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MBA、法学硕士MPA、MBA、法学硕士是西方文科高层次职业学位教育的三大支柱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相关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以特定职业为背景的学位教育,其目的是为某个职业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反映该领域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和特定的要求,它与一般的科学学位教育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关于公共事务从国家学说的角度,对涉及国家主权的具有合法性、普遍性的事务,视为公共事务;也可以从政府管理角度,对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事务如交通、邮电、教育、医疗等,视为公共事务;还可以从个人在公共活动中的体验,如公共秩序、安全、社会保障等,视为公共事务。但普遍是用公共产品的提供,作为界定公共事务的主要依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按性质划分)(1)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法律法规体系,公民权利保护。保证分配公正和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政策,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环保、航天科技、义务教育,公费医疗等。(2)混合公共服务。如下水道系统、供水供气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电力输送系统、电话电讯系统、电视广播系统、邮政服务系统等。(3)政府管理私人部门所产生的管制性公共服务。如政府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统一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公共产品具有以下特征:1、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或团体消费,如国防、安全、秩序、外交等;2、某个人或团体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人或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天气预报中获得气息信息、呼吸纯净的空气等;3、消费者无须通过市场出价竞争的方法获得公共产品,而且消费者的增加一般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如桥梁并不因为多一个人走过而增加成本,路灯也并因多一个人利用而降低亮度;4、提供公共产品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只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管理国家和社会政治事务的一套规则,是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由国家的本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权机构体系以及为保证机器运转的诸种单项政治制度构成。它通常由法律(尤其是宪法)来反映和确认,并用国家和强制力来保障。包括:代议制度、选举制度、行政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公务员制度、监督制度、军事制度、廉政制度等。公共行政又称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目的,通过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依法运用公共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实施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行政与非公共行政相对应,其本质在于公共性,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作为现代国家政治体系中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必须依法运用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能,解决公共问题,承担公共义务和公共责任,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公众利益,满足公共需要。具体地说,政府公共行政具有以下特征:1、以公共利益为目标;2、以公共权威为基础;3、以公共政策为手段;4、以公共问题为对象;5、以公共财政为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指由行政主体结构、法定职权、法定管理程序和运行机制等构成的有机体系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简单地说,也就是行政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包括主体体系(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组织形态等)、权力体系(权力配置、管理程序和运行机制)。行政主体、管理权力、相关机制、法律制度构成行政管理体制的四个基本要素。治理“实质上,治理是关于不同公民的偏好意愿转化为有效政策选择的方法手段和多元利益如何转化为统一行动以及怎样实现社会行为的服务。”(贝阿特.科勒—科赫)善治是指一种良好的治理,也就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意味着国家与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合作管理,从而促成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政府、经济社会和市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过程,也是对政府、经济社会和市民社会互动关系的有效管理。善治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关于善治管理现代社会,当然不能照搬“仁政”,而是要靠“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治理,完全不同于古代的治理。善治的主体,不再只是国家领袖或一个官僚集团,而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善治的基本要素是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效益;善治的目的,是社会的和谐、进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体现在发展方面,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西方称为“阳光法案”,台湾叫“烈日法案”。1766年起源于瑞典,官员被要求“晒财产晒”,1888年英国通过了《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1978年,美国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8年改为《道德改革法》。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解决的一、二、三一、即一个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需要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二、即两个服务。一是政府必须为市场主体服务;二是政府必须为民生服务;三、即三个理念:一是牢固树立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二是非禁即可的理念,凡法律不禁止的政府不要去管;三是政府只能干法律规定的事情。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指向,一是对内,一是对外。对内着重强调对政府自身的管理,即依照内部组织法,遵循特定结构框架,将政府各职能部门机构组织为一体,在效能、精简、统一政令、精简、分权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政府部门的合理运作,对此我们称之为公共管理的“内域”。