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对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几点思考郑昭衡郭小丹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入手,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探讨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以教学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词:政治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性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也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一条必由之路。一、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1.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中生学习的不同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许多学生想学好而又学不好、望而生畏的课程,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师难以走出“课难备、书难教”的困境,而学生也面临“不好学、不想学”的尴尬局面。尽管思想政治课强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在不断贴近学生的实际,但是也仍然赶不上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节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一直是学生难以学好政治课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抗拒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因素。把多媒体运用到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形式更丰富,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变静态的学习知识为动态的探索知识的过程,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认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禁锢,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充实学生的认识过程,为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提高其认识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二2.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以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学,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追求多媒体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有效性。我国传统的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教育结构体系上看,现行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缺陷,具有相当的封闭性,缺乏必要的沟通。制约着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限制着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结构体系看,教育还未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还未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针对教育结构体系的缺陷,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社会化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了适应和满足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从而保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实施,必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开发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重要保障,改善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二、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1.利用信息资源,有利于丰富学科知识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已成为教师寻找、开发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加以修改,用于教学。教师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资源等。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本领后,不仅增长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利用信息资源,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协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是实施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政治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政治科学特点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学习。3.利用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政治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记忆一些政治常识,知道一些政治的表三面现象,而在于通过时政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时政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真正逐步使学生懂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揭示各种政治现象。”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为学生辩证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三、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构想1.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将信息技术资源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网络等资源制作出的各种课件具有一般教学工具所达不到的理想的功能,形象直观、可反复演示再现情景。比如在讲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节课之前,我用了形象直观的导入方法,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组我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图片,学生看了图片后纷纷问我:“老师,这是哪儿啊?景色真美啊!”借着学生的好奇心,我把大清沟的概况简单做了介绍,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一个个坐正了仔细听我说着,我借机引入新课:“如果老师不给你们看这些图片,你们大概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这么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吧,我把我知道的地方介绍给你们,同样你们把自己知道的地方介绍给大家,我们在彼此的交流中了解到了各自地方的风土人情,这其实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化就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开来。下面就让我们进行这节课的‘文化之旅’吧。”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新课了,如果在引入新课之前缺少有新意的设计,没有图片说明,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即便自己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会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找不到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完美的整合,融合它们各自的个性,交互她们优越的特性,让它们有机的结合,把教学的难点、抽象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借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产生良好的效应。2.巧妙运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就可以完成四教学任务;而今天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而有了电脑多媒体演示,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就会使许多问题呈现的更为直观、醒目,便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讲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七课有关我国的分配制度这一知识点时,由于知识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又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明确各种分配方式究竟适用于什么样的经济形式,我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先给学生展示了一段“走进海尔看分配”的视频材料,材料中主要介绍了海尔作为知名的国有控股企业,员工的工资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按劳分配适用于什么范围、依据以及标准分别是什么,有了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在理解这种抽象的问题时就显得容易多了。在突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难点时,我制作了一个表格,名称是“看看我们父母参与分配的方式”上面设计了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旨在让学生明确每种分配方式所适用的范围,学生不仅在分析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也能联系所学知识对类似的问题作出解释,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上述边看视频、边讲解,学生对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既学到了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体会到复杂的问题可以经过思考、加工寻求到捷径,提高学习效率,更新观念。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某一研究性问题形成比较清晰深刻的印象,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政治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也会充分地显现出来。学习是相互合作,具有社会化的交流、体验过程。在交往中,彼此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进和共同发展。显然,这时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沟通,使学习与思想教育真正融为了一体,思想性就寓于学习的整个探究过程之中。这样,教育性由外表转向内化,由灌输转向合作、沟通,由说教转向做五事成人。这就必然凸显了思想教育的平等性、情感性、有效性。比如,在“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知识点的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如果自己是一个公司的经营者,怎样使自己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身边一些公司的经营状况,概括出了许多可行的办法,如:注重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不断研发新产品;看准某种产品的商机;不断完善公司的管理等等,他们的这些想法在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中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整,这样得出的结论远比机械的记忆教材上的条条框框更有效。总之,继承与创新并重,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信息技术资源与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对象的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他人的经验,也不可能重复自己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摸索教学方法,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颁布[2].项国雄.现代教育技术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86~190[3].张婷姝,颜士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学教育,2002,9[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5].刘成新,刘伟.中小学校园网的应用模式和建设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0,1O.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