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对县督导教育工作汇报我乡位于寿宁县城乡结合部,距城关8公里,省道枫湖线穿乡而过,全乡占地面积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辖区常住人口1.8万人,全乡现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中心园1所,文化技术学校1所。中学教职工65人,中心小学现有教职工118人,在校小学生1200人;幼儿80人。学校布局基本合理,适应初等义务教育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开拓进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现将我乡开展教育工作汇报如下:一、指标完成情况1、教育经费:XX年乡财投入万元,XX年乡财投入万元,XX年年投入万元,2010年投入万元。我乡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每年都努力为中小学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年年有新变化。2、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65人,本科学历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参加信息技术初级培训人,占专任教师100%;专任教师具备教师资格10人,占专任教师100%;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100%,提高培训(含高级研修)参训率100%。小学专任教师118人,大专学历人,占专任教师总数%;专任教师都具有教师资格,占有率为100%;参加信息技术初级培训率为100%;县级骨干教师参训人,占专任教师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100%,提高培训参训率为50%,高级研修占50%。3、办学条件:中学校园占地面积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学校存书总数10282册;学校共有计算机42台;学校教学仪器、实验设施均达XX年省颁二级标准。小学校园占地面积5160平方米,生均90.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92平方米,生均27.9平方米;学校存书总数2800册,生均49册;学校共有计算机24台,机生比为1:2.4,学校教学仪器、实验设施均达XX年省颁二级标准。4、教育事业发展:小学适龄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初中适龄入学率为97。9%;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为2.1%;6—15周岁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100%;15—24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7.7%。二、主要做法与成效(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制度为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实现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目标。我乡着重从五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寿宁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的需要。二是建立健全领导议教机制,把教育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制定《清源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方案》、《清源乡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成立实施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三是全面发动,形成合力。我乡把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抓实抓好,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抓、所有干部共同抓的良好工作格局。四是规范运作,达成共识。几年来,我乡坚持建立党、政领导与学校挂钩联系制度,两位党政正职分别挂钩一所学校,不断强化重教意识。定时下校调研,了解办学情况,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每逢“六一”节、教师节,党委、政府召开专门座谈会,慰问师生和离退休教师。五是不断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我乡在学校、村开辟了“对县教育督导”专题栏目,把教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列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与晋级、评优、评先相挂钩。(二)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控辍保学”乡政府把农村实施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按照德政[2010]12号《关于做好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的通知》要求,紧紧抓住初中“控辍”这根主线不放松,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建立有效的控辍机制,主要措施是:1、广泛宣传,明确目标。控辍保学是做好所有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的关键。为此,我乡扎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宣传。乡政府把每年二月、九月定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教育法律意识,切实增强广大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让社会、家长、学生明确接受义务教育是一种守法行为,使送子女入学真正成为广大家长的自觉行动。二是实行责任包干。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和学校教师的作用,动员学生回校上课;对未入学、辍学的学生发放《催入学通知书》和《家长保证子女入学承诺书》,确保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三是落实学校辍学报告责任制度。新学期开学时,学校实行学生入学日报告制度,如发现学生辍学,即向乡政府和教育局报告,学校、乡、村共同配合做好动员学生复学工作。四是落实教师巩固学额责任制度。班主任建立学生家长情况、学生在校学习及生活备忘录等档案,健全教师点名制度。2、完善机制,扶贫济困。一是落实国家政策。XX年以来,我乡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学生减免课本费和杂费,同时为二女户和特困学生发放生活补贴,对寄宿生推行“爱心营养工程”,每周为寄宿生提供五次营养餐。二是积极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几年来,寿宁县教育局、关工委及部分企业家来我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三年共资助学生达人178次,资金5.87万元。其中:中学XX年接受社会捐资0.4万元,XX年年0.37万元,中心小学XX年接受捐资1.12万元,XX年1.89万元,XX年年1.15万元,2010年0.96万元。3、因材施教,关爱学生。一是要求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积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以考试成绩排学生名次。科任教师根据所任班级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做到“五定”(定计划、定对象、定内容、定时间、定方式)进行帮教,让后进学生学有所得,招得进,坐得下,跟得上,留得住,避免后进生因学习困难而厌学、逃学、弃学。二是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把“留守学生”的管理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从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入手,努力构筑爱心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寄宿制学校,完善办学条件,改善寄宿生的食宿环境,建立与“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制度,作学生的临时监护人,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学习、生活指导,加强家校联系力度,学校专门设置亲情电话,学生能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使留守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愉快学习,健康成长。(三)营造重教氛围,促进队伍建设1、构建考评机制。根据人事变动,我乡及时调整充实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逢节假日,党政领导深入中、小学慰问教职工或召开座谈会,了解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并给予解决。一是每年投入资金5000元,表彰在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等突出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标兵、优秀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入教育工作中去。二是每年乡政府对照教师考评方案发放奖励资金约2万元。XX年年暑假期间,在乡政府举行奖教奖学表彰大会。拿出资金1.2万元表彰优秀教师和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清源籍学生(有理科状元、上本一线学生、入取寿宁一中学子);每学年初,乡党委召集各村的支部书记及村委会主任到清源中心小学开座谈会并筹集奖教资金(XX年年来共筹集2.4万元)奖励在教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小学教师。2、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每年投入5000元资金支持中小学毕业会考,XX年投入11239.50元解决中心小学的师生用水问题,XX年度投入资金6453元建设中心小学德育墙建设、投入26584元建设教师楼防水隔热层。从XX年起乡政府每年投入3000元资金为学校的寄宿生提供每周五餐青菜的工程,同时每年投入约1000多元资金慰问特困教师。(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1、建立健全教育工作机制。首先,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引导学校制定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次,引导学校注重人本管理,根据《福建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导方案》、《福建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若干意见(试行)》和《寿宁县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评估标准》要求,扎实开展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第三,引导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第四,引导学校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激励机制;第五,引导教师把握新课改精神实质,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教学工作中。2、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XX年开始,我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新课改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了《清源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清源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清源乡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方案》、《清源乡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等。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改的知识培训,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深入开展大讨论,分析现状,寻找问题,转变教育观念的“五观”(人才观、质量关、儿童观、学习观、课程观),掌握新课改要求,理解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反思。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名师授课,组织教师到外地取经等途径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抓好乡文技校工作。一是立足实际开展岗前培训。根据我乡实际,建立“清源乡劳动就业培训基地”,主要对果树种植、水产养殖、林业生产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今年五月份邀请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黄志森同志到乡进行林业知识、毛竹抚育管理的专项培训。二是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聘请城关陶瓷技术人员到乡对中青年人员实施陶瓷技艺的岗前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就业技能。(五)优化资源整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加快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我乡坚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快了撤点并校步伐,至2010年秋,从12个行政村村村有学校撤并到现在的一所教育实践基地(中学)和一所完小,使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整合.在撤点并校的基础上,努力改善教学设施,建立升级机制.一是对中心小学的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