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部分)第一章1949—1976年文学思潮第一节50、60年代的文学思潮三次文代会的召开;四次大型批判运动;文艺政策的调整。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的形成1、三次文代会的召开与文学体制的建立①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和周扬分别就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所作的总结报告,具有在政治意义上清理文学传统、划分文学等级、明确文学方向的作用。第一次文代会纪念章,上面是毛泽东和鲁迅的肖像。“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茅盾严正批评了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缺点”——“受着资本主义没落期的文艺思潮的影响”而导致的“低回感伤的情绪”、“个人的趣味”、“纯文艺”的追求以及“人道主义的思想情绪”等。周扬关于解放区文学的报告,高度肯定解放区文学的成就,明确宣布了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所规定的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②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对文艺事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为以后文艺界出现的政治批判斗争埋下了祸根。③第三次文代会的召开1960年7月22日至8月23日在北京召开。“加强文艺战线,反对修正主义”成为中心议题,文艺界的“反修”斗争掀开了序幕。同时预示着更大规模的运动风暴的来临。2、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1951年的“《武训传》事件”1954年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1957年4月开始的反右斗争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其人及电影《武训传》(电影《武训传》剧照)2、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①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由毛泽东亲自撰改的社论《应当重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将其定性为“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向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投降”。②关于《武训传》的“讨论”,在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史上,具有特殊的起点和示范意义。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赵丹饰演武训剧照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1900─199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1、李希凡、蓝翎连续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与《评〈红楼梦研究〉》2、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在1954年10月16日致中央政治局成员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提出要开展一场反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批判运动随即全面展开。3、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所产生的影响《胡风三十万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1955年1月20日,中宣部向中央递交《关于快捷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2、5月13日至6月10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三批包括私人信件在内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反革命集团”的材料。3、建国以来的诸多“文艺事件”中,1955年的胡风案是一次高潮。这一2100余人被牵连,92人被逮捕,62人被隔离,73人停职反省的“反革命集团”案,其规模与严厉程度都是空前的。“胡风集团案”声音(胡风案)“这桩共和国第一个最大的文字狱,从此开了一个最恶劣的先例:以言论定罪,以书信定罪,以文字定罪,甚至以闲谈定罪。片言只语,便无限上纲,穿凿附会,便罗织罪名。一纸公文,便可以在一夜之间动员全国舆论媒体,呼唤来千军万马。”袁鹰:《五十年前那场文字狱》“双百”方针与反右斗争(1)“双百”方针的提出①1956年5、6月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当代文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解冻”和新异色彩②作为一项文化政策,“双百方针”具有明确的限度和前提:第一,“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毕竟要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这是一条政治界线,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声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是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但是对一般老知识分子来说,现在好像还是早春天气。他们的生气正在冒头,但还有一点腼腆,自信力不那么强,顾虑似乎不少。早春天气,未免乍暖乍寒,这原是最难将息的时节。……对于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明白的人当然还有,怕是个圈套,搜集些思想情况,等又来个运动时可以好好整一整。……‘明哲保身’‘不吃眼前亏’的思想还没有全消的知识分子,想到了不鸣无妨,鸣了吃不定会自讨麻烦,结果是何必开口。”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2)文艺界反右斗争“大鸣大放”为期不长。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并接连发表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号召“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在全国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右派运动。(3)“两结合”创作方法①1958年,与经济上的“大跃进”相呼应,也展开了文艺“大跃进”。一是充分发动群众、体现群众路线的大规模收集民歌一是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潮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笑哈哈,这是俺的幸福门。河南民歌:“要使九百一十三个山头,个个向人民低头。”四川民歌:“不怕冷,不怕饿,罗锅山得向我认错。”陕西安康“红旗歌谣”:“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另外,“食堂钢一般,暴雨淋不垮,狂风吹不散,越办人越欢。”“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卡车并排走,火车驶过不晃荡。”“麦秸粗粗象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秸当柱,芒当梁,麦壳当瓦盖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社会主义大天堂。’”4、文艺政策的调整(1)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短暂的1961-1962年也对激进的文艺政策做出调整。①1961年6月中宣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文化部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新侨会议”)。会议发出了发扬民主、尊重文艺创作规律的呼声。②1962年3月,文化部、中国剧作家协会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广州会议”),呼吁给作家选择题材的自由、创作艺术风格的自由、探讨艺术问题的自由。③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在大连召开(“大连会议”)。邵全麟提出在塑造先进英雄人物的同时,应该塑造更多的处于中间状态的“中间人物”。(2)1962-1966的文艺动向①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一场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国内展开②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的“两个批示”显示了他关于文艺形势的判断,这也预示着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宣传画《一九六二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主持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声音“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之一,《人民日报》1967年5月8日发表。声音“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得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之二,《人民日报》1967年5月8日发表。第二节“文革”文艺思潮一、“文革”文学思潮1966年2月《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对政治化文艺思潮的极端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由此“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二、激进的文学实验“三突出”——文革期间,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阶级斗争服务被推倒了极端。在“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的狂想的驱动下,这时标榜的文艺方针是所谓“根本任务论”,即“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由此则衍生了具体的“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文学的非文学化建构走到极致,抵达了特殊的历史“高潮”。三、现实主义的当代形态50至7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作为一种主流创作方法、艺术形态和文学理论被提倡,同时也具有改造与重塑作家的世界观、美学观的特殊意义。它在当代的根本指向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新文学形态的构想,包含着非常鲜明的理想色彩与乌托邦意味。当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实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规范机制,成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声音“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苏联作家协会章程》(1935年11月17日苏联人民委员会批准)声音“判断一个作品是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不在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的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首先要求作家在现实的革命的发展中真实地去表现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前进的、新生的东西和落后的、垂死的东西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家应当深刻地去揭露生活中的矛盾,清楚地看出现实发展的主导倾向,因而坚决地去拥护新的东西,而反对旧的东西。”周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两个关键:题材、典型题材即“写什么”的问题,主要联系对现实的反映。现实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人”。因此,再一个关键就是如何根据理想来表现“人”,即塑造人的典型。通过题材对接现实(并寄托理想),以典型(在与现实的联系中)体现理想,就是实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典型的内涵及其演进在1953年文艺界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周扬专门阐述了典型的内涵:“典型是表现社会力量的本质,与社会本质力量相适应,也就是说代表一个社会阶层,一个阶级一个集团,表现他最本质的东西。”第一至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上,关于典型的设计经历了“各种英雄模范人物”到“正面的英雄人物”,再到“新英雄人物”的变化。演进过程反映了一种在革命性、阶级性原则引导下不断发展的追“新”、创“新”要求,以及当时文艺主流在典型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愈来愈迫切的“理想”焦虑。其发展指向,就是文革期间提出的“三突出”。声音“在创作方法上,要采取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不要搞资产阶级的批判现实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4月)简述50至70年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情况。中国当代文学前27年的文学思潮有什么特点。简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双百”方针)和60年代初期文艺方针调整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