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大家期盼已久的第三期全省优秀年轻干部机关文稿写作骨干培训班,今天终于开班了。受WM部长委托,我首先代表省委×××部,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来之前,我数了一下,这个班的学员名单中,一共有143人,其中××干部66人,其他系统的77人。其他系统的同志,接到培训通知可能会有些诧异,写作培训班怎么不是“两办”来办,而是由××部来办?××部是干什么的?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我们是为党委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干部教育培训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并没有“捞过界”。在我省的“材料界”,这个培训班被称为“黄埔班”,在座的同志都是“黄埔三期”的学员。今年刚好是黄埔军校成立95周年。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这所军校,旨在为革命事业培养军事干部。黄埔军校人才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把我们这个班称为“黄埔班”,是第一期培训班学员的创造,体现了对这个班的充分肯定,也说明大家对这个班充满期待。我是“黄埔班”的发起人。我们做××工作,特别是××工作,有一条重要原则——事业为上。事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我们就选拔什么人;事业发展缺什么人,我们就加力加速培养什么人。我之所以提出办这个班,主要是因为各地各单位普遍缺乏写作人才,也因为我写了28年机关文稿,深深地懂得写作的苦与乐,懂得培养一名好的笔杆子有多么不容易。我们写材料有一句行话:主题不存,文章无魂。所以,我给这个讲话定了个主题,叫做“写手难求,写手难得”。这里先说一说“写手难求”的问题。我先后在5家不同的单位工作过,在每一家单位,写手都是稀缺资源。培养写手不容易,想吃现成饭,从外单位挖一个培养成熟的写手就更不容易。用一位领导的感慨来说,“找一名好的写手,简直比找个好老婆还难!”难在哪儿?我认为,至少有这么4点。一是好写手确实不多。好写手不是大白菜——市场上随处可见,一年四季都找得到;也不是速生桉——一两年就能长起来,五六年就能成大材。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撰有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成为一名笔头过硬的写手,非下十年八年苦功不可。二是好写手不容易为外人所知。他们不是在写稿子,就是在为写稿子做准备,天天埋头苦耕,很少抛头露面,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三是好写手的“青春期”不长。他们因为长期以文辅政,居高望远好深思,眼疾手快肯钻研,所以后劲特别足。一旦成熟了,离提拔重用也就不远了,否则就不能激励“后来人”。四是好写手特别“畅销”。古话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写手就像美女一样供不应求,一旦被上级单位、实权部门看中了,就会想方设法调走、挖走、“抢”走。在我身边,发生过这样几个“找呀找呀找写手”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我还在一所地方高校工作。学校党委办公室缺一名文字秘书,东挑西选找不到合适的,就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明确给予正科级待遇。当时,高校毕业生普遍是计划分配,公开招聘还比较少见。更何况,一所人才济济的高校,一不招老师,二不招科研人员,而是大张旗鼓地招笔杆子,这让校内校外不少人感到难以理解,在一片争议声中,产生了不小的新闻效应。结果呢?好不容易挑出来两位青年才俊,一位是全国某名牌大学的中文硕士,另一位是某地方高校的新闻硕士,谈到写文章,两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写出来的机关文稿却基本不能用。结果,一个好歹撑过了三个月的试用期,一个连试用期都没有到就自己走人了。我走上学校中层岗位以后,有一年奉命出题,为学校招人。我出了一道笔试题:学校计划对今年新招录的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请在40分钟内,草拟一份培训方案。改完卷以后,一名同事找上门来说情,他说:“成老师,我有个师弟也参加了笔试,只得了60分。他是我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的,这个班录取分数特别高,学校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打造,经过比较系统的写作训练。他还是优秀毕业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这一次笔试,可能发挥得不够好,能不能给个机会?”我找出这个学生的考卷,指着上面的内容对这名同事说:“你看,这像一个中文系高材生的水平吗?一个培训方案,只要具备培训目的、培训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培训要求这几个核心要素,再有一些对应的内容,我起码给70分。可你这个师弟,该有的要素都没写出来。我给60分,多少还有点儿照顾面子呢!”后来,我到了部里工作。有一年,部办公室从市县借调了一批干部,采取“跟班学习+面试+考察”的方式选人。最后一轮PK在两人中间展开,他们一个来自某市政府部门,教育学硕士毕业后直接进了机关,先后在3个不同的市直部门工作过;一个来自某市党委部门,农校毕业后从乡镇干起,因为材料写得好,先是调进了县委办公室,后来又调进了市直某部门的政策研究室。最终的结果很多人都没想到,竟然是中专生完胜硕士生!这三个例子,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文凭过硬,不等于笔头过硬;第二,学中文的,不一定能写好公文。另外,对于机关文稿工作来说,基层经历也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它能培养我们对群众的真感情,能让我们起草文件、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为基层着想,从落实落地的角度去考虑。这里,我再讲个真实的故事,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执行不下去的周报制度”。大家知道,新修订的《公务员法》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3月份,中央配套出台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目前,这项制度正在全面推开。2015年,职务与职级并行首先是从县乡两级开始推行的,充分体现了重视基层、关爱基层的导向。故事就发生在那一年。当时,为准确了解这项制度的实施情况,某部门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下面每周填报一次统计报表,尤其要准确统计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人数。实际上,这个通知不是正式的“红头文件”,而是以处室名义、通过邮箱下发的“白头文件”。但对下面来说,只要上面有指令,都必须执行,“白头文件”也一样。文件的起草者,十有八九是“三门干部”,对落实这项制度的操作程序和基层实际了解不深,没考虑清楚晋升职级要经过初核、民主测评和考核、公示、报批等环节,也不知道地方多久开一次组织部部务会、党委常委会,所以提出了“每周一报”这个根本不符合实际的要求。