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概述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然而,由于清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政府又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并由此导致了外交谈判的失败。访华前夜英使乔治.马戛尔尼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他们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莱布尼茨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工业革命下的内忧第一次出访的凯斯卡特使团中途夭折。英国政府受到国内棉纺产品过剩的压力,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继续准备出访中国。贸易不平等下的外患中国的富庶和辽阔疆土吸引了西方帝国及其贸易公司的目光,而它们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中国秩序的疆界和观念。自由贸易、外国使馆、主权平等概念,在中国均闻所未闻。最初,欧洲人同意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中扮演朝贡者,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国力愈强,信念愈坚,这种局面再也无法持续下去。天文仪器、地球仪、钟表等战舰模型、火炮、连发手枪、削铁不卷刃的利剑等城市、教堂、城堡、桥梁、陆战与海战、船坞、赛马等写生画使团准备2312、共800多人,5艘船。1、特使、秘书、翻译、工匠、科学家、画家、机械师、医生、乐师、轻步兵、炮兵等。3、以庆贺乾隆皇帝寿辰为名义。英国尽一切努力来表现与中国合作的诚意,然而,然而......寻却求极主尽权侮平辱等马戛尔尼使团的所有具体目标全部落空,因为双方的观点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国皇帝把他的礼物视为贡品,奉行重农方针。中国的士大夫官吏对工业化的要素——蒸汽机、信贷和资本、私有财产及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浅谈马戛尔尼访华之影响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对中西双方的影响却是长远的。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改变其对清政府印象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逐渐暗淡下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影响第一,西方人开始了对中国形象的修正和对中国态度的改变。经过1793年英国对中国的印象清晰了,也改变了。首先,中国军事设施的落后让马戛尔尼看清楚了清政府的实力。其次,清朝的官僚制度让马戛尔尼看过了清政府浮华背后的隐忧。官吏只会迎合上级而不顾百姓生死,不计成本的挥霍百姓钱财。再次,清政府办事的自负和不务实、浮夸让马戛尔尼更加轻视中国。清政府为了显示天朝的物产丰盈,招待使团的物品过于丰盛且全部免费提供。原先的中国神话形象开始完全颠覆,代之出现的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国家,即落后的现实同高级声望不相符的国家。西方人开始对中国形象进行修正马戛尔尼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话,看出“盛世”背面的败亡之兆,认为中国只是一个“泥足巨人”,很容易被打倒在地。第二,它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马戛尔尼的出使还使欧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用武力,就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礼貌和沟通对中国人来说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把中国人定义为半野蛮人,那就意味着中国需要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亮。虽然并不主张马上武力攻打中国,但马戛尔尼也认为中国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同时,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前就已经清楚,印度正在使英国付出更大的代价,而想填补这笔逆差,必须同中国进行三边贸易,但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却遭贸易拒绝。第三,它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契机。马戛尔尼的访华,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访华,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也是新旧世界文化的初次见面,双方如果妥善的利用这次机会,中西双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对于大家都不无裨益。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虽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偶然事件,但它仍决定晚期中华帝国是否有机会平稳的过度到近代化的过程中,避免中国殖民地化的命运。如果说18世纪中英之间的平等交往尚有可能,那么到19世纪中叶,这样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虽然历史已过去,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仍在继续……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