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范学专业论文:浅谈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摘要父亲的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不小于母亲,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这一角色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父亲这一重要角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探明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对国内外关于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的主要研究及观点进行全面总结,从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影响,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父亲角色行为幼儿幼儿社会性发展Title:Ontheroleofthefatherandchildren'ssocialbehaviorAbstractFather'srolebehaviorofchildren'ssocialdevelopmentofnotlessthanmothers,evenplayacrucialrole.Theroleofthefatherfrommanyimperceptibleinfluenceonchildren'ssocialdevelopment.Ontheimportantroleofthefatherofthestudyofattractingincreasingattention.Thispaperaimsatdeterminingtheroleofthefatherandchildren'ssocialbehaviordevelopmen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riestoactonhisfather'sroleinchildcareandsocialdevelopmentoftherelationsbetweenthemainviewandacomprehensivesummaryfromtheroleofthefatherofchildbehaviorofthecharacterdevelopmentofchildren'ssocialcontacts,theabilityofchildrentoadapttotheimpactofthesethreeaspectsofsystematicallyexplaintheroleofthefatherandchildactssocialdevelopmentrelations.【KeyWords】fatherrolebehaviorchildrenChildren’sSocialDevelopment21问题的提出1.1研究动机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历年来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总结,论述父亲角色行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独特且关键的作用,对目前父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出一些以资参考的依据和建议。1.2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父亲这一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关注母亲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以及影响,而忽视父亲这一角色行为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各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尤其忽视对幼儿进行社会化的方面的教育。而已有研究证明:父亲角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不小于母亲,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这一角色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进而促使父亲们普遍投入教育孩子的工作,然而虽然很多父亲有这种意识,但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近几年来,人们对父亲角色行为和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所重视,或从单方面研究和关注,而往往未把二者结合起来去探讨。本文着重把父亲的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探讨,更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作者期望引起父亲们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视,并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家长提供一些以资参考的依据和建议。同时希望它能对丰富发展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内容有一定的意义。2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2.1相关概念2.1.1父亲角色行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保罗·阿马托(PaulAmato)最早提出对父亲身份重新定义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这个模型分析出了父亲能提供的三种资源,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涉及父亲的能力、知识和个性等,简单地可以用父亲所受的教育层次来界3定。“社会资本”附着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邻居、社区等之间的关系上,对于维护和促进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积极意义。“经济资本”指父亲的经济收入,也包括跟经济收入相关的由父母直接或间接传递给孩子的经验。1根据阿马托的理论,德国学者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W·E·Fthenakis)于1994年进行了“父亲研究”,对调查的分析表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认为父亲的“社会作用”最重要。根据调查结果可以进而把父亲的角色归纳为两种类型:教育者型(社会作用和工具作用)、养家型(养家作用)。2从阿马托和费纳克斯等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父亲既是一个承担“养家糊口”重要职责的家庭成员,更是一个孩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发展,父亲需挑起两副重担。扮演好父亲角色行为的关键是学习,树立起正确的父亲观(懂得父亲是什么,父亲应怎样做),掌握担当父亲角色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履行社会和家庭对父亲角色行为所要求的职责,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2.1.2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Children’sSocialDevelopment)指幼儿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方面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在心理学文献中,“社会性发展”与“社会化”两个概念经常在相同的意义上替换使用,只不过两者所强调的角度略有不同。“社会化”更注重个人向社会的接近,注重个人融入社会群体的过程。而“社会性发展”则是从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强调个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侧面,他与“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共同构成个体心理机能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也是迄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三大主要研究领域。