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总结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总结中医临床基础系李卫强绪论一、沿革(一)成书公元三世纪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金匮》。(二)散佚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十卷;杂病散佚,部分资料散见《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外台》。一、沿革(三)发现后整理校订1、发现:北宋初年,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2、整理校订:林亿整理校订,编为《金匮要略方论》。(四)书名涵义《金匮要略方论》,珍贵医学文献之精要,应予保慎。二、基本内容主要精神与基本内容(一)主要精神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把脏腑经络辨证作为杂病辨证的核心。(二)基本内容1、分篇内容2、条文398条,方剂205首3、剂型与治疗手段三、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一)学术特色1、脉学特点1)据脉论理,平脉辨证:解释病机;诊断疾病;鉴别疾病;指病位;指导治疗;判断预后。2)诊脉部位:寸口诊法;跌阳诊法;少阴诊法;少阳诊法;人迎诊法。三、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2、论治特点1)善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2)治病求本,活用八法: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3)整体治疗4)顺势治疗三、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3、方药特点1)用活八法,数法合用2)药味简单,药力专注3)讲究配伍,灵活化裁4)一病多方治,一方治多病5)初具方剂学雏形三、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二)学术贡献1、理论结合实际,使杂病学具备了较完整体系2、承先启后作用,方中之祖,医方之经,其为治疗杂病的典范3、历经千年,仍有效地指导临四、研究概况(一)晋隋唐时期原著的保存与传播(二)宋明元清时期整理编次与注释(三)近代集注与中西汇通(四)现代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五、学习目的与方法(一)学习目的1、拓宽临床思路2、提高疑难杂病的诊治能力3、提高阅读古医籍能力五、学习目的与方法(二)学习方法1、注意文法特点2、前后联系,比较归纳,,重要条文要背诵3、方证互测、加深理解4、上溯内难,旁参伤寒,下涉注家5、重视方药的炮制、配伍和煎服法脏腑经络先后病一、概要(一)整体观念1、发病:邪正相争的发病观2、病因:反常气候、病因三条、五邪伤人3、诊断:四诊合参、与时令合参4、防治原则(二)论治未病1、未病先防2、已病防变:早期治疗,治未病之脏腑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一)病因、发病与预防(2、8、13)1、邪正相争的发病观:(2)“客气邪风“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外部条件——外因“五脏元真通畅”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内因发病与否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对比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2、病因1)病因三条(2)“内所因”:邪气由经络乘虚入脏腑,引起脏腑病变。“外皮肤所中”:皮肤受邪后,由于内不虚,仅引起四肢九窍壅塞不通。“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意外伤害,没有外邪在经络脏腑的先后传变2)反常气候(8)3)五邪伤人(13)风、寒、湿、雾、饮食之邪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3、预防(2)1)未病先防——养慎“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甘辛”,“无犯王法,禽兽灾伤”2)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二)治则1、治未病之脏腑及虚实异治(1)第1段:举肝病传脾为例,说明治未病之脏腑间的必要性和条件1)未病与治未病概念的阐释——《内经》2)治未病之脏腑的目的——先安未受邪之地3)怎样治未病之脏腑——肝病治脾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第2段:以肝虚证为例,说明补虚的整体疗法补用酸——补肝体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培土荣木助用焦苦:子令母实;酸甘略炒防滋腻;苦能降泻。