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5第五章-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五章学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节学习的性质一、历史上哲学家对学习的看法:1、历史上称为知识论或认识论2、学习理论A、17世纪英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将零碎观念汇集成为知识,称为观念联想,因此在哲学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心理学,到19世纪末发展为联结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如何联结,就是后来的行为主义。B、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后经德国哲学家康德集大成成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凭直觉和演绎推理,对知识而言,经验只能作为构成知识的材料或内容,只有将先天性的概念结构加诸经验之上,并加以组织和处理,才能成为知识,即康德的超验主义。构成官能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后发展出完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现代心理学对学习的界定学习:在现代心理学上的界定是: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势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4个概念:1、行为或行为潜势改变行为潜势:指的是已产生学习但未在行为上表现出来。2、较为持久的改变:只有较为持久的改变才算学习3、学习因经验而生经验:一指个体生活习得的积累,另一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因经验而产生学习的情况有两类A、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B、未必有计划,可能只是在生活中偶然情境下发生。4、学习有多种类型例子:小狗叫门,小孩怕闪电,上课讲解后要求课外作业,惩罚哥哥,让弟弟不犯错等第二节古典制约学习一、巴甫洛夫的发现发现:狗听见助理的脚步就分泌唾液。发展出制约反射二、古典制约学习实验实验的基本概念:1、食物入口引起狗分泌唾液,属于自然现象,不需要学习,称食物为非制约学习2、助理的脚步引起狗分泌唾液,属于习得的反应,因为脚步属于和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中性刺激失去原来的中性,而能取代另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这两者彼此取代,即称为制约或制约作用,原来的中性刺激,就称制约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称为制约反应。三、古典制约学习的现象和原则(一)古典制约学习中的一般现象1、类化:当古典制约学习达到第四阶段,制约刺激能单独引起制约反应后,与制约反应性质类似的其他刺激,不需要经过制约学习的过程。2、辨别:当古典制约学习达到第四个阶段后,制约刺激确实能单独引起制约反映后,如果有其他与制约刺激类似的刺激同时出现,个体将表现出选择性反应,只向制约刺激去反应。3、消弱:当达到第四阶段,如果一直不再回到第三阶段,一直不再使非制约刺激与制约刺激相伴出现,以建立的制约反应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4、自发恢复:当前项所述消弱现象出现后,如暂时停止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单独出2现制约刺激,此时如再度出现制约反应,即称为自发恢复。5、二层制约学习:第四阶段后,此时的制约刺激(cs)即可当作非制约刺激(ucs),使之与另一制约刺激相伴出现,从而建立另一个古典制约学习。例如:小学生学拼音,再学汉字,拼音成了非制约刺激(二)古典制约学习的推论原理第三节操作制约学习一、古典制约学习模式的不足:只能解释刺激取代的联结式学习,不能解释其他学习。如:小孩子叫妈妈,狗听命令打滚。二、桑代克的效果率桑代克试验的“迷笼”1、尝试错误学习:从多种反应中选择其一与特定刺激固定联结的过程2、效果率:某反应之所以能够和某一刺激发生联结,原因是该反应能过获得满意的效果。准备率:指刺激反应的联结随个体本身准备状态而异。三、斯肯纳的操作制约学习见附件四、操作制约学习中的现象和原则(一)操作制约学习中的一般现象1、类化和辨别:与制约刺激类似的其它刺激不需要制约学习过程,即可引起同样反应,称为类化。在与制约刺激类似的刺激同时出现,个体将表现出选择性反应,只想制约刺激去反应。2、消弱和自发恢复:操作制约学习建立后,如在个体反应后不再给增强物,该操作性反应将逐渐减弱,最后消失。即使上次制约学习停止后未曾得到过增强物,学得的反应再度出现,叫自发恢复。3、二层制约学习:在古典制约学习中,原来的制约刺激经制约联系(相伴出现)达到取代非制约刺激的作用后,即可进一步将该制约刺激荡作非制约刺激来使用,与另一新的制约刺激向配合从而建立高一层的制约学习,叫做二层制约学习。4、行为塑造:如希望建立的行为比较复杂,其间包括多个连续的反应,无法只靠在一连串反应之后的增强物发生作用。在此情况下,只能采用分解动作的方式,将构成行为的各个反应,依次序各自施以操作制约学习训练。学到第一个反应,再学第二个反应,再从头到尾串联起来。(二)操作制约学习的增强原则1、增强或强化:个体在学习清静中,因偶然出现某种反应(多数是预订要学习者),反应后带来满意的结果,(食物或奖励),该结果称为增强物。此种加强作用称为增强。2、增强物的类型A、原增强物和原增强:前者指直接满足个体需求的刺激物(食物),后者指由原增强物的出现对反应所产生的强化作用。B、次增强物与次增强:前者指经学习而间接使个体满足的刺激物(如奖品、奖金等),后者指次增强物的出现对反应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是形成二层制约学习的主要因素。附加:分析《哈里波特》的系列效应,从书到电影到衍生物,是一系列的增强和次增强。类似的还有各种系列电影,卡通、品牌效应原增强物:《哈里波特》系列书的第一部第二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增强:满足了读者追求新奇、刺激的要求。3次增强物:二级制约的效应产生,《哈里波特》不仅后续图书受到欢迎,而且进一步拍成电影次增强因为图书只能满足人们的想象,而不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因此电影满足观众的这个愿望。次增强的作用并未停止,电影的效应带来了一系列的《哈里波特》延伸效应,如网站、研究文章、花絮等等,以及具体的衍生产品,如玩具、服装、文具、家具等等一切可以把《哈里波特》现实化具体化的物品。C、正增强物:凡是个体反应后代来的刺激物能强化该反应者,该刺激即为正增强物。D、负增强物:凡是个体反应能使厌恶性刺激终止,因而强化了该反应者,该刺激物称为负增强。3、增强物安排的方式A、立即增强与延后增强:前者指个体表现正确后,立即给奖励,后者指国一段再给奖励B、连续增强和部分增强:前者指只要个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均给与奖励,后者只选择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与奖励,效果较佳。