其实,“社会性发展”与“社会化”指的都是个体成长和步入社会的过程,因此,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32.2相关研究直到上世纪中叶,关于父亲和父亲角色行为的研究还极少,尤其是我们现在意1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Re-conceptualizingtheFathersroleandconsequencesofeducationalandfamilypolicy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ofEastChinaUniversity(EducationnalSciences)2003.6第21卷第2期2同[1]3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4义上的,以理论为基础的实验研究。直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许多男人失去了生命或入狱多年时,社会上和研究领域中才出现了对父亲特别的兴趣。当时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父亲缺席”产生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在儿童教育方面产生的结果。因此,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一种以父亲在家庭中缺失为定向的理论。在父亲研究的早期,主要是把父亲身份与母亲身份做比较,也就是研究它们的异同。另一个重点,是父亲作为养家者以及当时他在参与家庭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林格伦写道:“卡刚和弗利曼(JeromeKaqanandMarionFreeman,1963)发现如果母亲对待2至4岁的孩子严厉独裁,他们的智商在后来的学前和小学阶段会降低。换言之,父母用专制的方法教育孩子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儿童后期的社会适应并抑制他们的智力发展。”心理学家关于母亲的依恋的研究较多,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查弗和爱迪生(Emorson.P.E)的“依恋”研究才开始关注父子依恋,他们的研究发现,即使父亲没有经常照料婴儿,婴儿也会对父亲表现出依恋。父亲对婴儿行为的社会刺激和应答是决定依恋的重要因素。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旨在用定量与分析方法系统实验地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趋向,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和安斯沃斯(M.Ainsworth)。80年代,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父亲:孩子发展中被遗忘的贡献者》(Lamb,1975),推动了人们对父亲研究的兴趣。90年代初,有关研究表明,对父亲角色行为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已成为家庭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个社会科学分支已经在日益多方面地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我们又可以看到,关于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关系有许多新出现的有趣的研究设计,并提出新的问题,这些反过来刺激着新的研究活动。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曾经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探讨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正日益被研究者所重视。尤其在过去的十年中,出现了一些研究,它们吸收了过去的研究问题,但又不是在纯粹重复的意义上吸收,而是更进一步,努力对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更好的分析研究。5富有家庭教育传统的中国,历来重视父教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颜之推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堪称父亲角色对孩子影响研究的典范。我国心理学界对幼儿社会化的研究起步虽较晚,但进展甚快。中国学者李维在《从母子的依恋到父子的互动》中对国外有关父亲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1)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着父亲的角色概念的形成,文化传统间的差异决定着父亲对儿童教养的特性;(2)儿童对父亲都会形成依恋,有时甚至对父亲显示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3)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的不同之处在于,父亲把儿童引向外在世界,不再局限于母子的亲密关系。父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激起儿童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儿童对现实的观察。(4)父亲在儿童面前起着行为榜样作用,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念和态度。(5)在父亲缺失的家庭里,儿童认知测验的成绩往往很差。儿童对父亲缺失的反应有两种典型倾向:(1)儿童认识到父亲缺失;(2)儿童完全贬低父亲。2.2.1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人格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父亲角色行为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身高、体重、动作发展、营养等方面,而且还影响着孩子的智力、情感、性格、品质方面。父亲角色行为与幼儿人格发展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受过良好父亲角色行为影响的幼儿,一般表现出人际关系良好、积极进取、较为自信、独立、坚强、果断、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由于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合作性和智能性的,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诸如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作为孩子成长阶段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年男性,父亲对幼儿人格的作用绝非一般。人们常说“严父慈母”,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是对母亲的一种强化,配合与补充,也是减少母爱负面效应的一种巨大力量。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孩子眼中的父亲乃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疏离、权力于一身的超人,也因此使得孩子又敬又怕。6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在同婴儿交往时,母亲习惯的做法是与孩子玩他熟悉的游戏,心神沉浸于玩耍之中;父亲呢,则常常吸引孩子做一些要用力气的玩耍,以及那些特别使孩子开心的新奇的玩耍。在抱孩子的动因上,父母也不一样。母亲抱孩子主要是为了照顾他,竭力使他安静,限制他的活动;父亲抱孩子则大多是为了玩,为了让孩子多探究,或者是要他抱。此外,面对不同性别的孩子,母亲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相差不大,而父亲通常倾向于鼓励男孩玩一些探索性的、竞争性的、活动量大的游戏,鼓励女孩玩一些平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