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第七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情中获得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释有关现象教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当用力击掌后你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学生用力鼓掌,并感受两手的感觉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请生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词汇师疑:这些力是否和物理上讲的力一样呢?列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力师演示磁铁吸引铁打的实验。由此引出力的作用这个概念,并让学生看加油站的内容让学生看图5-1的内容,并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那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物理学中一般用字母F来表示力。注意:○1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学生举例,说出有关力的词汇再举出生活中用到力的例子看加油站的内容学生看课本图学生分析学生讨论归纳出力的概念2/51新课教学产生力的作用○2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推,拉,压,挤排斥等)才会产生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请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玩扳手腕的游戏活动二:用手托起自己桌上的书分析课堂开始鼓掌时,两手为什么都会疼?由活动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看课本图5-2,试分析力的相互作用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那什么时候是受力物体,什么时候是施力物体,这要根据研究对象而定。3、力的作用效果实验一:用手指压自己的脸蛋,你发现什么?实验二:挤压气球,你发现什么了?实验三:捏碎粉笔头,你发现什么?从实验能的出什么结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板书)实验四: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使磁铁从静止到运动结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板书)学生上讲台扳手腕学生托起自己的书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归纳结论观察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总结新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巩固练习作业布置课本1、2、板书设计第一节、力一、力是什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必然存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51第二节怎样描述力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2.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教学准备弹簧拉力器、弹簧、皮球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1】提问上一节内容:(1)力的定义(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回答师的提问。【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板书课题:怎样描述力【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问题回顾上一节的内容。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力的三要素的探究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呢?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一弹簧拉力器,分别让大小不同两同学拉,观察、比较弹簧拉力器的变化情况。来研究力的大小对效果的影响。(2)取一弹簧让一同学分别去向中间压和向两方拉。观察、比较两次的变化情况。来研究用力方向对效果的影响。3)利用教室的门做器材,让一同学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地方推门,比较门的变化情况。来研究作用点对效果的影响。实验器材:弹簧拉力器弹簧教室的门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4/51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所以称为力的三要素。【教师说明】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与说明。2、力的示意图【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能不能用图像的方式去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呢?后来人们就找到了一种很形象的表示出了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即力的示意图。【学生活动1】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回忆曾经学过的相似的知识(光线描述光)。【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认识力的示意图。【学生活动2】自学课本,理解力的示意图的含义【教师说明】图像模型法:利用图像的方式,把较抽象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形象、具体、直观的表达出。如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等。此外还有实物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等。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教师说明】力的示意图应规范,三要素的位置一定标到位。如果在示意图的一边画出大小的标度,那么可以称此图为力的图示。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本节课的研究内容:(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单位(3)力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七、布置作业课堂:1、课后作业第2题2、补充:(1)如图是一盏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在该图中画出吊灯受力的示意图.2)小明用100N的力向右推墙壁,请画出该力的图示3、课外:同步探究5/51第三节弹力弹簧测力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b、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二、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能见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二种不同的状况,指出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引入要学习的内容。2、推进新课: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弹力的概念与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两个部分。①弹力的概念:a、在引入新课后,通过演示实验重现上面所说的二种不同的形变,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手边的一些学习用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b、通过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如饮料瓶被弄瘪不恢复状或通过拉直小弹簧的实验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c、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力足够大)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指出物体在弹性形变时会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得到弹力的概念。d、分析指出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其实6/51质都是弹力。②弹簧测力计:a、从上述力有大小之分过渡到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大小,从而引入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b、对照课本的图和实物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c、结合前面拉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d、根据其工作原理,在强调弹簧有弹性限度的基础上,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流表、电压表、天平等的使用方法,明确对测量工具进行使用前都应先认清其测范围和分度值,再让学生自己找出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测量前要先校零。e、演示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说明观察求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同时在演示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说明使用时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3、课堂小结,拓展深化:①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②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③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4、布置作业:7/51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知道用重垂线检查竖直与水平的方法;3、初步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g的意义;4、知道重心的概念,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二、过程与方法1、用预习目标引导学生经历预习过程,知道大部分的基础知识;2、通过探究物重G和质量m关系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收集数据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学生课前预习,预习的引导思考题:1、怎样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作用点?2、“小明同学的体重是50kg”这句话对吗?3、重垂线是根据什么原理检查台面是否水平?4、从稳度的角度来看,超载有什么危害?讲授新课:一、重力的产生原因2、问题1.重力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3、问题2.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1、导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列举物体受重力的感性证据。二、重力的方向2、问题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与水平面垂直向下4、实验:用重垂线检查桌子边缘是否竖直。5、问题4.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检查竖直、水平。6、拓展:问题5.把苹果分别放在北极、南极、赤道,苹果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同吗?1、列举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证据。演示:重垂线与水平面垂直。3、介绍重垂直线,引导学生看课本图5—22,了解重垂线的应用。7、拓展:粗略研究的情况下,重力的方向可认为是指向地心的。小范围地区内的重力方向可认为是不变的,而大范围地区内的8/51重力方向是变化的。三、质量1、问题6.“小明同学的体重是50kg”这句话对吗?2、学生看P91“加油站”。3、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位置、形状而改变。四、重力的大小——物重3、学生随堂实验:探究物重G和物体质量m的关系,请几位学生将数据输入到Excel电子表格里。4、问题7.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G跟它的质量m成正比,其比值G/m是定值,约等于9.8N/kg5、问题8.重力的公式:G=mgg=9.8N/kg及表示的意思:____。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大小——物重。2、简要说明“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6、例题——计算题示范7、拓展:问题9.g会随纬度变化(给出不同纬度城市g值表);g会随高度变化;不同星球上的g值不同,例如月球上的g值仅为地球的1/6。五、重力的作用点——重心2、练习:画各种情景下重力的示意图3、问题11.从稳度的角度来看,超载有什么危害?哪些方法可能提高物体的稳度?1、问题10.什么叫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有关?4、拓展:问题12.重心位置一定在物体上吗?如何寻找物体重心的位置?六、小结:重力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