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内容复习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879年冯特(Wilhelm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巨着。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B.Watson)将心理学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人和动物的行为上。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无意识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Maslow)、罗杰斯(CarlRamsonRogers)等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lric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心理发展的总方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通过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而其普遍的规律性表现为:第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第二,方向性和顺序性;第三,差异性;第四,不均衡性。埃里克森(ErikHombuxger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论: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贡献:(1)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桑代克又出版了三卷本《教育心理学》;(3)1905年他发表了《双生子的测量》,1906年出版了《教育原理》,1916年又出版了《智力测量》一书,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工作,也为行为主义统治教育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帮助教师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二)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三)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四)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二)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三)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四)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五)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六)从恋爱与性观念上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态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和张伯源(1992)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二)学习方面的问题(三)当代大学生的危机心理问题(四)恋爱与性的问题此外,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很多,有的带有突发性,有的则是长期困扰大学生,焦虑、抑郁、强迫和社会恐怖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心理健康教育的全体性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3.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原则4.预防、调治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第四章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第一节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第二节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总结了专家型教师的三个基本特征。1.拥有丰富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三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与时俱进。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有:(1)情绪衰竭,即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教师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2)去个性化。(3)个体成就感降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社会层面:全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信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二)学校层面:1.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2.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三)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了解并接纳自己;3.悦纳、善待学生;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6.学会休闲和放松。第五章现代学习理论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指的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概念来看,“学习”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一)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和经验(二)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三)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四)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五)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大学的学习特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自主性(二)专业性(三)多样性(四)探索性第二节现代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过程,强化在S-R联结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认为奖励和惩罚是改变情境与反应之间链接强度的重要因素。斯金纳:操作型条件作用的学习。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理论”。影响学习的因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涉及到学习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强化、学习者和情境。从表面上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是强化、学习者和情境,但从实质上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最为核心的学习影响因素是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行为的后果。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学派虚席理论影响学习的因素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样,强调环境作用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示范、矫正、反馈、强化、惩罚在学习中的作用,但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材料的特点。在学习者的主动性方面,学习者要具有主动学习的心态,能主动地将已有观念与新学习的观念进行联系。在学习材料方面,心学习的内容要能与学生原有的观念存在着实质的必然的联系。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发生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学习的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发生过程: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3.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学习的因素:罗杰斯从“以我为中心”的人格的“自我理论”出发,以“患者中心疗法”的实践为依据,认为学习者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每个人存在于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之中。1.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2.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1)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基本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动机。(2)教学应该重视人的价值和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的作用。(3)重视他人(如教师或父母)的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第三节学习的迁移及其教学策略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实质(一)形式训练说: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二)共同要素说:两种学习具有相同的要素。(三)概括化说(四)关系转换说:苛勒认为学习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地理解。(五)认知结构说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四)定势的作用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一)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二)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三)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四)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界定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两者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一)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习成绩的倾向,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二)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一)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二)学习动机的间接性(三)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四)学习动机的职业性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的行动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引起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尊重和热爱他们的,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基本需要。归因理论人们从行为结果推断原因的过程叫做归因。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直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说服,(4)情感的唤起。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影响新行为的获得。(4)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第三节以动机为着力点的教学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一)激发学习兴趣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习兴趣2.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1.创设问题情境2.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3.发挥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三)进行归因训练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知识的分类(一)按照指示描述的内容,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事物“是什么”问题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通常包括有关某一具体事件、事实、经验性的概括的断言以及反映真理本质的较深刻的原理等,主要用以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用于回答“怎么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