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领域201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成果申报表专题活动名称:成果题目:成果形式:作者姓名:申报单位:201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秘书处印制2016年4月2填表说明1、本《申报表》需打印一式2份(实名、匿名各1份),其中匿名表一率不体现作者姓名、单位名称及合作者等相关信息,无须加盖单位公章。2、封面左上角“学科领域”分为: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填写。3、“专题活动名称”:青年社科成果填“青年社科成果征文”;各专题学术活动成果按各专题学术活动名称填写。4、“成果形式”栏填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需同时提交内容简介,外文成果需同时提交中文版本)。3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学科申报人姓名出生年月民族电话职务职称性别手机所在单位E-mail单位详细地址邮编申报成果说明书请简明扼要地说明申报成果的以下特点:1.成果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程度: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是指离开本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正当职业,无固定地点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中共党员;外地或者外单位流入本地或本单位未转移组织关系的中共党员。本成果从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现状出发,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月联络、季汇报、年考核”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来解决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建立“区域网点式流动党员基层组织”和“网络党支部”等加强省内跨区域流动党员服务工作的新形式、新架构;还提出了利用“微平台”构建“微阵地”开展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新举措、新主张。2.成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规范性和逻辑性等完备程度: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与此同时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也被高度重视,并成为基层党建研究工作的新命题。本成果将流动党员按照形成原因,分别从“务工流动党员”和“毕业生流动党员”两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成果是课题组针对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模式研究的再深入、再提升和再创新。较强和改善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问题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中的新命题,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重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的梳理,注重发掘工作中的实质问题和有效措施,以辽宁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研、调查等方式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尽力确保成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逻辑性。成果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当前面临的问题、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论述,实际应用性、可行性强,成果完备程度较高。3.成果的研究难度和资料准备的难度: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成系统完善的体系。在资料搜集和整理过程中,课题组通过知网查询关键词“流动党员”共搜索到信息数据3380条,继续搜索关键词“教育管理”,得到753条信息,继续搜索关键词“模式”,仅仅得到154条信息。由此可见,在之前相关研究中,有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涉及具体模式和具体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值得本课题借鉴和参考的价值有限。因此,本课题组在搜集信息过程中,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4.成果的学术价值:本成果是针对新形势下基层党建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果紧密联系实际工作,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加强和改进我省尤其是省内各市县间跨区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和较高学术价值。5.成果的社会价值:城乡务工流动党员,不单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证。加强城乡务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能够切实加强党员在城市发展建设和农业发展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党员在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作用。而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党员是高校毕业生中的优秀分子,是我们党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群体。对于长期在流入地工作的流动党员,要积极吸纳其加入新的流动党组织会激发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在流动期间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党员素质的需要,是保证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5作者单位意见单位科研部门(盖章)年月日受理单位意见单位科研部门(盖章)年月日评审委员会意见评委会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