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进修班学习体会此次昆山之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没有离开“初心”这个关键词。昆山之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初心在于摆脱落后面貌,为百姓谋幸福;冯梦龙垂暮之年出仕任福建寿宁县县令,其初心在于为官立功、为民请命;苏州工业园区的初心在于发展生产力,勇立时代潮头;昆山杜克大学的初心在于以学生为本,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上海自贸区的初心在于先行先试、始终走在开放前沿。一路上,我们沿着追寻初心之旅不断地叩问、思考,当走进97年前我们党成立的“摇篮”,在此驻足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开宗明义,我们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当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事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拓展,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地位必须坚守。可以说,人才培养就是学院的“初心”。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坚持立德树人就是“不忘初心”。我理解,大学或者学院的四大职能是一个同心圆结构,而非并列结构、也非线性结构,四大职能是有时间的先后和权重的主次的。这个同心圆结构的圆心就是人才培养,向外围拓展到科学研究等,但其核心仍然是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应该说,坚持立德树人已经广为人知,围绕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也方兴未艾。北京有的高校专门设立了“立德奖”“树人奖”。去年年底。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明确,“立德树人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实现这个初心,结合这几天的参观交流讨论,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思考与体会。一、思想认识层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从昆山之路我们看到,昆山人不忘初心、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发展经验在于先行先试,为全国经济的发展趟地雷、树样板,从而形成了上海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尤为重要,敢于吃螃蟹,敢于闯雷区,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束缚。“三个敢于”的核心在于担当作为,认识要不断提高、心中要装着百姓、肩头要扛着责任。近期,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本科教学工作会,发表了“成都宣言”,提出了“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这次会议正是教育部门思想再解放的体现,应该用这些最新成果指导我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勿庸讳言,我们的教育思想认识需要不断的解放和突破。上半年,叶培建院士受聘航天学院院长。在第一次办院研讨会上,出人意料地,叶院士重点谈的不是科研,而恰恰把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问题: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如何为工业部门、为国家输送人才?重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是否应从增加教师的职称评审、聘期考核中教学和育人的权重入手?美国学者博耶将学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创造知识、发现真理的学术,如原始创新、发明创造等;二是使用知识的学术,如产学研用、工程实践等;三是传播知识的学术,如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等。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更强调将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的学术,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产学研用,重视了创造知识、使用知识的学术,而忽视了传播知识的学术。我们是不是对“学术”的认识产生了误区?我们会不会忽视了“立德树人”这个初心?在新形势下亟待我们探讨这一现象,亟待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二、体制机制层面昆山之路,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短短三十多年就经历了五个转换,平均大约7年一转换。每次的转换都把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可见昆山政府、社会运转效率之高、转换方向之准。昆山实现“五个转”,离不开思想认识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政策制度的转变和服务群体的转变,最为核心的是体制机制的转变。转变就面临着变化震荡,面临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会遇到阻力。对我校而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深入推进,各学院都在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综合改革,在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责权利如何匹配,学院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适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培训讨论的重点是教工党支部“双带头人”建设的问题,总体而言,我们的支部书记在以往的工作中体现出了思想觉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新形势赋予了支部书记们更多、更大的职责。要完成时代的答卷,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教工党支部书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我们需要完善院系党组织中党的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三者的耦合机制。三、物质空间层面物质是承载精神的基础,空间布局影响着意识、思维和行为。参观昆山杜克大学,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的意识与亲和力,从教学楼里大量的公共空间、到小班授课的交流空间,再到会议室的座位布局,都从有利于师生自由交流出发,把以生为本生动地体现在物质文化中。昆山紧靠上海,走在发展前列,城市干净、整洁,各项设施建设均较为现代、完善,在与昆山人短暂的几天接触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昆山人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在一大会址参观时,我翻阅了《城市·空间与中共建党》,该书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诞生的原因及其对建党精神的影响,这些都说明物质、空间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力。立德树人,落实到工作中也需要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氛围方面提供有效保障。我校正处于“一校两地四区”大力建设和现有校区功能完善升级的重要阶段,应注重从物质空间层面助力人才培养,从而实现环境育人。我们也期待溧阳校区建设中能够更多的以生为本,给师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重视高起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氛围营造,让探索的活力更多释放,让思想的火花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