握说话的“度”。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对于突发的事件,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事件的性质和真相,就只能描述性地介绍事件现场的客观情况,绝不可以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二是把握职责的“度”。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三是掌握时间和内容的“度”。对于某些敏感事件,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可以说;什么内容可以讲,什么内容不可以讲,都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大局的需要认真思考,掌握合适的“度”。四是把握与媒体距离上的“度”。作为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体相处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走得太近,也不能过于疏远。二、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应把握的四个原则及时原则,即领导机关或领导干部向媒体与记者传递的信息应是最新的,否则会失去时效性;真实原则,即领导机关或领导干部向媒体与记者传递的信息是事实清楚的,不能胡编乱造虚假信息;效果原则,即党政领导机关的信息发布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就应以公众利益优先;合法原则,即党政领导机关的信息发布流程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走不正当的途径。三、应对媒体的“七个应该”和“七个不应该”“七个应该”即明白目的,制定议程;加工并确定关键信息;预测媒体问题,制定应答口径;始终控制采访局面,答问与引导相结合;做回自己,切忌表演;使用最简单的语言,善于概括。“七个不应该”即绝对不能与记者私下交谈;绝对不要说无可奉告;绝对不要与记者争执;不要过多使用和单纯依赖数字;不要提供你不能够确定的信息;不要试图阻挡记者拍照;不要忘记你的回答针对普通读者。四、回应媒体负面报道的具体办法一是片面不实的信息,对此要快速回应,提供全面的真实的信息。二是攻击污蔑的信息,对此可视受关注度的大小来应对,如果受到普遍关注,就要及时广泛地予以澄清驳斥;如果仅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关注,就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进行回应,不扩大,以防止跟进炒热;如果只是受个别媒体关注,可一对一地做其工作。三是客观监督的信息,经查核后,确实属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就要采取闻过则喜、有过则改的正确态度,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做到以舆论为镜,及时去调查处理,及时向媒体通报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形成媒体监督与自身工作的同向效应。五、应对敏感问题时要时刻注意的问题(1)自己是在代表政府立场、反映政府意志、表达政府观点、说明政府行为、维护政府荣誉。自己不是个人,不跳出制度框架发表个人意见;不是演员,不过于作个人魅力展示;不是上级,不对媒体指手画脚、居高临下;不是学者,不追求百家争鸣,保持信息统一。(2)不要替别人回答问题,只讲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如记者问及别的部门和地方的事,可请其向有关部门和地方作了解。(3)按既定口径表态。要围绕发布重点始终把握住局面;对于记者提问时的追问、发难等,要冷静沉着应对,不污辱、指责、蔑视记者,不要使记者成为当事人。国内专家对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有关看法与建议董关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1、保证主流渠道的疏通,让小道消息没有根源。2、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公关目标要频繁接触。即功夫下在事外、下在平时,比如卫生部门应该知道跑卫生口的记者都是谁,城建部门也应该知道跑城建的记者都是谁。平时多请他们来坐一坐,看一看,了解一下,把相关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年底年初寄给他们,让他们了解平时你都在做什么。3、用来跟媒体打交道的八个最基本原则。(1)差异原则。要区别对待媒体,不要对不同级别媒体用同一个版本的话题讲话,要让每一个媒体能够登出符合你要求的文章,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影响他们。(2)情感原则。要把记者当成人,不要把他当成不是人的东西,以为给他一些材料就可打发他走了。一定要多跟记者打交道,才能够了解记者的想法。(3)简洁原则。言多必失,能够一句话讲清楚的事儿一定不要讲很多。(4)准备原则。一定要在记者采访前做精心的准备:着装的准备、内容的准备、发布口径的准备,适当的模拟环节等。(5)重复原则。不要认为记者是你的下属,你的下属会揣摩你讲话的重点,你讲一遍他就记住了。你对记者就应该当一下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不时的念念紧箍咒,哪怕他是孙悟空也逃不出你的手掌心,逃不出你的紧箍咒,所以要适当的重复你的重点。(6)时机原则。没有最好的时机,最多是有比较好的时机,所以大家要善于应变,相视而动,差不多的时机该发布就发布。(7)自我原则。大家不要封闭起来,比如说我是教育局的一位领导,我开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应该同时与我们宣传部、新闻办的领导打成一片,了解这次记者想知道的一些情况,应该有意地主动去出击、策划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你不主动,媒体主动,那你就倒霉了。(8)喜忧兼报原则。你的问题最好由你讲出来,即对任何一个机构的报道应该是好的也有,坏的也有,这是最好的。不能只有好的,全都说我们好也不是件好事。祝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1、针对某些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形象的负面新闻,一旦调查属实,建议政府迅速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包括中央和地方切割,地方与基层切割,政府和无良官员切割。避免上级政府为下级政府、政府为个别无良官员的不作为和其他问题“背书”,不要被他们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忽悠。2、在网络舆情中,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勇于“抢旗帜”。