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上的圣经——《黄帝内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史上的“圣经”——《黄帝内经》解读人文与传媒学院杨凤琴邮箱:yangfengqin@nbu.edu.cn新浪微博:昵称“清江浸碧”中医史上的“圣经”——《黄帝内经》解读一、关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以黄帝、岐伯、雷公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医学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西周、春秋、西汉说),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共一百六十二篇,十八万余字。全元起(南朝齐梁间人,《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张介宾(明代医家,浙江会稽人,对《素问》、《灵枢》有精深研究。):“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最早著录于汉代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二、《黄帝内经》从多方面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一)奠定了中医整体观、系统论的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于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女性经常生气易得甲亢胃溃疡等八种疾病大河网-大河健康报1.长色斑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头部,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毒素增多。而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从而出现色斑问题。2.加速脑细胞衰老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会使脑血管压力增加。这时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气最少,对脑细胞不亚于一剂“毒药”。3.胃溃疡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还会引起胃溃疡。4.心肌缺氧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会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血。心脏为了满足身体需要,只好加倍工作,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容易引发疾病。5.引发甲亢生气令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久而久之会引发甲亢。6.伤肝生气时,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7.伤肺女性情绪冲动时,呼吸就会急促,甚至出现过度换气的现象。肺泡不停扩张,没时间收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休息,从而危害肺的健康。8.损伤免疫系统生气时,大脑会命令身体制造一种由胆固醇转化而来的皮质固醇,这种物质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阻碍免疫细胞的运作,让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失眠门诊:80%失眠与生气有关(主任记者李敏)都说气大伤身,张先生因一时生气,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伤身的结果——失眠5年。因妻子丢700块钱,沈阳一男子和妻子生气后,就再也没睡好觉。5年来他恐惧失眠,甚至把家里钟表都停了。生气后5年没睡好觉张先生今年55岁,曾是一名老师。近日,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长辉清楚地记得,在张先生到心理门诊时,他着急忙慌地就是反复一句话,“5年了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张先生介绍,他第一次失眠是因为老伴丢了700块钱,两人因此吵了一架,生气的他那天晚上一直没睡着。赶巧的是,第二天张先生又和女儿发生了不愉快,再次动气,结果又失眠了。两次失眠后,他开始很害怕失眠持续下去,于是开始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控制自己,摆脱失眠。结果越控制越紧张,一到黑夜降临他就紧张不安。每天看完新闻联播就洗脚,之后上床等觉,可越等越睡不着,就这样他失眠持续5年。一位心理学者发微博提醒:生气一小时=熬夜加班6小时。心理学专家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证明,消极恶劣的情绪会引起心理矛盾,造成心理及体力的过度消耗,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甚至癌症发生。精神上长期处于忧郁状态会导致胃肠系统的疾病,因为情绪抑郁会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受到抑制,进而引起食欲的减退,甚至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器质性的损伤。具体地说,1小时生气造成的体力与精神的消耗,相当于加班6小时以上,盛怒有时还能使人暴亡。沈阳心理专家刘长辉表示,生气对人的损伤的确很大,可能带来各种疾病。很多人生气的时候血压会升高、脸会发红,甚至是拉肚子、晕厥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定,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二)奠定了经脉学说的基础:《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经气盛则邪气不入。”一、督脉:督促健康,巩固阳气,治疗阳虚之症二、任脉:护卫生育,女性的保护神三、手太阴肺经:调理呼吸的通天经脉四、手厥阴心包经:保护心主的安神经脉五、手少阴心经:调理神智的养心经脉六、手阳明大肠经:保护肩膊,调理排泄七、手少阳三焦经:环绕耳周的视听经脉八、手太阳小肠经:疏通气血、调理肩背九、足阳明胃经:生成气血的保健经脉十、足少阳胆经:输送气血的护体经脉十一、足太阳膀胱经:护佑全身的通调经脉十二、足太阴脾经:运化食物的养血经脉十三、足厥阴肝经:调养情志的修身经脉十四、足少阴肾经:滋养脏腑的补水经脉(三)奠定了脏腑学说的基础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心主脉,肺主皮毛。《灵枢·五阅五使》:“黄帝曰:‘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五官五脏五情五色五味目肝怒青酸舌心喜赤苦口脾思黄甘鼻肺忧白辛耳肾恐黑咸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四)奠定了阴阳五行学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五行说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黄帝内经》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所以,按照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应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相生即滋生助养之意,相克即抑制约束之意。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传统中医学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制订出许多具体的治疗方案,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补火生土等等。(五)奠定了正邪学说的基础:《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实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克其形。”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酒是烧身硝焰,色是刮骨钢刀。财是阎王钓铒,气是无烟火药。(选自冯梦龙《三言》)注重形与神俱:《灵枢·天年》:“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三、《黄帝内经》与日常养生保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丹溪心法》:“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康节先生防病诀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时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邵康节,北宋哲学家)《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衰老过程的分析:《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于娟生于1978年4月2日,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生前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

1 / 1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