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家、作品鉴赏-----------我眼中的徐志摩想了好久,决定还是写徐志摩。并不是因为他好写或什么,而是我对他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很微妙,却不知道是怎样一种感觉,所以,我想靠文字来描述,描述我心中那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因为我记得有人曾说过:说不出的东西,就用文字去记录吧。好,闲话少说,现在入正题!第一次接触徐志摩应该可以追述到小学,我记得当时有位老师曾给我们念过这位诗人的《再别康桥》,我记得真切,确实是这首诗,却始终记不起是哪位老师教我们的。不过,我也不想去深究这个,小学时,记这个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讨老师欢心,想再考试中拿个好成绩罢了,其他什么想法就没有了,就是我有什么其它的想法,估计当时也是没那个能力·······再后来到了初中,语文要求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意境,我依稀记得有道作业是鉴赏徐志摩的《毒药》,当时看到作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作者我认识,是写那个《再别康桥》的·······为此,当时还差了不少资料,也算第一次和徐志摩有个亲密的“接触”吧。徐志摩是位理想主义诗人,《毒药》一文写出了这位对立的两面:一面是敏锐激烈的批判。“在人道污浊的涧水里,浮荇似的,五具残缺的尸体,它们是仁义礼智善,向着时间无尽的海澜里流去”;一面则是倾心倾情的赞美。作为一个充满诗性,信仰单纯的诗人,徐志摩是爱、美和自由的歌手,他至死也不是一个冷嘲式的人物,一个社会革命的斗士。他宁愿幻想着那种美好的生活,也不愿随波逐流。再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接触徐志摩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徐志摩的了解越来越多。当时有一种感觉,大家好像都喜欢背《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很多人说不出原因,说是觉得朗朗上口。我想这种解释是不能满足我的,我也开始真正了解这位诗人,了解他的诗。尤其是那首经典的《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当时正值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热播,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徐志摩的生平事迹改变而来的,表现了诗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挑战以及对真爱的渴望,当然,因为是电视剧,所以也有很多与实际不符的地方,这也许也是我没把这部电视剧看完的原因吧·······徐志摩曾说过:“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可见他对真爱的向往。徐志摩一生中有三位最为密切的女性:发妻张幼仪、挚爱林徽音、第二任妻子陆小曼。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家系豪门巨绅,其兄张万力是当时中国社会政界和财界颇有影响的“大腕儿”。徐志摩为追求林徽音而敢于提出和张幼仪离婚,臧否姑且不论,确实也需要点儿勇气。这也表现了诗人为求真爱不顾一切的执着。徐志摩苦恋十余年的林徽音更是位才貌俱佳的白领丽人,但却因为封建婚姻的束缚,最终和徐志摩恩师的儿子————梁思成成亲,这对诗人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了对爱情的向往。诗人的第二位妻子陆小曼是位颇有争议的北平交际明星,她的前夫王赓是张作霖东北军的高级将领,也是徐志摩的好友。然而就算是面对这样一个“对手”时任仍然啊没有退却,依然追寻着他眼中的爱情,最终抱得美人归,实属可贵,但却又让人不敢大加赞赏,反正对这点我是不怎么赞成的,他追求幸福纵然可贵,但他却破坏了别人的幸福,而且是好友的幸福。呵呵~徐志摩,想说爱你不容易啊。徐志摩终于追求到了他眼中的幸福,但是,在我看来,这却是他不幸的开始,我感觉正是她的这位新妻子造就了他人生的悲剧。两人结婚后,移居上海。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又吸食鸦片,弄得徐志摩经济上捉襟见肘,疲于奔命。加之陆有外遇,这又使诗人陷入颓唐和无奈。徐志摩是爱陆小曼的,他可以陆小曼去扮演他并喜欢的戏曲角色,可以为陆小曼上四处奔波,但他也是人,他也有陪疲劳的时候,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徐志摩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繁华事尽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雪花的快乐)恰好写出了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