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水產養殖業電子化第二十屆理事謝惠娟過去幾年來,我國一直強調高科技的投資,而忽略了傳統產業的培育,影響所及,使得新竹科學園區的出口總值超出我國出口一半以上,這也形成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現象,當外來經濟因素衝擊到高科技時,這將間接產生經濟的危機。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各產業都需加強相關的營運管理及機制,來因應速變的市場及國際的競爭,也因為大環境的變化,許多傳統產業便受到重視,而我國的農漁業產品亦是如此。就水產養殖漁業而言,因大環境的改變,國外高品質或低價格的水產品,直接影響國內的市場,而外銷則是近年來已發生多次,少數不肖商人假借大陸、東南亞的劣質水產品冒充台灣貨,外銷到美加、日本及歐盟等國家,由於劣質的水產品無法通過這些國家的檢驗標準,不僅造成台灣業者外銷出去的水產品必須在當地銷毀,影響台灣的形象,而後續水產品外銷更擴大加重檢驗標準或者禁止進口,直接失去海外的市場,損害台灣的信譽與業者的利益,這些都是目前水產養殖業必須面對解決的問題。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加上水產養殖漁業優異的養殖技術,所生產高品質水產品不僅供應國人優質及美味的海鮮,更為我國賺取大量外匯,但由於養殖規模太小及維持傳統的管理方式仍佔多數,因此面對WTO全球化的競爭及國際貿易市場對水產品品質、衛生與安全的高規格要求時,唯有改善管理制度及產銷結構,才能提升競爭力創造更多的商機,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商機。值此危機化轉機的關鍵時刻,本公司有幸參與漁業署「優良水產養殖場電子化管理系統」之建置,與國內的專家及指導教授風塵僕僕至全省各養殖區為284戶養殖戶進行養殖漁業經營管理電腦化的輔導,在這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的業者幾乎都未接觸過電腦,更遑論要接受電腦化的經營管理,但是他們卻都有共識,除了提出許多建議外,更是努力了解系統之功能,認為同時符合水產品進口國家之衛生標準,建立一套國內水產養殖業者之生產管理機制,是目前唯一之道。傳統水產養殖業要導入e化,就此次參與的觀察來看,除了成本外,人力才是最大的問題,如何讓水產養殖的技術及發展繼續傳承下去,一方面除了憑藉著養殖業者本身的豐富經驗,還必須透過專家的輔導,包括不斷提升養殖技術,以及舉辦相關之訓練研習,以提高水產品的品質。一方面更是要結合國際化之需求及標準,讓水產品未來從生產到銷售,都可以透過電子化管理系統,所有的生產資訊一覽無遺,也藉此開拓水產養殖漁業之商機。經過這樣的過程,更了解為確保國內水產品市場消費者之健康,同時提昇我外銷水產品品質,導入水產品供應鏈電子化管理系統,將我國優良水產養殖場之生產管理制度化,生產資訊透明化,確實是需要時間來推動,還有政府與民間的相互配合。因此,魚有身分證再也不是夢想,而是正在逐漸實現中。未來消費者在超市或餐廳購買或享受漁產品時,可依據漁產品的條碼,即可追蹤來源及生長過程,所以才能和大陸或東南亞進口的廉價商品有所區隔,也才能提升漁產品的品質,真正可以讓您買的安心,吃的放心。在台灣養殖業是非常靠人力及傳統的產業,而在e化的過程中,不管是大環境或實際的狀況,e化都是一條既辛苦且漫長的路,但面對國際的競爭,唯有提升管理才有機會,在政府的支持下,及產業界的努力,我也看到台灣的活力與生命力!(備註:台灣在海面養殖方面,養殖漁戶數5,989戶,實際養殖面積為12,196.21公頃,年產量29,037公噸,產值逾新台幣36億元;在內陸養殖方面,養殖漁戶數31,442戶,實際養殖面積為45,436.34公頃,年產量317,954公噸,產值逾新台幣262億元,不僅提供國人高品質的蛋白質來源,還能出口為台灣賺取外匯。)圖一:養殖水產品供應鏈VS品質追蹤圖二:箱網養殖漁業之資訊架構圖三:魚也有身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