附:游戏中的增强物安排方式例如《qq幻想》的任务系统和打怪掉宝。1、任务系统分析第四节两种制约学习的分与合一、负增强作用和逃脱制约学习二、回避制约学习和二因论1、回避注意学习也称回避学习,此种学习的特征是,在经验过厌恶刺激的痛苦后,个体会学习到,在厌恶刺激出现之前即逃离现场,以避免遭受打击。第五节认知学习一、对联结式学习的不同解释二、顿悟学习实验三、观察学习实验四、观察学习的认知成分五、潜在学习中获得认知六、学的无助感内带有认知(一)学习理论的对立和调和(二)学习过程的多因素解释附件:学与教的理论2.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完全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而且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EdwardL?Thordike)、华生(JohnWatson),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等。42.1.1桑代克的试误说1.桑代克的实验桑代克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动物和人一样进行学习,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因此他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其所设计的最为成功的实验之一就是“猫开门”的实验,如图2-1所示: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图2-1桑代克迷笼2.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桑代克通过上述实验所得出的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观点。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理智的过程,它涉及到观念的联想、经验的鉴赏,以及对逻辑关系的觉察等,这些心理活动与理智和智慧是同义词。与此相反,动物的学习则是具有本能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固定的。桑代克抛弃了这种两分法,消除了动物与人类之间在学习上的这种差异。在他看来,猫是在有理智地行事,即学会了逃出迷笼。作为经验的结果,猫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改进是通过各种机械过程自动地完成的,不需要观念或顿悟。尽管当时人们都相信动物只具有本能的刺激—反应联结,但桑代克指出,动物可以有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因为猫在学习逃出迷笼的过程中,显示出了理智、甚至是创造性的行为。而且,这种学习是在没有思维和意识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反应最终就成为一种没有意识参与的习惯。桑代克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学习即形成联结;教学则是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意。……人是伟大的学习者,主要是因为人可以形成非常多的联结。……一个人的联结可以分为四个或多或少相对独立的部分:理智方面的、性格方面的、技能方面的和气质方面的。”换言之,“一个人的理智、性格和技能,是他对各种刺激情境及其各种要素作出反应倾向的总和”。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可以拥有百万个刺激—反应的联结。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保持、消除、改变或引导各种联结。3.学习过程是试误的过程5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1)准备律(lawofreadiness)2)效果律(lawofeffect)3)练习律(lawofexercise)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其中有多重反应(multipleresponses)律、定势(set)律、选择性反应(selectiveresponse)律、同化(assimilation)律、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shifting)律,等。尽管上述几个学习规律都是从动物学习中归纳出来的,但桑代克则认为它们是解释一般学习所必需的主要事实。因为,“由动物学习所揭示的简单的、半机械的现象,也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原理”。桑代克除了以动物为被试以外,而且还以人为被试对象做了大量的实验。他提出的另一条学习原理——所属性(belongingness)原理——便是从人的语言学习实验中概括出来的。该指出,如果学习者认识到两个项目在某一方面彼此具有相属关系,那么在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形成联结。4.评论桑代克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用动物进行学习研究的人,他还写就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桑代克揭示了动物的试误学习过程,用刺激—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想,从而奠定了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基础。联结主义的一个特点是打破了理智与本能、人类与动物的二元论,将动物学习研究方法用于人类学习者,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都是一样的,即通过试误来学习,所不同的仅仅是复杂性程度不同而已。这实际上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心理学上的进一步延伸。桑代克的准备律和效果律,从本质上说来是为传统哲学上的享乐主义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他的“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许多人由此把桑代克归入行为主义者的行列。2.1.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1.华生的主要观点华生也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主张对心理学要进行完全客观的实验研究。华生对心理学中使用意识、感觉、知觉、激情、情绪和意义等术语感到不满,认为应该用“刺激与反应”和“习惯形成”等术语来表述。他提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