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在基层:活在农民心中的“地官”李永安“地官”是重庆方言“巴地官”的简称,意思就是小得都贴到地面上的官。李永安生前就是这样一位“地官”——重庆市长寿区石回乡龙沟村三社社长。“社长是个啥官,小得不能再小了,可李永安却把社长当成真官、天官来当,农民的事他都管,啥事都认真。”村民熊锡刚说,“他当社长6年,全社人均收入从1500元增加到3500元,全社47户人家有40户盖起了新楼房。”9月的龙沟村,漫山遍野的桑树郁郁葱葱,个个饱满诱人的沙田柚挂满枝头,不知疲倦的蚕儿还在不停地吐着丝。“他走了,好比是群众失去了一只脚。”杨素芳老人说,“李永安宁愿自已吃亏,不让群众受苦,这样一个好共产党员我们怎能不怀念?”不财、不贪、不占、有能力,农民选举这样的党员当社长“当时,龙沟三社是出了名的烂摊子,社里穷,集体倒欠农民2000多元的账。每年农业税、集体提留完不成,公粮不能及时交上来,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很不融洽。”石回乡党委书记张炳炎告诉记者,“1996年前三社连续三年换了三个社长。”1996年12月,龙沟村三社选举社长,全社村民不约而同地把选票投给了他,就连曾为处理他人纠纷而与李永安对簿公堂的村民熊义德也投票选他。“当个泥巴脑壳的小地官你有啥好处,别人没搞好,你就能搞好?”老母亲开始反对他当这个社长。“跟我有矛盾的人都给我投票,为啥呀,还不希望三社尽快变个样?”李永安对母亲说,“大家信任我,我干不好就对不住大家。”新官上任,李永安开始着手处理社里的难点问题。有的农民看管集体公房一年了,社里却没给一分钱,而他也不交公粮不交提留。李永安将陈芝麻烂谷子一清算,从家里拿出2000多元钱结清集体对农民的欠账,然后又从自家拿出1500多公斤粮食缴清群众欠国家的公粮。在他当社长的6年间,他为集体和农民垫资达12000多元,群众念他的好,从此都自觉交公粮和提留。社里调整土地,其他群众先挑好田地,剩余的水冲田和边角地才是李永安和弟弟的。农电线路改造要砍竹子,他先从自家“开刀”,弟弟的500公斤竹子连根拔掉,一公斤仅以一角钱赔偿。龙沟村村委会主任朱洪明对记者说,不财(重庆方言,意为不吝啬)、不贪、不占、有能力,农民群众就喜欢选李永安这样的共产党员当社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这个地方早点富起来龙沟村三社地处坡沟起伏的丘陵之中,由于环境恶劣交通不畅,乡亲们只能以山头和沟地的田地为生。李永安肯动脑筋爱钻研,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蚕能手,成为全区的蚕技师。当上社长后经过再三分析对比,他认为三社就应发展蚕桑业和沙田柚种植业,走一条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为了引导农民走种桑养蚕之路,李永安1997年种植了6亩桑树,养了4张蚕子,当年收入1200元。实实在在看在眼里的群众相信这条路能挣钱,纷纷开始种桑养蚕。为了让乡亲们早点富起来,桑种下来了他一家一家送,桑苗出来了他走家串户提醒打药,桑枝该嫁接了他又一一查看。他操心群众消毒不到位,管理不科学,经常是东家看了到西家,一天到晚难入自家门。现如今,龙沟三社80%的土地成了桑园,全社47户人家都种起桑树养起蚕,全社的沙田柚树也发展了1400多棵。李永安并不满足于让三社人富起来,几年来,他先后给龙沟村培养了150名种桑养蚕技术员,龙沟村成为长寿区的养蚕基地。永远跟党走、听党的话,才不会摸黑巷子,走弯路子从1961年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永安执着追求整整36年,他对党的感情始终如一。他的母亲说,永安一直相信党的话,一直听从党的安排,即使没有入党他也这么要求自己。“他对党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从上中专到临终总有一种精神和信仰支撑他,他觉得给人民办事必须入党,入了党更要为群众利益着想。”石回乡党委书记张炳炎说,“对党忠诚,为民谋利是李永安一生的追求。”“永远跟党走、听党的话,才不会摸黑巷子,走弯路子。”李永安时常用这话来教育群众,教育子女。2002年4月正值桑苗移栽的黄金时节,连续劳累十几天的李永安依旧与群众一起在桑园劳作,突然他腰痛难忍,但他还坚持跪在地上扯苗、数苗,后来几个村民强行把他送回家休息。他哪能在病榻上安心休息。7月社里进行农电改造时,他让妻子用绷带紧紧缠住腰部,然后拄着拐杖到电改施工现场为工人们端茶送水。9月他被确诊为脊椎脊髓移动性肿瘤晚期。病重期间,龙沟村支书李其明和村委会主任去看他时,李永安说,“我起不来了,组织上还这么关心我,我没有什么可感谢的,这50元钱党费,是我对党的一点心意……”2003年7月11日,李永安永远地离开了桑园,离开了期待他康复的村民。李永安生前一直有读报剪报的习惯,在他那厚厚的剪报中有一段他用钢笔重重描出的话:“上不愧党,下不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