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1年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报告摘要2012-01-1915:08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哺育工业的历史使命暂告一段落,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自身也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型,在新的社会阶段中,又正在经历这农产品价格大幅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升级等社会问题,中国的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机遇,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以VC/PE为代表的投资机构,在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农业怎样有效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现代化转变?政府在农业与资本的对接过程中,又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针对这个课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及清科集团联合组织了调研。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发展现状、农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农业与资本对接的情况进行梳理和剖析,进一步阐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农业投资的机会和风险,并针对农业与资本对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宏观环境中国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中央1号文件多年围绕“三农”问题,体现出政策对农业的高度关注。同时财税政策多方面补贴农业生产和流通,鼓励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从经济环境来看,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性措施逐渐取消,农业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提高。从农业科技化程度来看,与农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的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被2列为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直接与农业相关的细分领域包括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农业以及物联网的行业应用等,无一不体现出政府对于科技手段在农业发展中地位的肯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阶段的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生产组织形式上,“公司+农户”模式在一些领域已经形成,生产组织结构化的同时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从生产规模来看,现代农业的生产更加集约化、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在整合和分化中不断完善;农业流通渠道逐渐向现代渠道转变;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提高;科技手段将进一步深入地渗透至农产品育种、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农业与一些新兴产业产生合作与融合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初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这一章节中,明确提到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园区建设发展对农业的现代化转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以杨凌为例,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按照国家赋予的任务,大力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初始创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逐步健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根据“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发展目标,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了10万亩的杨3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集聚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形成了粮油良种、蔬菜、苗木、生猪、肉牛、花卉、食用菌和经济林果等八类产业,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园区集聚展示了农业新优品种17类4500多个,逐步开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呈现出科技化支撑、规模化推进、产业链运行、标准化生产、生态化循环等五个特点。●农业与资本的对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的转变,已经吸引了那些曾经总是聚集于高科技领域的风险资本的关注。2011年6月,聚焦现代农业的创投联盟在陕西杨凌成立,同时,资金规模达3亿元的杨凌东方富海生物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也正式成立。除了专项基金的成立以外,农业领域的投资案例数量也有明显的增长。从历年的投资情况来看,自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农业领域已经披露的投资案例累积达到114起,其中104起披露了金额的案例共涉及投资金额17.6亿美元。2010年创下历年投资的新高,共披露投资案例47起,投资金额达到8.91亿美元,仅从投资金额看,超过历年累积金额的一半。从中国新农业领域IPO情况的统计来看,进入2010年以来,农业企业的IPO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共有14家农业企业成功IPO,筹资金额共计19.20亿美元,不论是上市的企业数量还是IPO筹资额,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2011年仍然延续了这样的IPO热度,上半年上市企业数量达到8家,共计筹资11.24亿美元。4中国农业的变革阶段酝酿着多元的投资机会,但是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市场监管不到位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诸多因素也使得农业投资存在风险。建议政府从给予优惠财税政策、孵化早期科技农业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农业创业投资、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品质监控等方面有所落棋,进一步改善农业领域投资环境。1.中国农业发展概览2012-01-1914:55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河姆渡遗址中,就有大量保存完整的稻谷及茎叶,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种植稻谷的遗迹之一,在同时被发掘的文物中,还有大量“骨耜”类农具。回到现代,即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农业对于中国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农业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业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其次农业为部分工业领域提供上游原材料,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了扶植并“哺育”工业发展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此外,农业对于安置人口就业,为农业人口提供生计和福利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农业人口,一些主要的农产品生产、消费量位居全球榜首,堪称农业大国。但是从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的科学性、组织结构和理性、高效性等角度来看,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因此距离农业强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5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哺育工业的历史使命暂告一段落,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自身也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在新的社会阶段中,又正在经历着农产品价格大幅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升级等社会问题,中国的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机遇,面临着怎样的挑战?VC/PE为代表的投资机构,在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农业怎样有效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现代化转变?政府在农业与资本的对接过程中,又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1.1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本节中,我们将对建国以来的中国农业发展沿革进行简单的回顾,根据业界较为一致的观点,1949年至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阶段:●1949年-1957年,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法》中规定,对地主,除没收其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和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外,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富农自耕、雇人耕种和出租的小量土地及其他财产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分或全部;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应当征收。到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此次土地改革中,3亿左右的缺地农民分得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随后的几年,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深入,农业生产开始向合作6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引入了农村集体经济。从农业生产的产值来看,经过战后的休整,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经历了恢复性的增长,并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阶段。1952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461亿元,比1949年增长41.4%,1957年较1952年进一步增长了25%;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52年的16391.1万吨,1957年粮食产量达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1958年-1965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大规模的农村大办工业以及兴修农田水利等群众运动的兴起,许多兴建的项目已经超出原有农业合作高级社的人力物力所能承担的范围,需要集结多个高级社合力兴建,于是就产生了组建人民公社的需求,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经过了人民公社运动以及“大跃进”时期,中国的工农业生产秩序均遭到一定的破坏,加之中苏关系破裂,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了重创。直到1961年开始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发展计划,调整工农业比例关系,恢复综合平衡,农业生产又得到了一定发展。●1966年-1978年,农业低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并没有纠正之前人民公社时期的问题,而是进一步扩大了公社或生产队的规模,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这期间7针对农业生产及分配方式主要的策略包括:以生产大队为基础,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并且限制社员从事副业。从产值来看,这12年间,中国农产品产值仅增加了5%,人均粮食占有量也没有增加,粮食及农产品紧缺的现状依然持续,全国农村约2.5亿人口温饱没有保障。●1979年-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阶段。在文革及拨乱反正时期结束后,中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从人民公社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新阶段。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试行草案)》,总结了之前2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且要求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生产责任制。当时的生产责任制主要是包工到组或包产到组的形式,个别地区自发的产生了包产到户的形式,包产到户的形式最初也受到一定的质疑和反对,直到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作了肯定,1982~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得到迅速推广。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以外,国家的其它农业政策也有较大调整,一些扶植、鼓励性的措施相继推出,如:提高农产品统购价格,加大化肥、柴油等农资产品的投入,适当降低征购量等等,使得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以释放,并且对农业产业的休养生息有很大帮助。从产值来看,这一阶段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7.9%,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93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1985年-1999年,农业波动中发展阶段。在前一阶段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的积累下,这一阶段农业领域的变革主要8体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对实行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文件规定,粮食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定购合同,订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经过1985年的改革,进入了政府直接控制的市场与自由交换的市场并存的“双轨制”粮食购销体制时期。但是整体看来,这次的改革主要针对粮食收购制度,对粮食的销售体系并没有明显触动。1993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增强粮食企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但是同年在粮食丰收的背景下,粮食价格又出现了大幅度上涨,政府再次提出对粮食收购市场进行管制。随后政府加强了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储备体系,保障了粮食供应量,稳定了粮价。此外区域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相继成立,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水平。从农业产值和农产品的产量来看,这一阶段也多有起伏。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一度达到高峰40731万吨,但是此后的4年未有增长,1989-1990年出现增长后并达到峰值,直到1995年才再次超过1990年的产量。但是从农产品的供给结构来看,尽管粮食产量起伏中略有增长,肉类、水产等农产品的产量却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