下面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接到通知,完全傻眼了——不报吧,“有令不行”这个“罪名”担当不起;报吧,没有任何意义,时隔一周,绝大多数数据根本不会有变化。后来,这些同志只好“装聋作哑”。那个通知因为执行不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也就不了了之。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案。不少文件看起来挺好,可就是执行不了、落不下去,根本原因就在于起草者缺乏基层经历,不了解基层情况。无数事实表明,不是如今写材料的人越来越难找,而是写材料的人从来就难找;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甚至在军队,好写手都是“香饽饽”。刚才第二个交流发言的李敏同志,他是军队培养出来的写手,现在成了军民融合、军地两栖型的写手。我看了他按办班要求交的作业,其中讲到他自己的成长故事,他说:我刚接触文字工作是在本科毕业后的军校任职培训期间。开学之初,我们学员队的教导员决定组建一个新闻报道组,专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学员队总共有90人,刚开始报名的有30多人,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随着时间推进,尤其是报道工作只能在每天繁重的训练任务结束后抽空进行,要牺牲大量的睡眠时间,经常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还不一定能上稿。慢慢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3个月后,只有我还在咬牙坚持,直到一年的培训任务结束。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才造就了今天的李敏同志。成功之路上从来都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的人不多。写手难求,因其稀缺;写手难得,因其奉献,更因其坚韧。我经常说,从事文稿工作,能力不强应付不了,身体不好支撑不了,家庭不理解坚持不了。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我是从RZ同志(注:开班式主持人,我们单位的研究室主任)那听来的。当年他刚调进部里工作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方参加年轻干部座谈会,谈到自己从事文稿工作的体会,说了这么一句话,引起了强烈共鸣。大家都知道,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那么,写材料属于哪一种?它耗脑力是肯定的,你连续熬个几天几夜,没点儿体力也不行。但写材料和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不同,它对体能的耗费是蚂蚁啃骨头式的,不仅伤精,而且耗神,一时半会看不出来,但日积月累下来,对身体的耗损相当厉害。到了我这个年纪,熬一个通宵,好几天都缓不过劲。所以我创造了一个词,叫做“精力劳动”,说的就是写材料。覃涛同志刚才转述了一位“老笔头”的心语——我们写材料,写的不仅仅是文章,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奉献、一种品质。张亮同志的“作业”里还有这么一句话:“在抓耳挠腮恨墨少的电脑前,在月落乌啼奋笔书的灯光下,在喔喔鸡啼完成稿的东方鱼白时,温热那十年冷板凳的,是内心深处对文字的热忱、对工作职责的坚持和对造福一方的信念。”这话写得真好!“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我们写材料的苦与乐,领导、同事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人一定知道。不知不觉,我在××部工作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这些年,我每年都要来干部学院讲上十堂八堂写作课,而且根本供不应求、讲不过来。请我来讲课的,从省直机关到县一级,各层级都有;近至BH,远至西藏,不同省市的都有;从机关单位到企业、高校,各类单位都有。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笔杆子也不是一下子就培养得出的。别说听我一堂课,就是我们这个为期7天的培训班,想让大家脱胎换骨,一跃成为“笔林高手”,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班呢?我经常说,我讲一堂课,希望带给学员的最大收益是改变他们的写作心态,进而改变写作状态。而我们办这样一个班,坚持不懈办下去,目的则是希望对改变我省机关单位的写作生态有所助益。心态决定状态。现实中,很多机关干部之所以写不好材料,首先不是能力问题,更谈不上悟性问题,而是心态首先出了问题。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轻视”。有的干部觉得“做人没本事,只能搞文字”;有的觉得写材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所谓的秘诀,不过是“一抄二套三综合”。但真正善于写材料的人都知道,要把材料写好,既要知大局、明大势、想大事,又要懂理论、懂政策、懂业务;既要“关起门来当领导”,又要“开窗放入大江来”;既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又要“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这些是文字游戏吗?是所谓的写作套路能够解决的吗?一位外省的同行这样总结道:文字表面是形状,背后是思维,实际是能力;表面是符号,背后是工作,实际是水平;表面是图像,背后是景象,实际是形象;表面是文和字,背后是道和义,实际是政和治;表面是爬格子,背后是苦中苦,实际是精气神。我也经常说,我们在机关做的不是“文字工作”,而是“文治工作”,是在借助文字谋划、总结和推动工作;只有善于在工作中“想来想去”,而不是在文字上“搬来搬去”,才能把“文字工作”变成“工作文字”;只有多研究人、多研究事,“思有方,谋有据,行有章,干有法”,笔下才会有思路、有思想、有力量。至于搞文字、写材料的人有没有本事,你看看我们请来的这些老师就知道了。这一次,我们一共为大家请来了11位老师,在“四大班子”中,覆盖了省委、人大、政府三家,他们多数是厅级干部,可以说是我省材料战线的“顶级写手”,是以文辅政的“最强大脑”。据我“考证”,他们提拔到副厅级岗位的时候,最年轻的只有39岁,最大的也只有43岁。还有我身边的RZ同志,也是靠着一支笔,从乡镇一路写上来,写出了几番际遇,写到了省直机关。在我们单位,因为“僧多粥少”,过去提拔干部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隐性台阶,主任科员很少能直接提副处长,要先当副调研员;副处长提处长就更难,要先当调研员,再当主持工作的副处长、调研员,然后才有机会“转正”。但RZ同志提副处长、处长,都是直接提,没有经过那些隐性台阶。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职务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但他们几位的成就确实离不开写、得益于写。在我身边,有很多“一鸣惊人”“一文得道”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有的人为什么一直在写材料的岗位上受煎熬?我不否认有那种“领导用顺手了,不舍得放手”的“职业悲哀”,但这样的情况着实不多,多数领导都懂得该如何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