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非暴力沟通第一部分、暴力沟通的四种常见模式(识别语言、情绪暴力)想要了解非暴力沟通模式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首先,我们就得先看看与之对应的暴力沟通。了解了什么是暴力沟通,它会产生哪些危害,这样我们才会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避免使用它。在书中,作者将暴力沟通分为四种模式,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我们先说第一种,道德评判。道德评判,就是用自己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他人。比如说,这人怎么这么差劲!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你妈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你怎么是这样一个人!你是怎么当人男朋友的!他是不是脑子有病啊!这些有着强烈主观判断的话,就是道德评判。这里由于翻译的问题,我们可能会觉得作者的侧重点放在了道德上。其实不是,看完全书你会发现,卢森堡博士主要是在讲,不要去评判,他的侧重点放在了评判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主观倾向,如果别人做的事儿不符合我们的想法,我们就会习惯性的去做出主观的评价。比如,你和一个同事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你看中的是整体的推进程度,而他看中的是细节的处理。你们价值观不同,因此看待事情的角度就不同。站在你的角度,你觉得他有强迫症,而站在他的价值观角度,却觉得你粗心大意、对工作不认真负责。这样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你和同事都采取了道德评价的思维模式,基于这种思维模式的沟通,势必会影响你们的关系,导致你们不能很好的配合,这样你们所负责的项目也会进展缓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有自己价值判断的同时,用尊重、开放的心去接受别人的价值观。避免使用评判、指责或者抱怨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道德判断。除了道德判断,还有一种常见的暴力沟通模式就是进行比较。有一本书叫《让自己过上悲催生活》,作者在书中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催生活,就去和他人作比较。总是跟别人比较,常常会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因为它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模式,也会降低我们达成目标的内在动力。比如说,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会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来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我们都很讨厌听到这句话,因为家长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更优秀、更懂事。但是听到这样的比较后,我们常常会很不开心,情绪很低落,觉得自己真的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了很多,进而陷入到痛苦地自我否定中。所以,比较也是一种暴力沟通的模式,它会影响我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会降低我们达成目标的内在动力。要想解决这个暴力沟通问题,就需要我们正确评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被别人的比较和否定扰乱内心。第三种暴力沟通模式是,回避责任。处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常常使用“我不得不这样做”或“某某让我这么做的”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沟通模式,会让我们总是逃避责任,也会让我们忽视了自己情感的内在根源。比如说,丈夫问妻子为什么要打孩子,妻子愤怒地说:“这孩子到处乱跑,我不得不打他一顿,他才能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吃饭。”又比如,某场足球比赛失败了,球员向教练抱怨:“你看看,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你让我们按照你的方法去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总是在责怪这个责怪那个。考试没考好,怪自己的笔不好;打球输了,怪拍子不给力;上班迟到了,怪地铁人太多,司机不给力。这种把一切问题都归于他人与环境的习惯,会使我们在沟通中得罪一大帮人,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自私自利的印象,让人际关系一团糟。另外,也因为我们无法从自身找问题,导致我们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我们要想避免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就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在情感根源,正视这种情感,进而想办法去改变它。除了上面的三种,暴力沟通还有一种模式是:强人所难。作者指出,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示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沟通模式,经常被有话语权的人使用,在职场、家庭和学校中比比皆是。经理命令下属,你今天必须给我弄出来。妻子对丈夫说,你今晚必须在7点前回家。老师对学生说,你这次考试必须拿出好成绩。这些话,听上去是不是特别不舒服呢?有时候,为了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话里还会暗含着夹着威胁。例如,上司为了让下属听话,会不自觉地透露出某某人因为不听话,最后被开除的消息。老师为了让学生听话,会经常祭出“杀鸡给猴看”的把戏,当众狠狠教训那个不听话的学生。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会吓唬他们,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话去办,就会被罚站、会被警察抓走。这些包含着威胁的沟通方式,虽然能让对方暂时迫于权力而接受约束,但却在对方心中种下了恐惧、暴力、不信任的种子。一旦对方羽翼丰满,就会加倍偿还回来。所以说,强人所难也是一种暴力沟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变得耳目闭塞,听不到真话,也交不到真朋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要用开放的心去接受别人的建议,理解别人的难处,不用强迫的方式逼迫别人做事。那除了这大恶人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潜在暴力呢?肯定有的。比如,用猜忌来控制对方,也是一种常见的暴力沟通方式。妻子问丈夫,你最近是不是外面有人了。上司问下属,你是不是在外面说我的坏话。家长问孩子,你是不是趁着我没在的时候玩游戏。再比如,除了语言外,沟通的场合也很重要。上司当众批评下属,虽然下属可能确实有问题。但这种当众的形式,会让下属很难堪。这也是一种暴力。所以,卢森堡博士只是归纳了暴力沟通最典型的四种模式,更多的暴力沟通,都潜伏在被我们忽视的细节中。第二部分、非暴力沟通的4个技巧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技巧是:区分观察与评论。非暴力沟通方式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评论和表达都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我们学习这种模式,首先就是要学会区分观察与评论。为什么要做区分呢?因为,当别人听到评论时,心理将更倾向于把这种评论理解为批评,这样就会让听者产生逆反心理,增加沟通的难度。比如说,你的一位同事上周花了两万元买了一台新电脑。你在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你会说:我的同事花钱太大手大脚了!一台电脑居然花了两万块。第二种,你会说:我的同事上周花了两万块钱买了一台电脑。