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1、背景(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生产: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分配:实物配给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3.目的最初: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5.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6.评价:积极性: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性:但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事实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道路;1、背景(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2、标志: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20年代末)(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内容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恢复自由贸易取消实物配给制部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核心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20年代末)4.目的: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度)5.特点(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6、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积极性:局限性:7、实质:易混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3、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计划,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材料感悟: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背景:(1)苏联的建立时间:1922年12月30日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2)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3)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斯大林模式”的含义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1)高度集中的工业①工业化方针的提出时间: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核心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列宁与斯大林在一起1926—1928年,对原有企业改建扩建,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②工业化的进程制定并实施三个五年计划苏联的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③工业化成就: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④工业化的特点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⑤工业化存在的问题(2)农业全盘集体化①目的:为配合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摆脱粮食供应的困难③经过:1929年开始、1937年完成农民加入集体农庄②方针的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资金,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的长久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④农业集体化成就:⑤存在的问题:6、评价积极: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纵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模式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建设方针农业发展道路私有制私有为主兼有国营市场体制先轻后重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农场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市场主导国家调控启示……苏俄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