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作者王辉耀又一力作,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为您破译”MBA“密码,解读MBA学习的真谛。本书尝试针对中国人学MBA,对MBA教育本身做一次全面的扫描和归纳总结,并试图尽量完整地从不同角度来介绍MBA学习和其作为通才教育的独特性,以及MBA在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站在一个重要时代的门口,一个变化的时代。——黑格尔(哲学家)一、MBA的由来二、MBA在中国的兴起三、MBA--中国商务管理通才教育的一场革命四、MBA是21世纪中国国际化人才的需要五、为什么要选择读MBA-----工商管理的培养就是要学会怎样问恰当的问题。——王辉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思想家)----我们正从很快就要过时的专家,转向善于适应不同环境的通才。——约翰·奈斯比特(未来学家)----MBA培养的是一种能做的心态,让你着手去做成一些事情。——阿奇·诺曼(MBA咨询顾问)---多元才能是拨动社会的杠杆。——巴尔扎克(文学家)----从今以后,知识将是最关键的因素。世界不是在向劳动密集型转变,也不是向材料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转变,而是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彼得·杜拉克(管理大师)----像实干者那样思考,像善思者寻样行动。——柏格梦(哲学家)---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好,立即做。——B。C。福布斯(《福布斯》杂志创始人)---昨天我们已经不能重新获得,明天是我们将要获得或失去的。——L。B。约翰逊(第36任美国总统)MBA浪潮一、MBA的由来作者:王辉耀MBA,全称是工商管理硕士(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是近百年来风靡全球的热门实用学科。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后,MBA从开始时的点点星火,今天已燃成遍布欧美的燎原之势,并且已蔓延到了中国。MBA进入中国10年来,正从经济、商务、管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中国,MBA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今天,几乎所有想在商界有所作为的年轻人都知道,MBA是增强你长期职业生涯前景的一条康庄大道。它能增进你工作的灵活性,提高你获得权力的能力,是进入高层管理的门槛,开启前程的平台,是最新商务技巧和理论的基点。对于那些想开创自己事业或家族商业的人来说,它也可能是一个出发点。冒险的投资者也喜欢MBA。对他们来说,MBA能提供经营和建构企业的坚实的基础知识。新罕布什尔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创立于1900年。2000年它庆祝了成立100周年。它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管理研究生院。而第一所被认可的商学院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成立于1881年。塔克商学院在1900年开出了第一个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但当时还没有冠以MBA的名称。不过,塔克商学院于1902年授予了第一个商务研究生的学位。最初,它是一个3〖HT12.〗+2课程,在达特茅斯大学先学3年,接着在塔克商学院学习2年。这是MBA的雏形,它为现代MBA铺平了道路。MBA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是哈佛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创立于1908年,于1910年授予了它的第一个管理硕士学位。该校于1921年开创的案例教学法后来传输到了全球。在美国的商学院中,此后60年的特征是试图把学术的严格性带进商学院的研究和课程中去。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经典的两年制美国MBA模式便在国内外确立起来。第一年是上核心课程,第二年则通过选修课提供更加专门化的训练。最初,大多数学生都是取得第一个学位后立即进校。现在这一点正在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商学院坚持在取得MBA之前要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哈佛商学院的招生人数从1908年的33人上升到了2002年的902人。而申请报考哈佛商学院2002届的MBA人数达到了8,124人,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哈佛的案例研究的方法(一种源于法学院的方法)开创了向更加实际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它使学生们能够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哈佛的案例教学法影响了不少的商学院。加拿大第一个商学院是西安大略大学的lvey(毅伟)商学院(成立于1922年),继承和发扬了哈佛的案例教学法,成为全世界在拥有案例数量上仅次于哈佛的商学院。在欧洲,出现了一种不同的MBA模式。INSEAD商学院是由一位前哈佛的教职员于1958年在巴黎创建的,这所国际商学院现在以枫丹白露为基地。IMD商学院,以瑞士的洛桑为基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在英国,亨利、阿什里菲尔德于1965年被伦敦与曼彻斯特商学院(LBS和MBS)合并。虽然有一些新的学院模仿两年制的美国模式,但像INSEAD和曼彻斯特商学院这样的学院,避开了美国模式,实行一年制的MBA计划,旨在让学生在以往的经历中具备一些工作经验。欧洲的商学院极为强调在进入MBA学习之前至少要有2-3年的管理经验,那些学院的学生年龄偏大。欧洲的商学院还把公司内部的项目当做MBA资历的必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为特征,美国的商学院继续追求学术荣誉,而欧洲大陆的商学院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接近真实商界之上。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MBA加强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它的顶峰是20世纪80年代到来的。自那时以来,美国和欧洲顶尖商学院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像伦敦商学院和INSEAD那样的学院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究中,而美国的商学院则试图更加接近商界。学生的形象也改变了。成功为MBA申请人增加了赌注。兰迪斯·加〖BFQ〗贝尔是INSEAD学院和MBA课程的助理院长。他于1967年在沃顿商学院获得MBA学位。按照加贝尔的看法,MBA日益提高的声望吸引了非常优秀的学生。进入顶尖学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我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沃顿商学院申请MBA学位时,很多确实聪明的人却在申请法学院或医学院的学位。现在我认为,顶尖商学院在最好的追求者中吸引人才。学生们年龄也变大了。20年前,大部分美国商学院都直接招收大学毕业的学生。我取得MBA学位时22岁。现在平均年龄要大些。INSEAD总是延揽大龄学生,现在的平均年龄是29岁。