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声势的应用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学音乐课堂中声势的应用研究温岭市锦园小学音乐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新思潮层出不穷,人本学兴起,哲学、心理学也取得新的成果。人们更关注人和人自身的发展,一种“回归自然”的思潮产生,影响着社会,也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在艺术领域,对人体以及相关的体操、舞蹈艺术,都在寻找着一种新的感觉。于是,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新音乐教育体系风靡欧洲……在此基础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开始产生探索“动作与音乐教育彼此交融和补充”的想法,想由此建立起一种“新的节奏教育”。1924年成立的京特音乐舞蹈学校,就是实现这种想法的开端。奥尔夫研究了原始人类及儿童的成长,发现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原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是人的本能、本性的反映及其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这种本能、本性被扭曲,以致丧失。现代人只注意了理性,而忽略了自己的感觉、感情,而这些也是需要予以关注的。为此,必须找回人类失却了的平衡与和谐。因此,对于教育来说,融音乐、动作、舞蹈、语言为一炉的“原本”的音乐,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之一,这时的动作教育,已经从人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的功能了。奥尔夫及其合作者为此创造了音乐、语言、动作相融互补的内容全新的音乐教学方法。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种与动作结合的音乐教育观念已被广大的人们关注、接受。从欧洲到美洲、亚洲和非洲,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随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在新世纪的今天,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因为这种结合动作的音乐教育,旨在唤醒人的本能,培养人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人的动作协调、身心和谐、平衡发展的能力,使情感更加敏锐、细腻,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地成长。近几年来,在我国的上海等地,奥尔夫的这种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也逐渐被幼儿课堂所融合,并逐渐掀起一股热潮。于是我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想法:那么在我们这儿,而且是在我们这儿的小学音乐课堂,是否也能加以引进?奥尔夫的这种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再加上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乃至与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蹈结合起来,如此等等,若将这些内容交叉、柔和,就又可以形成新的内容与教法。在以上众多元素中,我选中了声势。*课题组负责人:梁小佩成员:袁雪芬、梁玉萍、郭黎群、韩佳执笔:梁小佩2二.课题的界定所谓声势,就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且至今仍被人们运用着。大型体育活动的比赛表演,人们拍手、跺脚表达他们的情感;音乐会结束,人们有节奏地拍掌以表示他们的热烈情绪,这些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原先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与之有所联系又运用较为普遍的首先就是律动,但声势不等同于律动。律动强调的是动作,缺乏对声音的关注。而声势就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毕竟从“音乐”这一角度考虑,声音是极为关键的。可以说,声势只是借助动作而发出声音,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其次就是节奏训练,但声势也不等同于节奏训练,它是建立在节奏训练之上的。节奏训练的目的单一,只为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训练的形式也很单调,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而运用声势,则无需借助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逻辑思维,高难度的技能技巧,更无需任何教具、乐器,每个儿童都自然地会使用,没有任何负担,因此会兴趣盎然。而且,声势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等,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简而言之,我们把声势引进小学音乐课堂,其实就是将孩子随身携带的天然乐器巧妙地利用起来,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乐感熏陶,教师无须大张旗鼓,学生也无须劳师动众。三.研究的目标我们在一、二、四年级中随机抽取了一个班作为试点班,其余为对比班,以探索研究及对比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观察、调查、测试、统计等研究手段,开展研究。在教师科研任务方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实践,研究“声势”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应用,探索声势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操作策略等。在学生发展方向方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发展学生对音响节奏的灵感,达到能用感官直接反映情感,让学生在身心参与其乐无穷中感受音乐,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四.研究的历程本课题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持续一年的时间,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前期论证(2005.10~2005.11)我们在大量背景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组建了一个课题组,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并设计了研究方案。同时,我们还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一次前测。第二阶段——课题中期论证(2006.1~2006.7)这个阶段,我们便开始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验了。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实验班实验情况交流,以及实验班的中期测试,召开了学生座谈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了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了课题的中期小结,撰写了阶段性研究报告。