第一种表述方式是绝对化的评论,第二种表述方式,则是基于观察结果的表达。如果你的同事听到了第一种绝对化的评论,他一定会心生不满,他会想:“我又没花你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可是当他听到第二种观察式的表达,则不会有什么感觉,因为你只是陈述了客观事实。所以,我们要区分观察与评论,尽可能避免绝对化的评论,这样就不会把大家拉入到不良情绪的旋涡里。那具体应该如何区分绝对化的评论和基于观察的表述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绝对化的评论。绝对化的表达通常很主观,没有考虑对方的处境和事件的真实情况,只是片面的基于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比如,“你真的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小王从来都不帮助新人”、“赵总监真是个差劲的领导”这些都是绝对化的评论,这种表达很主观,让人难以接受。那什么是基于客观观察的表述呢?就是表述时,在陈述事实、理解对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说,你的一位同事不太配合你的工作,你想和上级领导反映这个问题。如果你对领导说:“小王总是不配合我的工作,他工作一点儿不积极。”这就是绝对化的评论了。而如果你这样说:“上个月我组织了三次活动,三次都邀请了小王,可是他都没有参加。我认为他可以加强对我工作的配合度。”这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这种表述让人更容易接受。由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味地表达绝对化评论,别人会倾向于听到批评,然后产生抵触心理,开始反驳。我们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沟通时,要尽量用基于观察结果的表述,避免绝对化的评论。第三部分、秦倾听与反馈(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亲友对你诉说他的痛苦后,你安慰他说:“这不算什么。你去看看某某的经历比你惨一万倍。”结果对方听了不但没有释怀,反而开始生气。本来是一句安慰的话,可为什么会让亲友更加火冒三丈,觉得你不理解他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掌握倾听的技巧,没能了解到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因此并不能很好地缓解对方的情绪。我们觉得自己是在安慰别人,实际上我们没有找到他们真正的需求,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因此,要想下次安慰人能安慰到点子上,我们要先学会正确的倾听方式,听听对方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意味着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带任何情绪,把全部的注意力用来体会他人。在书中,作者指出,非暴力沟通对于倾听有三点要求:第一,放下成见第二,不带情绪第三,全心体会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我们才能听到对方此时此刻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比如说,有一个你不喜欢的领导找你谈话,谈话内容是关于近期一个进展不顺利的项目。首先,你要放下对领导的成见,无论领导说什么,你不要认为他是在针对你;其次,面对谈话中领导的一些不友善语言,甚至是批评,尽量不要带上情绪,而是去用心体会他背后的感受、需求,进而找到解决办法,推进项目。这样做固然很难,但是我们需要认清一点:有时,我们认为受到了指责。实际上,对方的本意不是指责,那些话只是对方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进而从不良的情绪中跳脱出来,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倾听绝对不是光听不说,在倾听的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反馈,很容易让说话者产生“对牛弹琴”,或者是“鸡同鸭讲”的感觉,那么我们要何时进行反馈呢?作者认为,反馈的时机有以下三种: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反馈,来确认对方的意思。比如,一位同事说:“你没有团队精神”。他只是发表了评论而没有观察,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询问,来了解他的真实意思,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你可以这样说:“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上个月你要我协助做报告,而我没有答应,所以让你产生了误解吗?”在我们对他那句话的理解没有把握的时候,这样进一步询问对方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会让我们更快了解对方的需求。其次,当说话者有明显情绪的时候,也是反馈的好时机。要想在这个时候有效反馈,我们要先做到深切理解对方的情绪。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对父子,儿子常常受到父亲的责骂,因此每天都过得很不开心,跟父亲的关系也很不好。但是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儿子再听到父亲的责骂时,总是努力体会父亲不良情绪背后的感受和需要,不把责骂当作是对自己的攻击,进而用平和的方式进行反馈。这种沟通方式大大改善了他和父亲的关系。可见,在沟通对象有不良情绪时,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和愤怒,而是先理解对方情绪产生的原因,再试着给出反馈,这样可以让双方平和地解决问题。最后,当说话者表达感受和需求之后,我们应该及时给出反馈,这样可以彻底地、无遗漏地了解到对方的需求。作者指出,判断说话者是否充分表达反馈一般有两个标志,一是说话者充分表达需求后,人会变得轻松。二是说话者觉得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后,会停止说话。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多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用这句话给出反馈,可以确保我们没有遗漏对方任何的需求。好,了解了我们要在何时给出反馈最有效,下面,我们来谈谈反馈的三点注意事项。第一个注意事项是:我们要使用具体的问题进行反馈,这样才能确保我们能获取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现在,我们来看两个问题:问题一是:你看起来有点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问题二是:你现在心情怎么样?显然,问题一是基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而提出的问题,是具体的。而问题二则不是,不能获取到真实有用的信息。所以我们要想自己能获取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就要提出具体的反馈,引导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好,聊完第一个反馈的注意事项,我们紧接着来看看第二个反馈的注意事项是:那就是在反馈前,我们要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对方觉得你已经敞开心扉,并且很有诚意继续沟通下去。只有当我们这样做时,对方才会受到鼓励和感染,并更充分地表达自己。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最后一个反馈的事项,那就是:注意反馈时的语气。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反馈的语气会充分地展现我们的态度,这也往往决定了一场谈话的成败。例如,“你能说得再清晰些吗?我有些没听懂”这样语气的反馈,就比“你能不能把话说明白一点?”这样暴力的反馈效果好得多。好,说到这里,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这部分内容,倾听意味着放下成见、不带情绪,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反馈是倾听中很重要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