就是要高扬社会公正、司法公正、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旗帜,积极排查和解决社会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要因为种种顾忌,把这样的旗帜送给网上“意见领袖”,而让广大网民对政府失望。3、政府在舆情应对中应该具有权威性。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信息优势,学会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引导舆论。但也要警惕政府的“主场优势”变成“主场劣势”,这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4、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在网络社区(BBS、微博客、QQ群等载体)和“公民报道者”和“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对地方政府的施政阙失提出批评,开展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假记者的特点、敲诈手段和应对办法一、假记者的几个共同特点1、采访时不肯出示记者证,或出示的记者证是假的。你请他出示证件,他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拒不出示。2、假记者的口气都比较大。假记者一般都说自己的来头大,比如称自己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记者;假记者一般都说自己职务高,是主任记者、主编、副主编等等;假记者一般都说与被采访对象所在地的头面人物相熟,有的确实认识当地的个别领导。3、假记者和真记者混在一起。过去是真记者但单位被撤了、整顿掉了、注销了,但过去建立的关系还在,还有一帮新闻界的朋友,有打记者旗号的资本和条件;粘附在新闻单位的人,比如临时或长期聘用的、借调的、帮忙的人,经常和新闻单位记者混在一起,下去采访,与一些领导相识,便打着所在单位记者的旗号下去采访。4、真单位假记者。一般是新闻单位的广告经营人员、发行人员,且多数是聘用身份的这类人员,以开展工作方便为借口,打着记者的牌子,或是被接待单位为了迎合其心理、抬高其身价,有意给其安上记者的高帽子。5、打着香港、澳门等地新闻单位的旗号。一些期刊杂志在香港、澳门等地注册,在内地设立记者站。这种现象近几年特别多。原因是内地注册管理严格、比较规范,而港、澳等地注册比较容易。6、假记者真捞钱的目的很明显。通常以抓问题、公开曝光、写内参来要挟,被采访单位或个人在消财免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下,往往采取拿钱打发的方式来解决。二、假记者的一些敲诈手段1、以采访问题相要挟。听到某地出现问题如煤矿发生安全事故,某人行贿受贿等,打电话或直接找上门,要求采访。2、以曝光相要挟。他们预先掌握到一些情况,随后向当事人发出曝光的要挟。3、以向领导部门反映情况相要挟。他们预先了解你的不正当行为之后,便以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进行要挟。4、以帮助解决问题为手段。打着帮助你伸冤、贷款、升学、晋升、疏通关系等旗号。5、与国家有关工作人员合谋,以执法、检查等名义敲诈。6、授予某种称号、发给某个牌匾,收取钱财。三、对付假记者的一些办法1、告诉宣传主管部门,让他们帮助识别假冒伪劣记者。2、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记者协会创办的中国记者网,把记者证上的编号输进去就可以立即查出其真伪。3、向记者所说的单位核实,问单位有没有这样的记者、有没有这个人。假记者有三种情况,一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真的,但记者的身份是假的;二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真的,但该单位没有其人;三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假的,记者当然更是假的。4、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运用司法手段打击假冒伪劣记者。5、发现敲诈勒索的记者,要坚决拒绝。不管是假记者还是真记者,对其敲诈勒索行为都要坚决拒绝。6、对于搞有偿新闻的劣记者要采取拖拉战术,使其目的不能得逞。比如可以说:“你说的事我们考虑考虑。”“这一段我们特别忙,过一段再说吧。”“这件事现在不好办,以后有机会再说吧。”这样做既不得罪他,又可以把他的无理要求搪塞过去。惠济区政府应对“河南白宫二次事件”的公关技巧因不满当地政府对于土地的非法转让及国土资源部外派部门对于举报行为的不回应,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三农民高调进京状告国土资源部。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媒体的跟踪报道与公众的关注、热议。惠济区立即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妥善化解这一负面新闻报道。一、事件回应统一口径在危机事件出现后,政府官方的及时统一回应,是取得事件应对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也是减少媒体记者猜疑与事件线索深挖的技巧。为避免土地转让细节的媒体曝光与炒作,惠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事件采取了一致不回应的方式。例如,有关媒体记者就本次事件电话采访惠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惠济区国土资源局办公室,对方的回答是“领导全都不在”、“这两天领导在外学习,不在单位”等,多次电话联系后,该记者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电话无人接听。对于事件不回应,也是回应的一种选择。惠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事件回应上,态度、口径的空前一致,避免了土地交易细节的媒体曝光,从而间接阻止了事件的扩大化。二、与法院的及时公关沟通因三村民的维权状告行为,“河南白宫二次事件”被媒体曝光。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立案,无疑是目前媒体跟踪报道、事件再次炒作的焦点所在。为把握事件的主动权,惠济区政府及时有效地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被告国土资源部进行沟通。使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既没有立案,也没有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三、快速施工争取有利因素毛庄村农民之所以会京城维权,他们最大的不满就是近600亩土地的长期被闲置。如果惠济区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这个实事,无疑将会为自己争取事件应对的主动权。当月月底,有关开发商就在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