第三阶段——课题后期论证(2006.8~2006.10)3在这个阶段,我们在整理了课题实践工程中所积累的过程材料的基础上,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一次后测,再回过头来对过程材料进行梳理、分析,开始了课题的总结工作,撰写研究报告。五.实践与探索(一)声势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拍手两肩与两臂放松,双手在胸腰前拍手,一手平方,另一手拍打。开始教学时,我们尝试让学生以右手手指指尖击左手掌根,同时注意音色和音量的特点,然后边拍边向前移动至掌心,此时声音像有共鸣似的,音量较大,再向前音量会变小,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了解拍手会因部位的不同而产生音量、音色的变化。练习时一般采用左手不动,右手拇指外的四指击拍左手掌心,音量大小也由右手控制。当然,不能采用两手对拍,因为对拍会影响速度,也容易造成两臂紧张。拍手还可以包括拍掌背,手背对手背、指尖对指尖等等,这是探索拍手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对不同拍法产生的音色特点的体验的教学方法,同时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拍手声音一般明亮、清脆,在声势合奏中,易拍鲜明的、节奏性较强、较复杂的节奏声部。2.跺脚分站姿和坐姿两类。一般是脚掌跺地,左右脚均可,并鼓励左右脚都会。特殊的用法是脚跟或者前脚掌着地,用脚画弧线、圆线等等。坐姿是坐在凳子上,大腿一半要在凳子外悬空,凳子的高度以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为宜,跺脚时脚掌略提起。站姿是从脚跟部起动作,左右脚轮流作类似原地踏步的动作,注意不要过分用力跺脚根,以免振动过大而伤脑。跺脚也有音量和音色的变化,感觉越细微越好。跺脚声音比较低沉,在合奏中宜担任节拍重音的声部,跺脚的节奏不宜过密和复杂。3.拍腿双手自然置于大腿膝部,双臂放松,双手拍打。也可单手拍打,由于动作自然,所以是四种声势中最容易做的,快速做时比拍手更容易和不易紧张。拍腿以拍打出更丰富的节奏花样,并且本身可做二声部练习,就使它成为了学生打击乐、音条乐和键盘乐前的最佳准备练习方法。这种方法除有利于节奏感的培养外,对左右手的协调、放松是很好的预备练习。拍腿声音不够鲜明,合奏中不可单独在重拍使用,会使节拍重音不突出。训练十六分音符节奏时比别的声势容易。4.捻指中指、拇指相捻发出的响声,许多人尤其儿童很难做到,也可以用弹舌发生代替捻指发声,捻指可用不同的姿势、高度做,它在四种声势中极少单独训练,多为结合其他声势练习。捻指音量最小,但声音较高,有时可以发出尖锐明亮的响声。一般不宜用在重拍及复杂而快的节奏中。除了以上四种声势基本形式外,还有更多的声势形式,比如可以从头、脸到全身各个部位的拍打获得极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变化。其实,我们人从头到脚浑身都充满了音乐,人体的各个部位都能4运用,包括夹臂、双臂摩擦身体、脚的各部位踩在塑料泡或地板上发出的各种音色和节奏,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真是极大的享受。对儿童来说,从拍打肚皮、胸脯到拍打髋部两侧所发出的不同节奏和音色会令他们乐此不疲,学习兴趣更浓,而身体的机能也得到了更大锻炼。(二)声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1.节奏训练(1)准备练习声势的准备练习包括:①开始与停止的反应练习以前我们的教师习惯用嘴巴发口令:“开始”或是“预备起”或是“一二”之类。而现在,我们采用这种以动作示意节奏训练起止的方法,比如手掌向上表示开始,向下或双手背到后面表示停止。有时候,我们也会用拍掌或是用眼睛、身体示意学生跟着拍。这种方式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反应习惯,学生的两眼注视着教师的动作,这才是最重要的准备。②拍掌的准备共同开始,全身放松,心情平静,调整呼吸,微微拉起手臂拍掌(学生与教师一起做),开始一拍一下,不间隔地拍,慢慢有规律地隔两拍、隔三拍拍一下,由教师带领做,让学生开始适应“看指挥”。全体一起拍掌,没有重音的延续。如果发现越拍越快,教师还可以用休止符(双手向外翻打拍子),把学生的拍率找回来。然后可以慢慢加进音量、速度变化等等。教师也可在此用钢琴或竖笛即兴演奏,用音乐的音量、速度变化带领学生拍掌。经过这样的准备,学生开始集中注意力,并且产生一种看教师又有什么新花样的好奇心,专注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对“开始”、“变化”、“结束”的“指示”已能明白并立即执行,反应开始建立,真正的教学才能开始。(2)节奏问答节奏问答,指的就是节奏模仿,即不看谱,通过动作和声响的模仿进行节奏训练,比如教师或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这是节奏教学入门时的教法,因此不能急于进行看谱练习,这种练习最容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和训练听觉的听辨与记忆能力。我们一般是从四拍子开始(因为两拍太短,不容易找到节奏型的感觉,而且师生的互换太频繁会导致学生精神紧张),学生开始容易接受的首先是一拍,即“走”的节奏,注意一拍的休止符在实际的奏和听中是很自然的,一点也不难,带有一拍休止符的节奏型不但可以克服节奏中的呆板,丰富节奏感,也可以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紧张的作用。然后,是半拍,即“跑”的节奏,慢慢也可以加进来,但八分休止符却不可以同步加进来,因为这个相对难度要大得多。由一拍和半拍组成的四拍至八拍的节奏型,在声势练习中是基础,训练的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并要反复练习。5这仅仅是一些例子,还可以找出许多的节奏型来训练。可以把将要学的歌曲、器乐曲(如竖笛曲),或要欣赏的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甚至有些难度的节奏型,用节奏模仿先练习,再学歌(乐)曲,这样,学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减少学习难度,也使整个课堂有机地联系起来。模仿的节奏可以重复做,标准是学生对此是否已经掌握,当发现有人没有做准确,就反复做,直到大家、做整齐为止。节奏模仿有一定基础后,再请学生来当“老师”,跟大家“问答”,甚至可以每人当一次教师,即兴创作一个节奏型让大家模仿,一个个轮流下去,要求学生尽量创作新的节奏型,可用打击乐,如梆子、鼓,敲节拍伴奏。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如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音符节奏练习等等。当然,节奏模仿练习也要适可而止,细水长流,每次练习几分钟,如果感到学生兴趣减弱或精神不集中(疲劳),我们就不再练了,否则教学效果会很差。节奏模仿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和发挥创造性,由教师一拍一个“节奏基石”,学生任意用其它声势模仿该节奏型,如教师手拍,学生用手脚模仿等等。(3)节奏接龙利用声势进行接龙教学是非常有趣而有效的方法。第一种接龙方法——即教师先拍四拍,学生接着模仿头四拍。教师连续拍下去,四拍一个节奏型,学生边模仿教师的前四拍节奏,边听记后面的节奏。这种方法必须四拍一组,节奏要一组容易一组难些,间隔进行,否则难度就太大。当然,这儿也可以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做。第二种接龙方法——“接尾”:即教师拍四拍,学生重复后两拍,再即兴拍两拍,教师继续拍下去,再换一个学生接拍,并即兴拍两拍。可以轮流传下去。这种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听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也培养了即兴创作能力,但这种练习需要有一定的节奏练习基础,适用于我们的二、三年级。第三种接龙方法——“接头”:即教师拍四拍,要求学生重复头两拍,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