第3段:虚实异治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2、表里同病先后治则(14)辨证关键:急——下利清谷不止不及时救治可致亡阳厥脱3、新旧同病先后治则1)先治旧病,后治旧病——常法:新急旧缓;新易旧难;避免新旧合邪。2)治新病要照顾旧疾——兼治法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4、审因论治(17)1)“随其所得而攻之”的涵义:尤在泾注“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2)举例:猪苓汤证3)意义:审主因,抓主要矛盾。5、调护原则:远其所恶,近其所喜痉湿暍病一、痉病(一)概要1、病因病机外感:风病、太阳病(4、5)邪阻筋脉,筋脉拘急内伤:误治、疮家筋脉失养,筋脉拘急2、主要脉症(7、9)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弦直长脉一、痉病3、分类太阳痉病(刚痉、柔痉),阳明痉病4、治疗治法:祛邪护津方药:栝蒌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一、痉病(二)方证辨析1、栝蒌桂枝汤证(11)1)基本病机外感风邪,内伤津液,筋脉拘急2)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身强,脉沉迟一、痉病3)鉴别——与桂枝加葛根汤证症状:项背强几几与身体强几几脉象:脉浮与脉沉迟用药:加栝蒌根与加葛根4)应用口渴重者,加重栝蒌根至30g,或酌加麦冬、生地、石斛。一、痉病2、葛根汤证(12)1)辨证关键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2)方测病机方药:桂枝汤加麻黄——辛温发散祛邪葛根——升阳发表,生津舒筋病机:外感风寒,邪阻筋脉,筋脉拘急一、痉病3)辨证要点恶风寒,发热,无汗尿少,口噤不语4)治疗发汗祛邪,舒缓筋脉——葛根汤一、痉病3、阳明痉病(13)1)辨证痉病典型症状热盛动风之势阳明经腑证2)方测病机——大承气汤阳明热盛,耗伤阴液,化燥成痉一、痉病(三)痉病辨治思路1、祛邪:发汗、攻下2、护津:微汗,急下救阴、得下止服二、湿病(一)概要1、主症外湿——身体疼痛内湿——小便不利2、治法外湿——微汗法内湿——利小便禁大汗、攻下、火攻二、湿病(二)治法分析1、微汗法(18):风湿相搏肌表,为何只可微汗?1)从风湿之邪的特性与致病特点:2)大汗之弊3)微汗目的二、湿病2、利小便法——内湿偏盛之证(14)1)依据: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2)人体的整体性:利小便可助于蒸津汗出;发汗宣通表气有助于通调水道以利尿。二、湿病(三)方证辨析1、麻黄加术汤证(20)1)以方测证病机——寒湿相搏,阳气被郁之表实主症——身疼烦,寒热无汗——突出疼痛二、湿病2)方药配伍麻黄汤——发汗峻剂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益气除湿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取微似汗二、湿病(3)应用——多用于寒湿在表之痹证根据风寒湿偏胜不同:湿胜加薏苡仁、茯苓;风胜加防风、荆芥、羌活等;寒胜加附子、细辛等。还可用治荨麻疹,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肺炎等。二、湿病2、麻杏苡甘汤证1)病因:汗出当风、久伤取冷——风湿2)主症: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剧——突出痛广二、湿病3)方药配伍麻黄配杏仁——宣肺发汗,量轻麻黄配薏苡仁——宣肺化湿4)方测病机——风湿相搏,化热化燥二、湿病3、防己黄芪汤证1)以方测证方药配伍:黄芪、防己、白术——益气固表祛风除湿生姜、甘草、大枣——调和营卫方测病机:风湿在表兼卫表气虚证二、湿病2)辨证关键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风湿表虚症候特点:汗出后恶风不减,“身重”、“汗出”、“恶风”形成恶性循环;注意与中风表虚证鉴别。二、湿病3)风湿表虚微汗应用不用麻黄而宜益气托阳;生姜辛散,防己渗利。药后坐被绕被之护理——卫阳振奋,运行周身则风湿外达本方具有表里分消、微汗利尿兼施的作用。