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0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第四阶段导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语10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第四阶段导学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这一阶段学习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这部分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一个大部分,属于相对独立的章节内容。同时本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很多外国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但是也是很多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内容。学习时以网络文本课件为依据,掌握本阶段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大致脉络,同时也要注意收看网络视频课件,丰富文本课件内容。如果单纯以浏览文本课件,则难免有所粗疏。二、重难点讲解第一节住所的起源和发展住所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为了避免风霜雨雪的侵袭,防止水患兽害,保护火种,御寒保暖,因而需要有住所。人类最早的住所是自然界中的山洞、树洞以及灌木丛等天然掩蔽处。我国距今60至25万年间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遗址,就是早期穴居的典型例子。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在现代仍发现有个别住在天然岩洞中的人群。据1993年4月3日《北京晚报》转载《湖南科技报》消息:在云南省广南县城100多里外的大山中,发现一个面积几千平方米的古岩洞,洞中住着一个村子的54户人家280多名乡民。近百年前,首先有1户入洞避难,至解放前发展为7户,到今天已成为50多户。洞中平顶房屋连成一片,还设有一所小学。该村叫峰岩村,前往考证的专家称其为“中国现代第一奇村”。假若不能把这种现代穴居的情况,称为居住上的“返祖”或“活化石”的话,那么,说人们在避难于山林中时,往往会自然地首先想到山洞,总不算牵强吧!云南独龙族在解放前还有“筑屋于树,或就石洞为屋”的现象。人类住所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巢穴风篱式。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简陋的住所。在地面上有风篱挡风,在地面有地穴,在树上有巢居的树屋。风篱是用树枝、树皮等搭建的近于鞍形的窝棚,在现代农村瓜田地头时有所见,是看瓜者的临时居所。人类营建的这种挡风棚,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二阶段是穹庐帐篷式。这是游牧民族的创造,有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帐篷,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的毡房。帐篷有坡面顶的,也有“人”字形的。蒙古包和毡房的下部是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壁上留一木门框,挂门帘;蒙古包和毡房的上部是伞骨形圆顶,俗称穹庐顶,顶端留有可开合的天窗。第三阶段是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个阶段的住所建筑有墙壁和屋顶,越来越结实、宽敞和美观。由于各地气候和经济条件不同,在建筑形制与风格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总的来说,固定于某地的永久性建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建筑观念上来说,也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后一阶段并不完全排斥和代替前一段,而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扩展和丰富。这几个阶段是生活物品、艺术品、工业产品、空间艺术、环境科学和艺术。社会发展到今天,建筑虽然被当作涵有自然科学和艺术双重内容的学科,但是仍不排斥其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实用功能。第二节古代建筑的发展①汉族民居。很有特色的是以山西、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窑洞住房,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四合院民居,以福建永定县为典型的圆形土楼。②北方草原民族民居。主要包括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等民族,以其牧业区的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③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牧业民族民居。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西族,在放牧中常使用帐篷。藏族农区多土木石结构的平顶房,中甸、宁蒗的纳西族农民住房,使用木料很多。④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蒙古族农区、朝鲜、满、锡伯(东北和新疆分布)、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在定居之后,基本上都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朝鲜族的村落里各家新建房屋多成行排列,布局非常整齐,带有篱笆或栅栏围的院子。屋顶为“船”型或“宇、殿、阁”型,四个斜坡面。⑤西北地区民居。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兄弟民族的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顶土房,有干打垒的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有一部分是四合院。⑥青康藏高原民居。主要包括藏、门巴、珞巴和羌等民族的住房。门巴、珞巴和部分藏族以木结构两层楼房为主,有的依山势而建,一层的房顶是二层的平台院落,很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是羌族和部分藏族的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最独特的是羌族的石碉房和碉楼,《后汉书•西南夷传》称之为“邛笼”。⑦西南山地民族民居。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傈僳、怒、独龙族的木垒房,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具有普米族特点的木楞房(即木垒房),布依族的石头房、石板房,仡佬族的“穿斗房”(高架房)等。彝族干打垒墙的木瓦房,是以木板作“瓦”引流雨水,覆盖屋顶的房子。木垒房是以圆木垒墙建筑的。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堪称民居建筑的艺术杰作。⑧中东南地区民居。主要有壮族的“麻栏“式建筑,仫佬、毛南族的泥墙瓦顶房,瑶族的砖瓦结构长型房、竹木结构茅草房,畲族的木石结构楼房,黎族的船型房等。⑨干栏式民居。干栏亦名麻栏,即楼房式,但底层不一定都封围。我国已发现的干栏遗址有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云南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年代都甚久远。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滇入铜鼓上就铸有干栏式建筑的图案,亦可证明其历史的悠久。干栏式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在地基上先竖立桩柱,然后离开地面扎横木,横木上铺木板或竹片篱笆构成地板。这种构建法造合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既通风防潮,又可防止爬虫毒蛇进屋,还能在底层圈养牲畜,防兽害与盗贼。在现代,干栏式房屋亦分布很广,形式多样。壮、傣、布依、苗、侗、水、瑶、毛南、佤、德昂、布朗、傈僳、独龙、基诺、黎、白、哈尼、拉祜、怒、土家、高山、普米、景颇等民族都有干栏民居第三节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是以空间作为直接对象的特定的文化活动,既有设计者的主观塑造意图,又有享用者的心理反馈。这两个精神过程是由建筑这一媒介联系起来的。任何建筑都是人创造的。