学生们带着更多的商业经验和生活经验进校。的确,最初的MBA项目是针对直接从大学出来的学生的。近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美国顶尖的商学院都提出了工作经验的要求,MBA学生的平均年龄现在是27岁。这是一个巨大变化。不过,课堂上也有了更根本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团队工作和学习的概念。假如你回眸商业教育的早期阶段,你会发现,那时人们是作为个人而工作的,今天,大量的学习是在集体之中。这种变化是从被动的课堂学习转变到与其他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们一道工作。虽然有了这些变化,但MBA的核心课程却依然如故,市场营销基础,运作,组织行为,财金和战略等课程还在持续教授。如果你看看课程表,在某种意义上,它确实没有变多少,INSEAD的加贝尔评论说。商业教育的核心还是照旧。你学到的是一些持久不变的原理。1967年,我上了数学和统计两门课,上了市场营销课、会计课、组织行为课和一批选修课。有变化的是选修课。30年前,还没有电子商务或企业家的课程。现在,北美有近1,300所商学院提供MBA的资历。总体上,北美的商学院现在每年有8万到10万MBA学生毕业,再加上从欧洲和亚洲的商学院毕业的2万人,这意味着,每一年有11万以上的MBA毕业生走出校园进入商界。这是一大批人。沿着这条路,MBA已经变成了一种职业转换器--?一个从基础训练到一般管理的阶梯;一张工作变动的护照;一张在企业部门之间走动的联票;新一类改变企业风景的企业家的基础训练。现在,一名MBA主要在规划日益增长的雄心勃勃的职业计划。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再是是否做一名MBA,而是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很多学生再也不单纯按时麾职业阶梯来看待资历。他们把它看作是一种个人发展的机遇--个人的成长。同时,雇佣模式的转变和向着商业方向的变化,意味着得到一份永久性工作和旧的职业阶梯日益面临崩溃。日益增加的MBA学生,现在想开创自己的事业,或者加入新的公司。开办企业正在吸引着很多最好和最优秀的头脑。MBA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初露头角,今天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研究生资格,它的吸引力超越了国界。例如,在过去10多年里,英国获得MBA学位的毕业生增加了3倍--从2,000人左右增长到8,000多人。但是,和北美MBA毕业生的数量相比,人数还不是很多。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年有超过25万的年轻人蜂拥至MBA所需资格GMAT的考场,参加工商管理硕士的入学考试,而他们中间仅有约8万多名幸运儿最终能跨进商学院的大门。MBA毕业生的起薪,也根据不同的学校和个人背景,从5万美金到10万美金不等,大大高于其他专业。我认为MBA培养的是一种高素质、处于领导地位的职业工商管理人才,使他们掌握生产、财务、金融、营销、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等多学科知识和管理技能,有战略策划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MBA学位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通才的学位。它要求其毕业生有应变、预测、综合和组织能力,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和国际化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取胜;其训练内容涉及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财务、营销等等。能力训练不光注重管理、组织、领导才能,也涉及以口才为依托的管理沟通能力,通观和把握全局,进行敏锐的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在北美读MBA的切身体会,MBA所注重的,是培养一种全面的、能文能武的,既善于理论、又注重实践的管理通才。MBA之所以吃香和流行,正基于社会和市场对这种人才的需求。MBA的人才概念不仅是指个人素质,也包括知识,特别是涉及到管理一个企业全方位的方方面面。一个局限于某一方面知识的人,是很难胜任现代化管理的。当今世界,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企业这根链条。美国人争做老板,中国人争相下海;滚滚商潮不仅席卷神州大地,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热火朝天。同时,人们也明白了一个基本道理:一个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与兴旺,与该国的繁荣、信誉和实力密切相关。在欧美,以培养工商界明天领袖为己任的各工商管理学院正是坚持这一信念,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以期不断培养出真正优秀的管理人才。就拿职业老板的摇篮哈佛大学商学院来说,他们培养的MBA学生已在美国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统计,30%的MBA毕业生在25年后都成了公司总裁、总经理、董事长或企业所有者,20%的MBA毕业生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里担任要职。如今在欧美,进入工商管理学院取代了以前热门学科如法学院、医学院等。MBA已成为通往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商界的绿卡。在哈佛MBA看来,今天的梦想,将是明天的故事;今天的轨迹,也许明天就是历史的一页。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届哈佛MBA的故事吧。哈佛1949届MBA--豪富之班。1947年,哈佛招收二战后第一届MBA,由于政府支持退伍老兵入学的一纸法案,当年哈佛主要依靠30分钟面试招收学生,很多老兵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争取,进入了哈佛商学院。1949年这652名MBA毕业时,全美共有5万名MBA,而且,那时美国人并不认为MBA对美国工商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人甚至嘲笑MBA华而不实、不中用。然而,25年后的1974年,他们成为当时MBA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见证,被《财富》杂志(1974年5月)誉为令美元失色的班级,《时代》(Times)将他们誉为哈佛最杰出的班级。学生中有20世纪70年代最知名的强生公司、施乐公司等等的总裁,这些人的财富在1974年达到了20亿美元,平均每人拥有三幢房屋,共拥有近百架私人飞机;45%的人都是所在公司的首席行政负责人和总经理,他们的公司年收入高达500亿美元,雇佣人员超过100万人。这个令美元失色的班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对美国梦的最佳注释,也成为后来鼓励许多青年选择MBA的重要原因。哈佛1974届MBA--更加成功!1949-1974年,美国经历了战后持久的繁荣,GNP翻了两番多。而1974年以后,全球化竞争刚刚开始,日本人和德国人对美国构成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石油危机出现,美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看起来,形势并没有1949届老前辈那时那么美好。然而1994年,1974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