–对外着重强调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即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为社会中各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合法、宽松的运作平台和保障救济机制,规范公共秩序,补偿市场缺陷,调节经济,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对此可称之为公共管理的“外域”。前者可以归结为如何构筑一个“效能政府”的问题,而后者,主要归结为“依法行政”的问题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概念的区别①管理的主体已多元化,它不再是政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格局。社会上大量非政府公共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团体、慈善机构至私人机构中某些部分,都可能成为公共管理的主体;②由此形成了一个管理网络,通过沟通、协商、说服、启发、互助、契约等渠道,最后实现一个“共赢”的结果;–③把行政演绎为“管理”工作范围更广、管理的事务更具体,更复杂,因而也就能更方便地借签私营部门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④它使公民的广泛参与成为可能,包括公民自治从而使民主突破“局限”,得以更好落实;⑤随着权力的分散化,公共责任也相应地分散于社会各个公共权力主体,使权责统一,便于社会和公民监督。公共理念公共理念的萌发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他们出于管理国家的需要,把社会事务分为公共事物与人事事务两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共事务、公共权力、公民等一些概念。应该说,公私事务的区分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因为正是有了这种区分,才有了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需要,才有了古代与现代的民主观念,也才保证了公民积极性在公私两个领域的发挥。–而我们现在把“公共”两个字冠于“行政”概念前面,继承了人类这一文化成果,并使“行政”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①明确了管理的公益目的;②把管理范围限制在公共事务领域(把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区别开来);③强调了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民众参与;④强调了管理中的公共责任以及公民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公共管理管理是人类自身的各种社会活动进行计划、决策、控制的过程。以人类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事务来划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即私人事务、公司事务和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公共管理就是基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于各个国家。但是,公共事务会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因为国家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范围。一般而言,以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都属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范围,例如: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国防和外交)、公共安全(食品、交通)、公共卫生与健康、基础教育、公共资源管理(土地、水、能源、道路)、城市发展(市政设施)、公共环境(污染防治)等。从政府角度讲: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共财政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资本资源,公务员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分类1、基本分类:(1)维护性公共服务。它是保证国家机器的存在和运作的公共服务,如政府的一般行政管理、法律与司法、国防等。(2)经济性公共服务。它是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通常是生产性的,如政府对公共项目和国有企业的股本投资,对产业活动提供的价格补贴,应用性研究资金投入,政府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等。(3)社会性公共服务。它是指政府提供的社会性服务,如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福利性收入转移支付等。社会性公共服务具有公民权利的性质,并具有较强烈的再分配功能,对平等目标的关注在社会性支出的分配中居于重要地位。–2、按政府职能体现分划分:按联合国“政府职能分类”,政府公共服务一般包括四个方面:(1)普遍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2)社会服务,包括教育事务和服务,健康事务和服务,社会保障和福利、住房、供水、文化等;(3)经济服务,包括燃油和电力、农林渔业、交通运输与通信等。(4)未按大类划分的支出,如政府间转移支付。体制与机制《辞海》: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接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关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体制”则指的是一个工作系统内部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它的侧重点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独立运作及为保障他们的正常高效运作而建立的各项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按照我国目前研究生专业目录(1997),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是: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办法,称为“基础模块”;二是研究公共管理具体职能的部分,简称“职能模块”。–基础模块,包括以下领域:1、行政管理:主要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实施主体的政府机构的组成、运作方式、治理机制、绩效管理等;2、非营利性组织(NGO):主要研究NGO的组成方式,运行环境、管理模式与方法等;3、公共政策:主要研究公共财政的收支机制,包括税收、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等;4、公共人力资源主要研究公共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开放与管理、宏观人力资源政策等。研究公共管理具体职能领域的部分(职能模块)1、经济发展领域:包括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方面,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殊行业的管理;工商注册管理等;可以称为国民经济管理;2、社会发展领域:包括就业与劳工关系、社会保障、人口管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管理、文化事业等,可以称为社会发展管理;3、公共卫生与医疗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食品安全等,可以称为公共卫生医疗管理;–4、公共安全领域:包括国防事务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管理(交通、治安)、公共危机管理等,可以称为公共安全管理;5、公共资源领域:包括对土地、水资源、环境、能源的管理,可以称为公共资源管理。以上两部分,前者是落实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后者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体现。两者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共事务管理中都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可设置10个二级学科: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