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德国]伯尔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概括情节内容。2.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3.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走进作者:海因利希·伯尔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主要作品有《正点到达》(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小丑之见》(德国“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概括《在桥边》的主要情节。他们让我数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掉了。一、整体把握,品味情节2、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围绕一个“数”字概括小说情节发展。开端(1-3):发展(4-5):高潮(6-7):结局(8-9):乱数不数漏数换数现实生活乏味暗恋过桥姑娘逃过突击检查数马车交鸿运3《在桥边》的情节摇摆三次摇摆:1、姑娘出现改变单调生活,2、主任统计员的检查,3、最后得到美差。数马车整天数数空虚无聊主任检查紧张矛盾喜悦激动愉悦欢乐爱上姑娘乱数忘数漏数1、“我”为什么要数人数?“我”是怎么数的?工作:乱数—有时故意少数,有时故意送他们几个。二、研读情节,赏析细节2、“我”为什么故意根据自己的心情乱数人数?我”的工作,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工作:枯燥、无聊、单调、乏味。对无聊乏味的生活的不满和反抗。“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会表现出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我把厌倦看做无聊的一种形态,一种包含激情的无聊。周国平3、“我”为什么会不数?因为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姑娘的出现点亮了“我”灰暗的生活。4、读三、四两段,划出相关描写的句子,感受“我”的心理。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幸福所在,他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5、主任过来检查时,为什么这次我会数得如此认真?主任统计员的出现,这直接关系到我的生计问题。“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6、主任检查时,为什么“我”数得如此认真,但还是把姑娘数漏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7、姑娘是“我”的什么?她是“我”追求的爱情,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漏数姑娘是因为对当时统治者只重视物质,不重视“人”的不满和反感。8、“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的“漏数”表达什么?“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三、探讨问题,分析主旨1、我”是谁?“我”——是一个小人物,在战争中落下了残疾。(时代背景:二战)德国政府:“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坐着的差使。2、让“我”数人数的“他们”是指谁?小说中他们做了什么事情3、“我”为什么对他们感到不满?①“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②“他们”看到数字时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③“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语言的巧妙反讽)他们是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是只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关心忽略人的生存状态、精神存在的社会的代表。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而且这种创伤并不因战争的结束而消失——他们没有治愈我心灵的创伤。4、我故意把人数数错,可结果却受到奖励,被派去数马车,这样的结局合理吗?结局对我的境遇有无改变?“讽刺官僚主义的做法。这“结果”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处境没有真正改变,主人公没有得到真正的精神关怀。“我”二战以后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在德国、在欧洲、在全世界还有许多。(数汽车的矿工)他们在战争中丧失的不仅仅是一条腿,还有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新桥”: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战后人们偏重的是物质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关怀。对新的桥所通过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代表了一种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海因里希·伯尔的写作处在两难中:一边是战争的废墟,另一边则是战后重建狂潮;一边是可见的残垣断壁的废墟,一边是深深隐藏在数字化效率社会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废墟。所谓“废墟文学”绝非仅仅意味着“战争废墟”或“战后废墟”的文学,而是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现代性处境中所遭遇的本质处境。背景归纳主题表面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总结寄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丹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