二、湿病4、桂枝附子汤证1)病因病机条文——风湿相搏脉测——脉浮虚涩——风湿相搏表阳虚方测——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重用桂枝——温经助阳祛风除湿——风偏盛。风湿相搏表阳虚风偏盛2)主症: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二、湿病3)方药剖析桂枝配附子——发汗不过汗微汗祛风湿去芍药——有碍阳气振奋二、湿病5、白术附子汤证1)病机条文:若大便坚,小便自利——湿未传里方测:半量白术附子汤——风去湿存,滞留肌表2)以方测症:身体尚重痛、转侧未便3)方药剖析白术配附子——并走皮中以除湿——微汗除湿用白术意义——祛风湿,通大便,健脾。二、湿病6、甘草附子汤证1)病因病机条文:风湿相搏证测:汗出恶风——表阳虚短气,小便不利——里阳虚方测:桂枝、白术、附子表里阳虚,风湿俱盛二、湿病2)方药剖析桂枝、附子辛温配白术、甘草——辛甘发散为阳附子配白术——助阳并走皮中以除湿附子用量较桂枝附子汤小——风湿在外,利其速去;风湿半入里,妙在缓攻。二、湿病(四)外湿辨治启示外湿治疗,重在微汗,兼以利尿,注意固护阳气,药物的选择与配伍很重要。百合狐蜮阴阳毒一、百合病(一)总纲(1)1、概要1)病因病机病因:伤寒热病,余热未尽,耗伤心肺阴液情志不遂,郁热伤阴。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肺阴虚,百脉失养一、百合病2)症状:两大症候群阴虚内热症: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神情举止失常症:语言情感饮食感觉失调行为举止一、百合病3)发病情况或未病预现或病后出现4)治疗效果——欠佳一、百合病5)治则治法:治则: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外感、内伤不同,予以不同治疗。治法:养心润肺、滋阴清热。若因七情所伤,则当配合情绪调摄。一、百合病2、病证特点——邪少虚多3、预后1)伤寒热病后,余邪伤阴——易治2)五志化火伤阴——病复杂一、百合病(二)方证辨析——百合地黄汤证(5)1、临床表现:病形如初2、基本病机:心肺阴虚内热3、治法:养心润肺,益阴清热。一、百合病4、方药剖析——百合地黄汤地黄汁——清心养营,补肾阴制心火百合——润养肺阴,心病治肺泉水——下热气,利小便,煎百合增强清热。一、百合病5、临床应用常用: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热性病善后调理。加减应用:与酸枣仁汤——癔病与甘麦大枣汤——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一、百合病(三)辨治要点1、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2、中病,勿更服3、药后大便如漆一、百合病(四)百合病与何病相类?1、神经官能症2、病后机体失调之综合病症3、慢性疲劳综合征二、狐蜮病(一)概要1、病名由来:狐蜮特征2、病因病机:感受湿热虫毒,腐蚀幽阴3、主证:二阴、咽喉腐蚀性症状4、治法:清热燥湿解毒二、狐蜮病(二)方证辨析——甘草泻心汤证(11)1、症状特征:二阴、咽喉腐蚀性症状饮食、情绪无常症状二、狐蜮病2、方药剖析:清热燥湿,和中解毒生甘草重用——解毒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人参、大枣和胃扶正3、方测病机——湿热内壅、胃气失和二、狐蜮病4、治疗方案内服:甘草泻心汤加味外用:苦参汤方洗前阴;雄黄熏肛用药特点:甘草最重约20-30克。寒温并用,补泻并施,辛开苦降。二、狐蜮病(三)后世经验1、治蜮丸:槐实、苦参、桃仁、木香、青葙子2、解毒清热除湿方:当归、土茯苓、赤小豆、蜂房、生甘草、板蓝根、连翘、薏苡仁、泽泻。3、加味狐蜮汤:生甘草、生黄芪、黄连、黄芩、生姜、大枣、半夏、白僵蚕、炮姜、元胡、柴胡、红花、生地。加用外用药。二、狐蜮病(四)狐蜮病与何病相类1、吴谦:疳病。虫毒腐蚀上部为牙疳,腐蚀二阴为下疳2、曹颖甫:梅毒3、王子和:白塞氏病。现代多赞同此观点中风历节病一、概要(一)中风病(1-2)1、主症:半身不遂,口眼喎斜2、病机:因虚受邪,外邪入中3、分型:在经、在络、入腑、入脏一、概要4、主要精神及意义1)气血先虚而后外邪入中的发病机理2)预防、治疗学上的指导意义3)对预后的判断4)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一、概要(二)历节病1、病名演变1)隋·《诸病源侯论》:历节风2)唐《外台秘要》:白虎病3)宋:痛风4)明:鹤膝风5)近代:痹证一、概要2、成因(4-7,9)1)内因:肝肾气血不足,筋骨不健2)外因:风寒湿邪,饮食所伤3、典型症状:关节

1 / 2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