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在一个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两者同时并存。具体表现为(1)农业生产落后,农世普遍贫困、健康不良、住房短缺。(2)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大量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况,而在一些农村也存在“空巢”现象,壮年劳动力不足;(3)由于农村教育设施落后,许多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生产率低;(4)在生产工具上表现为农村的农业手工劳动和城市的机械化工厂生产并存;(5)在政治上,农村居民不能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影响:(1)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必需的要素,农村的落后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不利于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2)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大量的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素质也很难提高,农村人口长期保持剩余状态,这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3)农业较低素质的人口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从事工业生产,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4)农村和城市不协调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导致政局和社会动荡。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形成,是历史发展和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1)在鸦片战争后,开展了洋务运动,在一些地区现代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初步出现二元化结构。(2)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方针,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管理上采用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我国工业建设是在农业资金支持下进行的,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获取资金。(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使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农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严重。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二元经济仍然存在。政策措施:(1)要认识到二元经济结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政策制定上向农村倾斜;(2)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加快转移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3)大力扶持农村加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4)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具有促进城乡商品交易的市场功能、贯彻国家农村政策的管理功能、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传播功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农业的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其基本标志是使用简单的石制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极为简陋低下,是简单协作,集体劳动的形式。2.古代农业:是使用铁木农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产品商品率低下,生产规模小,技术长期落后,具有趋稳定性和长期的停滞性。3.近代农业:是由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4.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三、现代农业标志:(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了人畜力工具和设备。(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业生产已越来越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3)把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农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形成了社会化的大农业。现代农业特点:(1)农业运行市场化;(2)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3)农业发展可持续化;(4)组织管理逐步科学化;四、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五、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指标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2.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建设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指标:1。农业劳动生产率;2。土地生产率;3。农产品商品率;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农业资源和环境指标;6。农民人均收入;六、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基本要素的总称。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特点:1。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2.劳动力资源中智力因素上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3.技术进步成为主导力量。七、双层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由地区合作经济组织对其所属的土地统一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条件基本相同的土地实行连片种植某种作物,采取分户管理与集体服务相结合的形式,由两个经营层次共同进行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引起平均成本的降低,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规模经营:指农业企业(农户)改变规模狭小的分散经营,根据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优点:1.有利于改变“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分工形式,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有利于推广使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增加对农业物质能量的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3.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化和生产单位间的横向协作,并推动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水平;4.有利于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1.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2.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3.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5.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取得的地租,它是农业劳动者所创造的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的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八、农业水资源1.水资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水与农业生产;(2)水与农业布局;(3)水与农业生态环境;(4)水与农民的生活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1)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时空差异较大;(2)水资源开发不均衡,贫水区开发过度;(3)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生态用水紧缺;(4)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5)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3.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1)综合开发,使一切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2)合理配置,正确处理地区间、产业间的用水矛盾;(3)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效率;(4)保护水源,控制水环境恶化,防止水资源污染。九、农业劳动利用率:是指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量与拥有量之间的比率,它反映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十、农业劳动生产率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1)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2)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3)可以解放出大量农业劳动力;(4)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决定性条件;(5)提高文化科技素质。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制约因素: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2)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3)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4)深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5)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十一、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社会人口再生产速度过快,规模过大;(2)耕地面积减少;(3)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4)农业劳动力地域分布不合理;(5)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对劳动力的容纳程度取决于:(1)劳动力数量;(2)土地资源的数量;(3)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