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01日中国在2004年以后,由于积极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和进一步加快国企改革,外资在国际投资第五次并购热潮的推动下,纷纷采取并购方式进入中国,而且直接并购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一汽轿车被德国大众并购,四川长虹被荷兰飞利浦并购,美菱电器被德国西格玛并购等,其目的显而易见,即外资企业期望通过并购整合与控制中国相关行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标准是由一系列知识产权所组成,并由行业的龙头企业所主导,外资并购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就能主导行业技术标准而控制整个行业,中国被外资并购的企业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主导权而成为外资的加工车间。这样,相关的民族战略产业就不是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族品牌被收购举不胜举。一.民营业主的短视行为,觉得通过跨国资本运作,可以盘活企业的成长,经营状况可以得到改善。可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而一些民族企业属于家族式的经营,缺乏合适的人才和结伴人。二.外企通过高价收购中国民族品牌。以经济来俘虏芳心,久而久之,就摆脱防备,投坏送抱的,甘为走卒,任其驱遣,甚至品牌经营权也拱手相让,在企业主沉迷于外企的纸醉金迷的时候,中们的民族品牌正一点一点被蚕食。穷的只剩下躯壳,中们所得到的就是一个很虚的名头,还有很多消费者被蒙到骨里,曾经中们自以为豪的名族品牌如今却是落入他手,让人可悲。三.WTO潮流席卷而来,各国的资金、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不少外来资金涌入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一旦有机会,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开放式的政策给外企收购中国企业滋生了温床,提供了良机。外资控制知名品牌,以达到消灭国内竞争对手的目的;控制关键技术,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外资通过并购获得并购企业的关键技术,同时限制被并购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存在威胁所谓产业安全的可能性。有利于实现资本运营的全球化,有利于企业运作轨道正常化,外企主要用企业文化凝聚力留作人才,中们可以外企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也许,这样的品牌正如穷人家的漂亮姑娘,自家人只是觉得出身贫寒,值不了几个钱,能够卖个超出自己预期的价格已经是奢望。李光斗在谈到中国品牌前途时感言:甘于为发达国家的品牌做OEM(贴牌生产)是没有前途的。若干年后,假如中们的著名本土品牌都被消灭殆尽,假如中们的国人不以使用本土的品牌而自豪,那时候中们一定追悔莫及一些跨国公司或基金在华并购的基本要求是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一策略被称为外资并购的“斩首”策略。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一旦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龙头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专家认为,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将会出现核心技术缺乏症。跨国公司只会将商品生产中最没有附加利润的部分,比如组装环节,最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最易造成污染环境的环节放在中国。而公司利润和新创造财富的绝大部分将会被跨国公司所拿走。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中国就只能充当打工者的角色。不少外国企业抓住中经营不善,人才缺乏,市场制约,销路受阻等原因,趁机而入,注入强大的资金支持,引导其走上正轨,外企大量吞并中国名牌,造成中国品牌自主权丧失,民族品牌市场蛋糕被瓜分。长此以往,后果无穷,外企大肆进入中国市场,大大降低了本土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影响本土企业的的正常发展和生存,会降低国人对民族品牌的忠诚度还有企业界人士指出,国家总是在提自主创新,但是当这些企业好不容易花了很多时间终于发展起来的时候,却突然被国际寡头企业利用资本的优势收购了。这种情况会使国际寡头尽快地消灭竞争对手,然后快速地占领中国市场。而这些大企业如果都被收购和控股了,那么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就没有了。也有很多人认为保护民族品牌是国人采取双重标准,指责国人批评美国限制中石油并购优尼科,自己却不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也许吧?如果有中国人在国际比赛中支持中国对的对手,甚至在中国与外国的战争中支持敌国,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站在敌人的角度,他们也是爱“国”啊!一些国有企业在评估品牌价值时还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企业不景气、快破产的时候,则高估品牌价值,以虚夸实力;而企业要把品牌转让或许可给外方时,则低估品牌价值,以达到“促销”的目的。浙江某企业的“东宝”在转让前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转让“东宝”时,连同该企业的十九项专利,共作价才一千万元人民币。天津日化四厂同外商合资前,其“金鸡”鞋油已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合资时,“金鸡”品牌仅作价1000万元。外商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需要尽快铲除中国市场上的绊脚石--中方知名品牌,因此外商往往选择中方同行业中的知名企业进行合资。由于中方知名品牌的价值较大,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使用,或干脆将中方品牌打入冷宫、弃之不用。同时却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知名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从而一文不值。也许,这样的品牌正如穷人家的漂亮姑娘,自家人只是觉得出身贫寒,值不了几个钱,能够卖个超出自己预期的价格已经是奢望。行业人士在谈到中国品牌前途时感言:甘于为发达国家的品牌做OEM(贴牌生产)是没有前途的。若干年后,假如中们的著名本土品牌都被消灭殆尽,假如中们的国人不以使用本土的品牌而自豪,那时候中们一定追悔莫及。一些跨国公司或基金在华并购的基本要求是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一策略被称为外资并购的“斩首”策略。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一旦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龙头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专家认为,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将会出现核心技术缺乏症。跨国公司只会将商品生产中最没有附加利润的部分,比如组装环节,最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最易造成污染环境的环节放在中国。而公司利润和新创造财富的绝大部分将会被跨国公司所拿走。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中国就只能充当打工者的角色。应该看到,随着中国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外资的并购活动也日趋科学和成熟。相对于并购本身,人们应更多关注品牌被并购后的命运,对有价值的品牌进行保护。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们在“笑迎客来”的同时,更应该支持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让其在竞争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