假若我们依照多数学者所理解的文化定义,即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习得的生活行为方式或规范”,我们自然会把建筑看作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艺术、文化、科技高度集中的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文化的时代、民族和地域特色。数千年以来,许多杰出的文化巨人都充分肯定建筑的文化价值。恩格斯在论述阿拉伯人文明发展时说:“他们的建筑物,就证明了这点。”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人民的思想就象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已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括在(哥特式)大教堂里。”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建筑的综合性使其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我国的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就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看到它们就能联想到中华文明史和伟大的文化成就。金字塔能代表埃及,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能代表法兰西,自由女神像能代表美国,悉尼歌剧院能代表澳大利亚,克里姆林宫和彼得堡的彼得大帝塑像能代表俄罗斯,如此等等,都与建筑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建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普遍性,即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要时时事事与建筑打交道,在建筑物内、在建筑群内或建筑文化的氛围里生活;二是复合性,即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还得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需要。复合性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各种文化的综合表现。建筑有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它能映射某一文化环境(即“文化圈”)中的群体心态。因而,建筑文化又称为“环境文化”和“背景文化”。这当然是一种人造的环境。中国民族建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简要分列于下:①我国各民族建筑是研究建筑史和建筑艺术的巨大宝库。在我国现实的民族建筑中,至今仍能看到窝棚式、账篷式、窑洞式、干栏式、邛笼式、土墙瓦顶式的各种民居建筑,它们几乎包括了人类早期建筑的各种形态,并鲜明地勾勒出了建筑发展的轮廓。②民族建筑是研究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参见精神文化部分的宗教信仰情况。著名的寺庙、道观建筑。著名的石窟寺有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宁夏须弥山石窟,云南石钟山石窟等。著名的塔有云兰大理的崇圣寺三塔、景洪县的曼飞龙塔,宁夏银川的海宝塔,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万部华严经塔等。藏传佛教寺庙著名的都多得不能一一列举,仅举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一部分。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瞿坛寺、拉卜楞寺、大昭寺、昌珠寺、萨迦寺、塔尔寺、扎什伦布寺、雍和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等。宗教建筑对于研究宗教历史、宗教文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因为民族地区信奉原始宗教和其他大宗教的人较多,所以在村寨及居民建筑中,还有一些祭桩、木鼓屋、神龛等建筑设施。③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建筑是代表民族的重要的永久性标识。我们看到布达拉宫就会联系到西藏、拉萨和藏族;看到成吉思汗陵及穹庐顶的现代建筑上装饰有奔马的形象,就会想到蒙古族;看到鼓楼和风雨桥会想到侗族;看到竹楼和笋塔就会想到西双版纳和傣族;看到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和清真寺,自然要联系到回族和新疆的伊斯兰民族,如此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是由于这些建筑与这些民族的文化形象密切融合联系在一起。④民族地区的古建筑和古遗址是研究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原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筑的宫城,既有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也有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拉萨小昭寺原为文成公主督饬藏汉工匠建造。由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时带了大批工匠,所以在唐及以后的青藏地区藏族建筑中,都吸收有内地汉族建筑的工艺成就。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建于南诏时期,其中凝聚着白族和汉族工匠的智慧。内蒙古的五当召是研究藏传佛教和蒙藏关系的重要文物。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西夏古都黑水城遗址中,城外西南角有座伊斯兰建筑,说明西夏时期伊斯兰文化的广泛影响。⑤土司衙门类建筑为研究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宝贵资料。湖南省永顺县的“老土司城”,距今已800多年。新疆的北庭故城、伊犁将军府旧址等,都是研究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关系的重要文物。此类建筑在民族地区遗存较多。⑥陵墓建筑为丧葬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穆斯林陵墓外,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是皇陵,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有清朝的东陵、西陵,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陵(1954年迁建),藏族中极少数转世活佛享有的灵塔葬。民间的陵墓建筑主要施于土葬。例如毛南族,石墓以石料精心雕刻后垒成,围盖墓碑的重檐石楼阁有的高达四五米,上面刻有各种人物和神仙的图像;墓柱上浮雕着盘绕的蛟龙;柱础上雕有花卉动物;墓顶装饰着石雕的大仙葫芦、太阳、云水、麒麟等,墓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刻有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水仙、大象等图案,象征吉祥、长寿、福贵、有余、厚禄、清廉等祝愿和颂赞。这些雕刻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是我国许多民族所共有的。⑦建房礼仪,各民族有许多共同点。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都把建筑新房屋视为重大活动,因而有传统的礼仪需要遵守。从选址、奠基、破土到伐木、立柱、上梁、盖顶,直至乔迁,都有相应的仪式,最重视的是选址、上梁、“合龙”、落成等关节。一般有专人主持问卜、献祭品、放鞭炮、念祝词等。在民族村寨中,某家建房,全村亲友乡邻协力帮助,多为义务劳动,而且尽心尽力,看作是共同的大事喜事。⑧公用建筑所反映的社会公共活动。除宗教建筑中的寺庙是举行宗教活动和宗教节目活动的主要场所外,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或更大的社区里,都有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地方。例如高山族的多数支系都有以部落为单位建立的男性会所,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中心,也是部落的政治军事中心。侗族、壮族有戏楼,京族有哈亭,土家族有摆手堂,苗族有芦笙堂(或场),有些民族有铜鼓场等,基本上是公众聚会或进行歌舞活动的场所。最典型的公用建筑可能要算侗族的鼓楼了。它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